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对父母在迎接新生命之初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好像变得优秀比健康快乐更重要了。父母经常忘记,没有孩子可以做到方方面面都完美。
故事:优秀却自卑的孩子
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路路。这个孩子在学校纪律很好,和同学关系也很好,成绩也非常优秀。可是最近,她的情绪很低落,这两天,我上课提问她,她一言不发,呆呆地站在那里,局促地抠手拽衣角。午休时间,我把她找来,想和她聊聊。我刚刚说出“路路最近怎么了?上课走神了吗?”,她突然就开始大哭,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
我从来没想过这句话会从路路的嘴里说出来,她是大家公认的乖学生,怎么会厌学了呢?情绪稳定一些后,路路和我聊了她的生活,我开始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有厌学的想法。她说她打自己记事开始,就经常听到妈妈说:谁家的小孩儿奥数比你厉害多了,谁家的小孩儿三岁半就能弹钢琴了,谁家的小孩儿芭蕾舞都拿金奖了,谁家的小孩儿小小年纪都可以看英文原著了……类似这样的话不胜枚举。而且,她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妈妈也总能看到她的不完美。数学考了100分,妈妈拿出奥数题和她说:“那这个你都会做了吗?”四年级时,路路语文考了98分,已经是全班第一了,妈妈还是训斥了她足足半个小时,就因为被扣掉的2分。今年春节家里亲戚聚餐,大家都夸奖路路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妈妈却当着大家的面,说起了在路路校服口袋里看到了小男孩写来的“情书”,说路路小小年纪就不学好,这让路路尴尬万分。回家后,路路和妈妈大吵了一架,说自己没有“早恋”,妈妈还是继续羞辱她,并且说:“如果下次考试成绩下滑,就等着换收拾吧!”
路路哭着跟我说:“老师,我害怕!不论我怎么做,我妈妈都不满意。我不敢犯错,我害怕失败。而且即便我考了100分,她还是会找其他方面的事说我不够好。老师,我真的不想学了。为什么我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夸奖,但是我犯了一点点小错,就要被骂好久。老师,我现在都不敢答卷子,我也不敢回答问题,我怕我做错说错……”
专家点评
创设能帮助孩子提升抗逆力的生态环境
案例中的路路心惊胆战,诚惶诚恐。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害怕!不论我怎么做,我妈妈都不满意。我不敢犯错,我害怕失败。”仔细聆听路路的心声,我们听到了她害怕的两个字——苛求,这份苛求来自妈妈,却刺进了孩子的心。妈妈对她的学习成绩苛求,98分不满意,死活不放掉被扣掉的2分;100分也不满意,拿出更难的奥数题挑战孩子;还用攀比苛求孩子——别人家的小孩儿三岁半就能弹钢琴了,别人家的小孩儿芭蕾舞都获金奖了。更过分的是羞辱孩子,当着众人的面,抖落所谓的“情书”,认定路路在“早恋”……路路妈妈的这种种言行,目的只有一个:把路路塑造成心无旁骛的真正“学霸”,登顶卓越,笑傲群雄。
洞察:苛求,正在恶化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
不得不说,路路妈妈的做法与教育初心适得其反。大人认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应该很单纯,但实则不然,孩子的生存环境远比我们想的复杂,他的周遭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当孩子的“生态系统”保持在一个令他感觉到舒适的水平上,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父母能做的,就是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帮助孩子来稳定他的生态系统平衡,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苛求和情绪导致孩子的生态系统失衡。
什么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创,核心观点是:個体成长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吐故纳新的过程。周围环境是一个统整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四环:
微系统 是孩子最密切、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部分,比如父母、老师、同学、好朋友等;
中系统 是各个微系统因素的关联与互动,比如父母与老师的交流、同学父母间的联系等;
外系统 是微系统、中系统的外围,构成前两个系统的背景,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的社会影响等;
宏系统 将前三个系统全部囊括在内,表现为孩子生长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化水平。
不能让孩子冻僵!
北京四中的退休政治老师赵如云,退休前因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享誉京城。他对自己的教育心得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数九寒冬,北风呼啸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家家户户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家的房间暖意融融,温暖如春。教育孩子也一样,每个家长都要努力营造自家的小环境,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温暖的、健康的、建设性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在寒冬里也能感受到暖意,不能让孩子冻僵啊!”
