杜牧《清明》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va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境的传达历来是中国古代诗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比杜牧《清明》的四个英译本,分析了译文中用词和表达的差异,旨在说明古代诗词翻译中意境传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英译;意境
  
  一、翻译与意境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一般都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要特别注意意境的传达。著名翻译家许渊冲1983年提出古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吕俊教授在阐释许渊冲的意美原则时认为:“意美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镜;2.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3.深刻反应原诗的意境;4.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象境。”可见,意境的传达是古代诗词翻译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二、《清明》的意境分析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当他正值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到当朝宰相的排挤,辗转于偏僻郡州,过着刺史的生活。《清明》这首诗就是他客居安徽的时候写下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祭祀祖先,作者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未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自然是愁不堪言。
  中国古代诗歌结构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在“起”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中,是写景。清明前后正是梅雨时节。作者选了“纷纷”,不但写出了春雨朦胧的特点,也写出了行人的心情:清明时节,去扫墓的路上,心情自然是感伤的,又赶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更加深了这种哀伤的情绪。“承”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实际上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周汝昌先生认为在诗歌里,“魂”指的是精神和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这一句看似写路上行人,实际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的愁绪。在“转”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中,作者笔锋一转,用“借问”写出了自己身处异乡,人生地不熟,只能“借问”的无奈心境,同时又写出了作者想要找间酒家喝酒,借酒消愁,排遣郁闷的心情。最后的“合”句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写出了距离感,表达了作者想要喝酒但又不能马上得到的惆怅心境。酒家不但在遥远的地方,而且在一个“杏花村”里。这里的“杏花村”不一定是一个专有地名,也可能只是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子而已。它对于突出本诗的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杏花一般都是在梅雨季节盛开,作者想要找一间酒家来躲避给他带来哀愁情绪的梅雨,得到的答案却是又要到一个与梅雨相关的杏花盛开的地方,这就使他的哀愁无处逃避,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纵观全诗,作者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哀愁情绪,简要精炼而又韵味无穷。
  
  三、《清明》英译本
  
  《清明》这首诗备受我国翻译工作者的青睐,迄今已有很多的英文译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孙大雨、蔡廷干、许渊冲等翻译的英译本,并对翻译中用词对意境传达的影响进行探讨。译文如下: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孙大雨的译文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蔡廷干的译文
  All Souls’ Day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许渊冲的译文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四、《清明》译本中的意境分析
  
