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初中语文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文本篇幅长、思维容量大、难度大,而部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则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阅读理解基本是在吃老本。笔者近年来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即教会学生编制结构思路导图分析文本,整合多种能力训练,以此来驾驭文本,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一、结构思路导图的定义与原理
1.定义原理与四要素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注文章的结构、思路、写法,并以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加以呈现的阅读成果,是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阅读中的一种文本分析方法;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是以同化和顺应为基础,以编制结构思路导图为主要手段,对文本形式与内容进行融类别化和个性化为一体的综合分析,最终形成独立高效的认知结构的策略性知识,融段落划分、思路整理、写法判断、主题归纳于一体,把多种语文能力训练整合在一起,强调了阅读的主动性、整体性、能力性,并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2.系统设计依托的学科心理
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是基于写作与阅读心理设计的。写作与阅读的过程并非完全地反向推进,而是略有差别的。但两个过程有相同的部分——思路、结构、写法、主旨,前者是从主旨到形式,后者是从形式到主旨。阅读过程中,理解材料与主旨归纳,归纳段意与主旨归纳,分析结构写法与主旨归纳均存在交互性。理解材料是文本解读的起点,主旨归纳是文本解读的核心。
二、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三个阶段
1.学习阶段?摇
这一阶段,学生对这个系统是生疏的,故在第一次提出这个方法时,教师务必先向学生讲解结构思路导图的定义及四要素。段落划分,段意是材料信息的浓缩,是绘图的基础单元,缺少段意的结构思路导图是空中楼阁。思路整理则是阅读者按自己的理解尝试从作者的角度揭示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思路的推进过程。这一步非常重要,整体阅读的能力有很大部分体现在这里。写法判断,分整体写法判断与局部写法判断,局部写法关涉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处理,而整体写法则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主题归纳,只有明晰了主题,才能明了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剪裁、运用及安排,才能明了文章各部分之间搭配的意图。
2.下水阶段?摇
这是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初期,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令——画出结构思路导图,并注意点评和激励。①解构文本。快速解构文本要求学生建立重视文本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解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动手”:一读时,写出已经看懂的段意,画出显示结构思路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明一眼就能看出的写法,标出尚未读懂的地方;二读时,重点解决未明之处,分析推断作者用意;三读时,基本掌握文章的主旨与写法,并理顺内容与形式的联系;②编制图表。写出段意,标明角度——把段意按先后顺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排列,用箭头和线段连接起来,揭示材料间的联系——在相应的位置标出整体或局部的写法——写出主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体现四要素的过程;③修正图表。修正可分两种:一种是自检,一种是他检。他检又可分为同学修正和教师修正。自检的做法是重新浏览文本,再次验证思路图的合理性。无论是自检和他检,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下水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一定量的文本,完成结构思路導图的编制。要注意的是,为了及早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系统,教师有必要提供或指定不同类型的文本,这是系统建立最困难最需要坚持的阶段,每周至少要完成三个文本,持续一个学期。
3.建立阶段?摇
经过一定量的阅读训练,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结构思路及常见写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策略系统得以稳定并固化为若干模型,学生能熟练运用该方法快速对相应文本进行分析。长期坚持运用结构思路导图分析文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提升,阅读时不再只关注局部细节,而有了宏观视野。宏观分析见规律,微观分析见匠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写景中融入抒情是游记类文章的常用的写法,这是宏观规律;微观之处,如错落有致的句式、叠词的运用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等。
出现原有结构中无法容纳的新知识时,则需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丰富和完善——即同化和顺应。也就是说,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不会变的,但阅读者的知识储备库是可以扩充的,结构可以更趋完善。阅读者在不断接受新类型的文本后,需主动扩充知识储备库,完善系统结构。比如,学了《赤壁赋》后可再学习《滕王阁序》《秋声赋》,进行同化和顺应。
三、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具体案例
下面以《赤壁赋》为例介绍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过程:
1.课堂导入环节?摇?摇
