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里,一个合格的内容生产者将永远被不会落伍。不管新媒体的冲击有多么强烈,只要认真研究受众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固有优势,调整、革新内容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就能够保有甚至不断拓宽传统媒体自身的生存空间。具体到广播新闻,短平快的滚动资讯播报和现场音源组成的深度报道专题,是两大优势。前者应以提炼有效信息为第一原则,后者则应突出音源丰富性,强调现场感,以记者口述方式连缀,打造有听觉冲击力的广播深度报道。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突围;音响引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50-02
当今世界,是一个资讯传递快捷丰富、渠道解读多元广泛的全媒体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拥有便捷工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下,报纸、广播乃至电视等传统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报纸销售量、广播收听率、电视收视率,都处在一个下滑通道当中;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正在艰难求存。
但是,不管科技多么发达,无论信息传播方式多么日新月异,笔者认为,在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里,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将永远被需要。换句话说,不管新媒体的冲击有多么强烈,只要认真研究受众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固有优势,练好内功,调整、革新内容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就能够保有甚至不断拓宽我们自身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名从业近20年的广播新闻工作者,笔者就以广播新闻的内容革新为例,谈谈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突围之道。
一、广播媒体的先天优势
作为“苍老”程度仅次于报纸的传统媒体,广播在当今中国,由于其收听工具廉价、便于携带等特性,使得它在媒体市场上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不说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就是在城市当中,由于私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也给广播这一纯声音媒体,带来了一个日益庞大、且稳定攀升的收听率群体——车主朋友。当然,伴随城市私家车暴增、交通日益拥堵而来的,更显而易见的广播市场变革,当属各大城市电台中交通频率的异军突起,乃至一枝独秀。而作为通常在城市上空最早出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频率,新闻综合频率就在交通频率的强势冲击下,收听份额下滑非常明显。
不过,如上所述,不管身处何种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会消失;而媒体人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了解受众需求,并在保留并充分发掘自身媒体优势的情况下,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更满足需要的新闻内容产品。
具体到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生产者的广播新闻频率,其先天优势不外乎两点,一个是短平快的滚动资讯播报,第二个是由现场音源组成的深度报道专题;前者满足人们的信息渴求,后者具备不可替代的声音感染力,能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
二、广播消息精炼化,以提炼有效信息为第一原则
“说”给听众听是广播新闻的最大特点,所以,摒弃报纸文绉绉的书面用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尽量使用形象化的语句,让听众通过声音就能产生联想,这是广播新闻写作的基本功,这里不再多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精炼化,在最短的语句内,传达最丰富精准的有效信息,这是广播新闻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素质。尤其在滚动新闻播报已经成为城市电台新闻频率必备资讯大餐的情况下,在每档整点新闻中,及时编发最新时政社会文化体育新闻,传达听众最感兴趣的有效信息,当属广播新闻频率革新内容的题中应有之意。具体到信息类别的选择上,广播短新闻播报应彻底摒弃以往占据重要时段的一般性会议新闻、领导会见新闻和职能部门工作动态等缺乏有效信息的新闻,同时应大量增加文体旅游、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服务性资讯。
目前,在深圳电台新闻频率每档整点新闻中,都设有一个《温馨提示》小栏目,为市民播报详细的各类生活资讯,很受听众欢迎。
三、突出音源丰富性,强调现场感