  《清明》这首诗的基调应该是沉闷、愁苦、哀伤和凄凉的。“清明”、“雨纷纷”、“借问”、“杏花村”等词语和意象都深刻的表现出全诗哀愁和悲凉的意境。所以,对这些词语的斟酌和遴选就成为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仅就上述四个词语的翻译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对比和分析。
  1.“清明”是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全诗的时间背景,对于表现意境十分关键。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首句中的“清明时节”指的就是清明节前后的几天。清明这个词在汉语里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提到清明,懂得中国文化的人就会联想到阴雨绵绵,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赶去墓地,去祭祀已故亲人的场景。就这个词的翻译,四个译本给出了四个不用的译法。杨戴之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此种译法虽能表达出春季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的天气特点,但对于哀愁情绪的渲染和悲凉意境的表达就稍显逊色,不及汉语“清明”所表达的意境深远。孙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Feast”,这个译法中的用词是不准确的,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因为clear 和bright这两个单词本身就有明快轻松地含义,与原文说表达的意境不符。feast这个词指的是节日或宗教节日,而清明是中国的一个节气,含义上相距甚远。蔡译中“All Souls’Day”指的是“万灵节”,采取的是归化的译法。万灵节在公历11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亡灵祈祷超度的节日。虽然文化内涵有所差异,但从节日和内涵和性质的角度说,这个译法能部分表达出中国清明节所蕴含的意境。但是万灵节属晚秋时节,而且多为少雨晴朗的天气,与诗中的“雨纷纷”不相符合。许译采取意译的方法,译成“The Mourning Day”,比较好的表达出了“哀悼逝去亲人”的含义和意境。但这可能会让外国读者以为这个哀悼亲人的日期并不固定和统一,没能表达出中国人都会在每年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时去祭祀的含义。但是相比其他三个译法,许渊冲将“清明”译成“The Mourning Day”,要跟高明一些。
  2.关于“雨纷纷”的译法,杨戴译、孙译和许译都用了“drizzle”这个词。drizzle是下细雨的意思,可以说这个词的使用比较形象的表达出了“雨纷纷”所想要表达的烟雨蒙蒙的特点,对于渲染气氛和表达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蔡廷干将“雨纷纷”译为“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这种译法欠妥。因为清明前后梅雨的特点是雨势总体偏弱,多为绵绵细雨,且降水时间偏长。这种连绵不断的细雨更加深了作者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苦闷心情,为后文的“借酒消愁愁更愁”做好了铺垫。而蔡译中译成了“又大又急”,就全然没有了这种意境。
  3.想要译好“借问”这个词,就要弄清楚“借问”到底谁在问?根据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应该是作者在问。因为是作者想要在清明时节的愁苦情绪下找酒家借酒消愁。许译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和孙译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都将这个词译成了被动语态,没有出现问话的人,虽然在用词方式和句式上和原诗保持了一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但不能突出作者本人想要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在意境传达上略逊一筹。蔡译中将问话的人译成了“they”,表示是“行人”在“借问”,这显然是不恰当和不可取的。杨戴译中“借问”被译成“When I ask”,是相对比较准确的译法,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出原诗的含义和意境。
  4.关于“杏花村”的含义在前文中已有所分析,这里的“杏花村”并不是指一个叫“杏花村”的村子,而是更多的应用了“杏花”的意象,来表达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意境。因此,“杏花村”的翻译应侧重在“杏花”上,而要忽略“村”的意象。因此,蔡译中的Almond-Town,孙译中的Apricot Bloom Village,将杏花村都作为专有名词来译是不妥当的,破坏了整首诗歌的意境。相比较而言,杨戴译中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和许译中的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更胜一筹。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杜牧《清明》四个译本中部分用词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意境的传达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方面,如果诗词的英译文只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没能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意境,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和美感。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特别要注意用词对于原诗意境传达的影响,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仔细斟酌,慎之又慎,最大限度的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意境,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贴近原诗,让译文读者能更好的体现出原诗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
  [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宪益,戴乃迭译.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孟祥德.在古典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基于杜牧《清明》六个英译本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6).
  [6]施茵.清明的翻译与文化探讨[J].翻译交流,2007(8).
  [7]陈路阳.客愁—杜牧.清明赏析[A].青年文学家,2009(9).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公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必然要求,但在改革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公有资产流入部分私人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收入差距以及公有企业内部财富分配差距,从而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拉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的财富分配效应,应该通过改革公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本市场制度、税收制度等来促进公有企业在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效率。  【关键词】公有企业 改革 财富分配  一、中国公有企业改革历程  与家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是兵团党委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科学谋划兵团“十二五”及今后十年发展蓝图、实现兵团跨越式发
【摘要】当前,“魅力课堂、有效教学”已经成了全国各地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的活动主题,也是时下中小学、中职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课堂有魅力,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教学有成效,学生才能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得进步。本文将结合多年来自己从事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教研工作的经历,就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有效教学”方面谈点自己的初浅体会与思考,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中职数学;有效教学;数学教改    中职数学
期刊
期刊
“教学工厂”模式教学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来发展他们的技能.通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工具,结合相关的教育手段,形成了产学研双向的知识交流,实现了利益相关者双方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天津市妇联小额贷款扶助下岗女工项目的运作机制和成功诱因进行了剖析。认为项目的制度设计具有相对优势 ,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天津市具
说和写是全面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中很重要的两个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跨越中式英语,以“近似地道的英语”来替代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期刊
黄鳝筒,一种用来捕黄鳝鱼的工具.它形状不一,常见有牛角形、长条形,牛角形由两个长条形拼接而有三端,两端向内凹进,凹进部分是用竹篾、塑料等围成的一个钟乳石形状的圆锥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