简单导入之后阐明学习任务,即画出本文的结构思路导图,体会苏轼在赤壁之游后的精神出世。之后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结构思路导图。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一种融段落划分、思路整理、写法判断、主题归纳于一体的文本分析方法。这四个方面也是结构思路导图必不可少的四要素。画图的前提是理解文本,图表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是把文本读少、读精的结果。结构思路导图怎么画?类似于写作提纲,不同点在于结构思路导图以文本的结构思路为主干,需把段意、写法、主题也整合进去。图表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准确体现四要素。画图的步骤是先归纳段意,后整理思路,所谓整理思路,也就是对段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使内容接近的成为一个单元,再用箭头等符号把这些单元按先后主次总分的顺序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再把每个单元或单元与单元之间所涉及的写法标出来,最后把主题归纳在图表下方。板书:“段意”“思路”“写法”“主题”四个词。
2.段意归纳环节?摇
五分钟阅读时间,归纳成果如下:第一节为明月夜,泛舟赤壁的怡人景色;第二节为兴致高昂吟诗歌赋和吹奏忧伤的箫曲;第三节为客人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易灭的虚空;第四节为苏子对自然人生变与不变的形而上的辩论;第五节为转悲为喜,主客同舟畅饮到天明。归纳段意不必追求结构形式一致的表述,能概括出基本要点就可。 3.思路整理环节
提问: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有答时间,理由是从月出到月落。但三、四两节明显不以时间为序。请学生再思考一下三、四节与一、二节的联系。生答:三、四节带有议论性质,这与一、二节写景叙事不同。我表示同意。问:一、二节之间是什么关系?三、四节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生答:第二节的歌与箫都是第一节的景色引发的,所以是不是可以看作触景生情;第三节是悲观的,第四节是乐观的,所以两节呈现对比关系。我肯定。追问:那么第五节可否不要?生答:不能不要,因为第五节虽然语言不多,但是分歧没有了,思想问题解决了,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回答切中要害。在此基础上,请全体学生整理一下文章思路。按自然段的顺序把段意列出来,然后段与段之间标上箭头,不同在于有的是纵式,有的是横式。请学生评价。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这样的整理过于简单,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层次的变化,结合之前的分析,应作进一步整合,把一、二节合并成一个单元,三、四节合并为一个单元。此意见获得认可。请学生修改自己的思路导图。
4.写法判断环节?摇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广义的写法包含三个方面:①狭义写法,是基于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题间的关系而确定的,即对比、衬托、象征、抑扬等;②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③基于句子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拟人、排比等。一般就整篇文本而言,以前两者居多。之后,请学生结合前面的探究和讨论,思考文章用了哪些写法。学生回答思路较乱,出现了交叉,我提示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分析。生答:第一节主要是叙述和描写,第二节也是叙述和描写,第三、四节主要是议论,第五节是叙述。问:这里面没有抒情吗?换言之,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吗?答曰有。抒情这一手法往往是融在其他表达方式里的,如第一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描写中就融入了抒情,第二节对音乐的描写也有抒情,第三节的议论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浓浓的消极情绪,而第四节同样是议论却能感受到作者的洒脱和旷达,第五节也是,所以判断抒情应该以是否能感受到情感为标准。生以为然。然后分析修辞手法,明确文章使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而狭义的写法主要体现在三、四节中人事与自然的对比。而学生无法答出的是“主客问答”。我作了解释:主客问答是汉赋中的常用手法,以此来丰富表现形式,著名的《上林赋》《子虚赋》均采用了这种手法。
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一、二两节以描写为主,而三、四两节以议论为主?这个问题涉及写法的选用问题。因为写法只是手段,是为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服务的。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联系。生答:前面分析思路时讲过,第一节引发思绪;第二节表现了悲情,景的描绘与情的抒发均要借助描写;第三节点出悲因,需要议论,而要表达客的人生短暂、人事易灭的人生困境时,也要采用议论的方式。继续问:那么在解答人生困境时,作者用什么方法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学生答:比喻。问:用什么比什么?答:以“水”和“月”比喻“逝者”和“盈虚者”。如果去掉这个比喻,则说理显得生硬艰涩。请学生把写法写在相应的段落或者单元旁边。
5.主题归纳环节
提问:结合前面的分析,说说苏轼想要表达什么?经过多名学生回答和讨论,一生总结:我觉得主要是想表达作者摆脱人世烦恼、超脱红尘的情感。因为文中提到曹操,而曹操在历史上多是被人称颂的,以曹操来表达对功业的向往。但文章又写道“而今安在哉”,则表明他对建功立业的价值的怀疑。这其实就是人生短暂、人事易灭,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既然如此,那么功业也就虚幻了。而第四节作者从更高的层面上来分析,从变的角度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尽也”。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悲的呢?人应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生鼓掌。又一名学生补充:联系苏轼生平,他在仕途上多次被贬,这种打击是巨大的。如何走出这种人生困境?我看过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苏东坡就是在黄州开始关注自然,享受美景,不再关心政治上的得失,《赤壁赋》这篇文章就是他走出困境的明证。生再次鼓掌。