广播新闻要突出音源的丰富性以及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涉及到广播深度新闻报道的体裁选择问题,以我所任职的深圳电台先锋898新闻频率为例,在深度报道领域,新闻频率曾做过许多探索。从2013年开始,终于形成了在《热点追击》栏目总领之下的口述式广播深度报道模式。事实证明,这一广播深度报道体裁,因其音源丰富、现场感强,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回溯过去十几年,早期的广播专题,是记者成稿之后,将文字和采访同期声分别上传;播出时,文字稿由播音员口播,中间插放同期声;后来,为了强调现场感,改成播音员播完导语之后,现场连线采访记者,由记者口述文字稿,播音员在直播室插放同期声。这种操作模式,尽管由于有了记者的现场连线,营造了更强烈的现场感,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通讯障碍,或者信号不佳,直播效果并不理想。
综合以上探索,从2013年开始,新闻频率采取记者提前口述连缀并录制剪辑为成品上播的方式,打造了一档拳头广播深度报道栏目《热点追击》。这种模式,首先从呈现方式上,在保留记者采访现场感的前提下,提高了稿件的整体表达质量,降低了差错和失误的出现几率,并且对成品稿件提出控制在3分钟左右的时长,由此也提高了编辑整体编排的时间准确性。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稳妥有效的深度报道模板之后,如何给它填充满足听众需要的、具备广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内容?总结一年多的采编实践,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以民生社会新闻题材为主
广播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声音媒体,尽管听众身份千差万别,但能够吸引广大听众耳朵的、也是能引起最大多数听众共鸣的,非民生社会新闻莫属。城市交通规划、刑事盗窃案件、社区生活冲突、车祸肇事现场等等,应该是广播专题报道的主要关注领域,因为这类新闻往往也有比较生动的现场音源,利于采制直击式录音报道,拥有较强的可听性。当然,提出以民生社会新闻为主的采编思路,也要求记者改变工作作风,不能满足于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的采访方式,后者虽然也能采访到新闻当事人,但由于没有现场反应,这种同期声的效果,显然技术上既不干净明亮,内容上也远远达不到具备感染力的要求。 (二)以音响引领为主要采写方式
音响对广播新闻具有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带“响”的广播新闻,赋予了广播新闻一种直觉性品格,给听众带来了立体的多维感受;典型音响,也是对新闻当事人生命品格的佐证,对新闻事实的直接确证;在文艺新闻报道当中,音响更能带给听众报纸整版专题都无法给与的美的感受。所以,以典型音响引领,能在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第一时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应该成为广播新闻专题一种值得提倡的有价值的采写方式。
例如,在一篇都市流浪歌手的人物报道专题中,在播音员播完导语之后,先出一段歌手十几二十秒的现场弹唱剪辑,随后再切入记者的口述报道,这样听众第一时间就能被带入这名歌手的世界,在对歌手有了直观认识的情况下,对歌声背后的人也会产生更强烈的了解欲望。
再例如,一篇报道老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广播专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要注意录制到有代表性的现场拆迁音效,如现场工作人员指挥的声音,或者伴随机器轰鸣的现场操作音效,在成品稿件里,剪辑一段放在稿件开头,这样整篇报道的现场感和冲击力,跟放在稿件中间相比,带给听众的感受,显然是大不相同的。
(三)第二落点,也可以很精彩
目前,平面、广播、电视,甚至网络媒体都各自拥有一批自己的采访团队,而在当下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对社会民生新闻线索和资源的抢夺,也尤为激烈。简单来说,要第一时间采写到吸引人的社会新闻,最重要的首先是及时快速到达的新闻线索,而线索的来源,仅仅依靠跑线记者的关系网远远不够,还要依靠市民的主动爆料。但由于媒体影响力、爆料平台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导致宝贵的新闻线索,并不能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有声媒体,广播记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媒体已经采写编发的新闻话题中,寻找第二落点,深入采访,发挥广播特色,继续成就一篇有价值的广播深度报道。
采访第二落点新闻,应把握如下原则:
1.重返新闻现场,采制丰富现场音响
2014年6月,罗湖区一栋老旧住宅区里,发生了一起19户业主赞成1户反对的加建电梯事件,由于没有经过相关报批手续,新建电梯属于违建。在平面媒体已经推出整版报道的情况下,广播在跟进报道时,记者来到该栋小区,在采访多名业主,包括一名80多岁行动不便的老人之后,记者发现,这栋违建电梯的住宅楼,确实有加建电梯的需要;而反对加建电梯的业主,住在一楼,且无需承担加建费用,也没有提出更站得住脚的反对理由。这样,在记者随后推出的第二落点报道中,就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违建事件进行报道,而是着重呈现了双方隐藏的邻里矛盾和冲突,报道多了许多人情味。
2.深入调查了解,还原事实真相
2014年1月份,龙岗六约社区发生了一起暴力砍人事件,在平媒报道中,冠以“深圳城管队长遭埋伏被砍十余刀”的标题,将观者的视线和焦点又集中到了城管这一已被妖魔化的职业上。但在记者随后的跟进采访中,发现伤者其实只是一名社区的工作人员,被砍的原因,可能与他在村务会议上为村民争利益而遭致报复有关,跟所谓的“城管”完全没有关系。因此,记者的第二落点新闻,就有了不同的报道视角,并起到了还原事实真相的作用。