是啊,我们不能因为外部环境寒冷而放任孩子冻僵,更不能人为地让环境变得更恶劣而致使孩子冻僵。路路妈妈的做法就快把孩子冻僵了。原本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就重,学业压力大,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理解和力量,以便在严酷、紧张的学习背景下,获得缓冲,赢得自信和动力。如果父母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苛求孩子,不但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还会导致类似于路路这样的情形,出现心理恐惧,产生自我怀疑,出现回避行为,即因为恐惧苛求而做出的自动化反应——想哭、委屈、不安。
提醒:切莫求全责备,懂得“舍近求远”
案例中,妈妈之所以对路路苛求,背后隐藏着“求全”的奢望,希望路路在各方面达到完美,达到极致,不留遗憾,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生永远不可能没有遗憾,遗憾反而是努力的动力,为了弥补遗憾,孩子才愿意再努力。人生只能接近圆满,而不可能达到圆满。妈妈用这种不切实际的观念去要求和评价路路时,也一直在把孩子推向极其艰难的境地,摧毁的是孩子内心。如果一个孩子内心都坍塌了,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父母和孩子可以在乎成绩,但不能够只在乎成绩。成长和成绩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意义。成长与成绩,可以比作方向与道路的关系。人生选定了方向,可以有很多路到达。但如果父母只关注眼下的成绩,就像是一直在纠缠于哪条路平坦,哪条路颠簸;哪条路远,哪条路近;哪条路安静,哪条路嘈杂……时间、精力、心血都耗在了对路的选择上,以至于忘记了应该去往何方。人生路漫漫,成绩只是实现人生目标、成就人生意义的一种手段;放眼于孩子的成长这个长远的目标才是根本,希望父母都能领悟教育中这“舍近求远”的智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外界给予理解和支持的,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够获得安全感,才有能量对抗外界的压力。父母首先要回应孩子的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只有内心强大了,才算真正的强大,并且父母应该帮助和陪伴孩子在心中筑起万里长城。试想一下,当一个孩子内心充满力量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压垮他呢?抗逆力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田国秀
中国抗逆力研究与推广的先行者,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破茧而生:走进离婚家庭孩子的内心世界》《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们这一代》(“培养青少年抗逆力”系列译丛)《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等10余部作品。
故事:优秀却自卑的孩子
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路路。这个孩子在学校纪律很好,和同学关系也很好,成绩也非常优秀。可是最近,她的情绪很低落,这两天,我上课提问她,她一言不发,呆呆地站在那里,局促地抠手拽衣角。午休时间,我把她找来,想和她聊聊。我刚刚说出“路路最近怎么了?上课走神了吗?”,她突然就开始大哭,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
我从来没想过这句话会从路路的嘴里说出来,她是大家公认的乖学生,怎么会厌学了呢?情绪稳定一些后,路路和我聊了她的生活,我开始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有厌学的想法。她说她打自己记事开始,就经常听到妈妈说:谁家的小孩儿奥数比你厉害多了,谁家的小孩儿三岁半就能弹钢琴了,谁家的小孩儿芭蕾舞都拿金奖了,谁家的小孩儿小小年纪都可以看英文原著了……类似这样的话不胜枚举。而且,她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妈妈也总能看到她的不完美。数学考了100分,妈妈拿出奥数题和她说:“那这个你都会做了吗?”四年级时,路路语文考了98分,已经是全班第一了,妈妈还是训斥了她足足半个小时,就因为被扣掉的2分。今年春节家里亲戚聚餐,大家都夸奖路路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妈妈却当着大家的面,说起了在路路校服口袋里看到了小男孩写来的“情书”,说路路小小年纪就不学好,这让路路尴尬万分。回家后,路路和妈妈大吵了一架,说自己没有“早恋”,妈妈还是继续羞辱她,并且说:“如果下次考试成绩下滑,就等着换收拾吧!”