追问:文中的“客”是否真有其人?众说纷纭。一生答:有,因为这个客人陪苏轼一起赏月,喝酒,弹琴,还大发一顿牢骚,最后苏东坡还做了他的思想工作。有生认为没有,因为背景资料并没有提供这个客人的姓名。还有的也说没有,原因是如果真有,那么联系背景可知,苏东坡仕途失意,苦闷的正是他,不应该是客人,应该是他苦闷,客人来劝慰他,但文章里恰恰是客人愁苦,他劝客人,这与实际不符,所以客是作者虚构的;并且刚才分析写法时老师讲过,主客问答是汉赋的一种手法,既然这样,苏东坡为了遵守写法,虚构一个客人也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个分析纷纷表示赞同。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并说: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那晚同游赤壁的是同乡道人杨世昌,但是不是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东坡在赤壁夜游中进行了灵魂的对话。
总结:虽然苏东坡已经故去近千年了,但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和他进行心灵对话。月出东山,月色迷蒙,水光接天,面对这样的美景,谁都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但暂时的出世和灵魂出窍却并不能阻止现实的虫子在心灵深处的抓挠,所以乐极生悲,美人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吹箫一曲,这种悲情被渲染得使潜蛟起舞,使嫠妇哭泣。一想到曹操这样的英雄,名垂青史,而今在赤壁故地早已没有他的一点痕迹。人生短暂,功业也是虚空,唯有自然是永恒的。但天地也是在一刻不停地變化,现在的水已经不是一秒前的水了;但是水一直在流,从古流到今,“我”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依然还有“我”的子孙活在这个世上,这难道不是另一个“我”的存在吗?纠结于功名实在是幼稚短浅,不如沉醉在自然风物中,获得永恒的宁静。这就是苏东坡想要表达的。
6.完善图表环节
请大家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完善你的图表。五分钟后展示我的结构思路导图:
主题:全文通过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思,以主客问答这一形式,表达作者走出因政治失意而不得建功立业的人生困境,转而投身大自然,超脱尘世,享受世间风物的潇洒旷达之情。
7.课堂小结环节
这堂课我们从段意、思路、写法、主题四个维度来对《赤壁赋》进行了分析学习,并请同学画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把文章读精读深读透,使大家能理解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起结构思路导图的分析系统,并运用在今后的文章阅读中。
四、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策略的实践反思
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策略的实践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教师备课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文章有全方位的理解和分析,这给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然,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就会因研读不到位而无法回答。不过由于这一策略的高起点、高定位,使得即便是能力不强的教师,多读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也能应对自如。
二是策略实施的周期较长。制定这一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而学生实际的文本分析能力又比较低,因此更要求策略实施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短期见效慢,长期收效大。
[作者通联:杭州市临安区锦城第四初级中学]
一、结构思路导图的定义与原理
1.定义原理与四要素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注文章的结构、思路、写法,并以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加以呈现的阅读成果,是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阅读中的一种文本分析方法;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是以同化和顺应为基础,以编制结构思路导图为主要手段,对文本形式与内容进行融类别化和个性化为一体的综合分析,最终形成独立高效的认知结构的策略性知识,融段落划分、思路整理、写法判断、主题归纳于一体,把多种语文能力训练整合在一起,强调了阅读的主动性、整体性、能力性,并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2.系统设计依托的学科心理
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是基于写作与阅读心理设计的。写作与阅读的过程并非完全地反向推进,而是略有差别的。但两个过程有相同的部分——思路、结构、写法、主旨,前者是从主旨到形式,后者是从形式到主旨。阅读过程中,理解材料与主旨归纳,归纳段意与主旨归纳,分析结构写法与主旨归纳均存在交互性。理解材料是文本解读的起点,主旨归纳是文本解读的核心。
二、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三个阶段
1.学习阶段?摇
这一阶段,学生对这个系统是生疏的,故在第一次提出这个方法时,教师务必先向学生讲解结构思路导图的定义及四要素。段落划分,段意是材料信息的浓缩,是绘图的基础单元,缺少段意的结构思路导图是空中楼阁。思路整理则是阅读者按自己的理解尝试从作者的角度揭示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思路的推进过程。这一步非常重要,整体阅读的能力有很大部分体现在这里。写法判断,分整体写法判断与局部写法判断,局部写法关涉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处理,而整体写法则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主题归纳,只有明晰了主题,才能明了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剪裁、运用及安排,才能明了文章各部分之间搭配的意图。
2.下水阶段?摇