综上所述,身处新媒体的时代浪潮之中,广播新闻仍须坚持内容为王,最大限度挖掘媒体特点,不断革新内容生产方式,由此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拥有稳定的听众群体,确保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东子]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突围;音响引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50-02
当今世界,是一个资讯传递快捷丰富、渠道解读多元广泛的全媒体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拥有便捷工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下,报纸、广播乃至电视等传统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报纸销售量、广播收听率、电视收视率,都处在一个下滑通道当中;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正在艰难求存。
但是,不管科技多么发达,无论信息传播方式多么日新月异,笔者认为,在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里,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将永远被需要。换句话说,不管新媒体的冲击有多么强烈,只要认真研究受众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固有优势,练好内功,调整、革新内容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就能够保有甚至不断拓宽我们自身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名从业近20年的广播新闻工作者,笔者就以广播新闻的内容革新为例,谈谈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突围之道。
一、广播媒体的先天优势
作为“苍老”程度仅次于报纸的传统媒体,广播在当今中国,由于其收听工具廉价、便于携带等特性,使得它在媒体市场上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不说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就是在城市当中,由于私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也给广播这一纯声音媒体,带来了一个日益庞大、且稳定攀升的收听率群体——车主朋友。当然,伴随城市私家车暴增、交通日益拥堵而来的,更显而易见的广播市场变革,当属各大城市电台中交通频率的异军突起,乃至一枝独秀。而作为通常在城市上空最早出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频率,新闻综合频率就在交通频率的强势冲击下,收听份额下滑非常明显。
不过,如上所述,不管身处何种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会消失;而媒体人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了解受众需求,并在保留并充分发掘自身媒体优势的情况下,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更满足需要的新闻内容产品。
具体到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生产者的广播新闻频率,其先天优势不外乎两点,一个是短平快的滚动资讯播报,第二个是由现场音源组成的深度报道专题;前者满足人们的信息渴求,后者具备不可替代的声音感染力,能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
二、广播消息精炼化,以提炼有效信息为第一原则
“说”给听众听是广播新闻的最大特点,所以,摒弃报纸文绉绉的书面用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尽量使用形象化的语句,让听众通过声音就能产生联想,这是广播新闻写作的基本功,这里不再多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精炼化,在最短的语句内,传达最丰富精准的有效信息,这是广播新闻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素质。尤其在滚动新闻播报已经成为城市电台新闻频率必备资讯大餐的情况下,在每档整点新闻中,及时编发最新时政社会文化体育新闻,传达听众最感兴趣的有效信息,当属广播新闻频率革新内容的题中应有之意。具体到信息类别的选择上,广播短新闻播报应彻底摒弃以往占据重要时段的一般性会议新闻、领导会见新闻和职能部门工作动态等缺乏有效信息的新闻,同时应大量增加文体旅游、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服务性资讯。
目前,在深圳电台新闻频率每档整点新闻中,都设有一个《温馨提示》小栏目,为市民播报详细的各类生活资讯,很受听众欢迎。
三、突出音源丰富性,强调现场感
广播新闻要突出音源的丰富性以及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涉及到广播深度新闻报道的体裁选择问题,以我所任职的深圳电台先锋898新闻频率为例,在深度报道领域,新闻频率曾做过许多探索。从2013年开始,终于形成了在《热点追击》栏目总领之下的口述式广播深度报道模式。事实证明,这一广播深度报道体裁,因其音源丰富、现场感强,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回溯过去十几年,早期的广播专题,是记者成稿之后,将文字和采访同期声分别上传;播出时,文字稿由播音员口播,中间插放同期声;后来,为了强调现场感,改成播音员播完导语之后,现场连线采访记者,由记者口述文字稿,播音员在直播室插放同期声。这种操作模式,尽管由于有了记者的现场连线,营造了更强烈的现场感,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通讯障碍,或者信号不佳,直播效果并不理想。