路路哭着跟我说:“老师,我害怕!不论我怎么做,我妈妈都不满意。我不敢犯错,我害怕失败。而且即便我考了100分,她还是会找其他方面的事说我不够好。老师,我真的不想学了。为什么我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夸奖,但是我犯了一点点小错,就要被骂好久。老师,我现在都不敢答卷子,我也不敢回答问题,我怕我做错说错……”
专家点评
创设能帮助孩子提升抗逆力的生态环境
案例中的路路心惊胆战,诚惶诚恐。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害怕!不论我怎么做,我妈妈都不满意。我不敢犯错,我害怕失败。”仔细聆听路路的心声,我们听到了她害怕的两个字——苛求,这份苛求来自妈妈,却刺进了孩子的心。妈妈对她的学习成绩苛求,98分不满意,死活不放掉被扣掉的2分;100分也不满意,拿出更难的奥数题挑战孩子;还用攀比苛求孩子——别人家的小孩儿三岁半就能弹钢琴了,别人家的小孩儿芭蕾舞都获金奖了。更过分的是羞辱孩子,当着众人的面,抖落所谓的“情书”,认定路路在“早恋”……路路妈妈的这种种言行,目的只有一个:把路路塑造成心无旁骛的真正“学霸”,登顶卓越,笑傲群雄。
洞察:苛求,正在恶化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
不得不说,路路妈妈的做法与教育初心适得其反。大人认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应该很单纯,但实则不然,孩子的生存环境远比我们想的复杂,他的周遭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当孩子的“生态系统”保持在一个令他感觉到舒适的水平上,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父母能做的,就是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帮助孩子来稳定他的生态系统平衡,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苛求和情绪导致孩子的生态系统失衡。
什么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创,核心观点是:個体成长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吐故纳新的过程。周围环境是一个统整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四环:
微系统 是孩子最密切、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部分,比如父母、老师、同学、好朋友等;
中系统 是各个微系统因素的关联与互动,比如父母与老师的交流、同学父母间的联系等;
外系统 是微系统、中系统的外围,构成前两个系统的背景,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的社会影响等;
宏系统 将前三个系统全部囊括在内,表现为孩子生长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化水平。
不能让孩子冻僵!
北京四中的退休政治老师赵如云,退休前因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享誉京城。他对自己的教育心得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数九寒冬,北风呼啸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家家户户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家的房间暖意融融,温暖如春。教育孩子也一样,每个家长都要努力营造自家的小环境,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温暖的、健康的、建设性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在寒冬里也能感受到暖意,不能让孩子冻僵啊!”
是啊,我们不能因为外部环境寒冷而放任孩子冻僵,更不能人为地让环境变得更恶劣而致使孩子冻僵。路路妈妈的做法就快把孩子冻僵了。原本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就重,学业压力大,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理解和力量,以便在严酷、紧张的学习背景下,获得缓冲,赢得自信和动力。如果父母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苛求孩子,不但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还会导致类似于路路这样的情形,出现心理恐惧,产生自我怀疑,出现回避行为,即因为恐惧苛求而做出的自动化反应——想哭、委屈、不安。
提醒:切莫求全责备,懂得“舍近求远”
案例中,妈妈之所以对路路苛求,背后隐藏着“求全”的奢望,希望路路在各方面达到完美,达到极致,不留遗憾,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生永远不可能没有遗憾,遗憾反而是努力的动力,为了弥补遗憾,孩子才愿意再努力。人生只能接近圆满,而不可能达到圆满。妈妈用这种不切实际的观念去要求和评价路路时,也一直在把孩子推向极其艰难的境地,摧毁的是孩子内心。如果一个孩子内心都坍塌了,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父母和孩子可以在乎成绩,但不能够只在乎成绩。成长和成绩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意义。成长与成绩,可以比作方向与道路的关系。人生选定了方向,可以有很多路到达。但如果父母只关注眼下的成绩,就像是一直在纠缠于哪条路平坦,哪条路颠簸;哪条路远,哪条路近;哪条路安静,哪条路嘈杂……时间、精力、心血都耗在了对路的选择上,以至于忘记了应该去往何方。人生路漫漫,成绩只是实现人生目标、成就人生意义的一种手段;放眼于孩子的成长这个长远的目标才是根本,希望父母都能领悟教育中这“舍近求远”的智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外界给予理解和支持的,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够获得安全感,才有能量对抗外界的压力。父母首先要回应孩子的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只有内心强大了,才算真正的强大,并且父母应该帮助和陪伴孩子在心中筑起万里长城。试想一下,当一个孩子内心充满力量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压垮他呢?抗逆力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田国秀
中国抗逆力研究与推广的先行者,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破茧而生:走进离婚家庭孩子的内心世界》《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们这一代》(“培养青少年抗逆力”系列译丛)《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等1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