综合以上探索,从2013年开始,新闻频率采取记者提前口述连缀并录制剪辑为成品上播的方式,打造了一档拳头广播深度报道栏目《热点追击》。这种模式,首先从呈现方式上,在保留记者采访现场感的前提下,提高了稿件的整体表达质量,降低了差错和失误的出现几率,并且对成品稿件提出控制在3分钟左右的时长,由此也提高了编辑整体编排的时间准确性。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稳妥有效的深度报道模板之后,如何给它填充满足听众需要的、具备广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内容?总结一年多的采编实践,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以民生社会新闻题材为主
广播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声音媒体,尽管听众身份千差万别,但能够吸引广大听众耳朵的、也是能引起最大多数听众共鸣的,非民生社会新闻莫属。城市交通规划、刑事盗窃案件、社区生活冲突、车祸肇事现场等等,应该是广播专题报道的主要关注领域,因为这类新闻往往也有比较生动的现场音源,利于采制直击式录音报道,拥有较强的可听性。当然,提出以民生社会新闻为主的采编思路,也要求记者改变工作作风,不能满足于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的采访方式,后者虽然也能采访到新闻当事人,但由于没有现场反应,这种同期声的效果,显然技术上既不干净明亮,内容上也远远达不到具备感染力的要求。 (二)以音响引领为主要采写方式
音响对广播新闻具有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带“响”的广播新闻,赋予了广播新闻一种直觉性品格,给听众带来了立体的多维感受;典型音响,也是对新闻当事人生命品格的佐证,对新闻事实的直接确证;在文艺新闻报道当中,音响更能带给听众报纸整版专题都无法给与的美的感受。所以,以典型音响引领,能在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第一时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应该成为广播新闻专题一种值得提倡的有价值的采写方式。
例如,在一篇都市流浪歌手的人物报道专题中,在播音员播完导语之后,先出一段歌手十几二十秒的现场弹唱剪辑,随后再切入记者的口述报道,这样听众第一时间就能被带入这名歌手的世界,在对歌手有了直观认识的情况下,对歌声背后的人也会产生更强烈的了解欲望。
再例如,一篇报道老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广播专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要注意录制到有代表性的现场拆迁音效,如现场工作人员指挥的声音,或者伴随机器轰鸣的现场操作音效,在成品稿件里,剪辑一段放在稿件开头,这样整篇报道的现场感和冲击力,跟放在稿件中间相比,带给听众的感受,显然是大不相同的。
(三)第二落点,也可以很精彩
目前,平面、广播、电视,甚至网络媒体都各自拥有一批自己的采访团队,而在当下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对社会民生新闻线索和资源的抢夺,也尤为激烈。简单来说,要第一时间采写到吸引人的社会新闻,最重要的首先是及时快速到达的新闻线索,而线索的来源,仅仅依靠跑线记者的关系网远远不够,还要依靠市民的主动爆料。但由于媒体影响力、爆料平台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导致宝贵的新闻线索,并不能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有声媒体,广播记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媒体已经采写编发的新闻话题中,寻找第二落点,深入采访,发挥广播特色,继续成就一篇有价值的广播深度报道。
采访第二落点新闻,应把握如下原则:
1.重返新闻现场,采制丰富现场音响
2014年6月,罗湖区一栋老旧住宅区里,发生了一起19户业主赞成1户反对的加建电梯事件,由于没有经过相关报批手续,新建电梯属于违建。在平面媒体已经推出整版报道的情况下,广播在跟进报道时,记者来到该栋小区,在采访多名业主,包括一名80多岁行动不便的老人之后,记者发现,这栋违建电梯的住宅楼,确实有加建电梯的需要;而反对加建电梯的业主,住在一楼,且无需承担加建费用,也没有提出更站得住脚的反对理由。这样,在记者随后推出的第二落点报道中,就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违建事件进行报道,而是着重呈现了双方隐藏的邻里矛盾和冲突,报道多了许多人情味。
2.深入调查了解,还原事实真相
2014年1月份,龙岗六约社区发生了一起暴力砍人事件,在平媒报道中,冠以“深圳城管队长遭埋伏被砍十余刀”的标题,将观者的视线和焦点又集中到了城管这一已被妖魔化的职业上。但在记者随后的跟进采访中,发现伤者其实只是一名社区的工作人员,被砍的原因,可能与他在村务会议上为村民争利益而遭致报复有关,跟所谓的“城管”完全没有关系。因此,记者的第二落点新闻,就有了不同的报道视角,并起到了还原事实真相的作用。
综上所述,身处新媒体的时代浪潮之中,广播新闻仍须坚持内容为王,最大限度挖掘媒体特点,不断革新内容生产方式,由此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拥有稳定的听众群体,确保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