这是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初期,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令——画出结构思路导图,并注意点评和激励。①解构文本。快速解构文本要求学生建立重视文本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解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动手”:一读时,写出已经看懂的段意,画出显示结构思路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明一眼就能看出的写法,标出尚未读懂的地方;二读时,重点解决未明之处,分析推断作者用意;三读时,基本掌握文章的主旨与写法,并理顺内容与形式的联系;②编制图表。写出段意,标明角度——把段意按先后顺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排列,用箭头和线段连接起来,揭示材料间的联系——在相应的位置标出整体或局部的写法——写出主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体现四要素的过程;③修正图表。修正可分两种:一种是自检,一种是他检。他检又可分为同学修正和教师修正。自检的做法是重新浏览文本,再次验证思路图的合理性。无论是自检和他检,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下水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一定量的文本,完成结构思路導图的编制。要注意的是,为了及早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系统,教师有必要提供或指定不同类型的文本,这是系统建立最困难最需要坚持的阶段,每周至少要完成三个文本,持续一个学期。
3.建立阶段?摇
经过一定量的阅读训练,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结构思路及常见写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策略系统得以稳定并固化为若干模型,学生能熟练运用该方法快速对相应文本进行分析。长期坚持运用结构思路导图分析文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提升,阅读时不再只关注局部细节,而有了宏观视野。宏观分析见规律,微观分析见匠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写景中融入抒情是游记类文章的常用的写法,这是宏观规律;微观之处,如错落有致的句式、叠词的运用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等。
出现原有结构中无法容纳的新知识时,则需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丰富和完善——即同化和顺应。也就是说,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不会变的,但阅读者的知识储备库是可以扩充的,结构可以更趋完善。阅读者在不断接受新类型的文本后,需主动扩充知识储备库,完善系统结构。比如,学了《赤壁赋》后可再学习《滕王阁序》《秋声赋》,进行同化和顺应。
三、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具体案例
下面以《赤壁赋》为例介绍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的过程:
1.课堂导入环节?摇?摇
简单导入之后阐明学习任务,即画出本文的结构思路导图,体会苏轼在赤壁之游后的精神出世。之后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结构思路导图。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一种融段落划分、思路整理、写法判断、主题归纳于一体的文本分析方法。这四个方面也是结构思路导图必不可少的四要素。画图的前提是理解文本,图表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是把文本读少、读精的结果。结构思路导图怎么画?类似于写作提纲,不同点在于结构思路导图以文本的结构思路为主干,需把段意、写法、主题也整合进去。图表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准确体现四要素。画图的步骤是先归纳段意,后整理思路,所谓整理思路,也就是对段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使内容接近的成为一个单元,再用箭头等符号把这些单元按先后主次总分的顺序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再把每个单元或单元与单元之间所涉及的写法标出来,最后把主题归纳在图表下方。板书:“段意”“思路”“写法”“主题”四个词。
2.段意归纳环节?摇
五分钟阅读时间,归纳成果如下:第一节为明月夜,泛舟赤壁的怡人景色;第二节为兴致高昂吟诗歌赋和吹奏忧伤的箫曲;第三节为客人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易灭的虚空;第四节为苏子对自然人生变与不变的形而上的辩论;第五节为转悲为喜,主客同舟畅饮到天明。归纳段意不必追求结构形式一致的表述,能概括出基本要点就可。 3.思路整理环节
提问: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有答时间,理由是从月出到月落。但三、四两节明显不以时间为序。请学生再思考一下三、四节与一、二节的联系。生答:三、四节带有议论性质,这与一、二节写景叙事不同。我表示同意。问:一、二节之间是什么关系?三、四节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生答:第二节的歌与箫都是第一节的景色引发的,所以是不是可以看作触景生情;第三节是悲观的,第四节是乐观的,所以两节呈现对比关系。我肯定。追问:那么第五节可否不要?生答:不能不要,因为第五节虽然语言不多,但是分歧没有了,思想问题解决了,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回答切中要害。在此基础上,请全体学生整理一下文章思路。按自然段的顺序把段意列出来,然后段与段之间标上箭头,不同在于有的是纵式,有的是横式。请学生评价。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这样的整理过于简单,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层次的变化,结合之前的分析,应作进一步整合,把一、二节合并成一个单元,三、四节合并为一个单元。此意见获得认可。请学生修改自己的思路导图。
4.写法判断环节?摇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广义的写法包含三个方面:①狭义写法,是基于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题间的关系而确定的,即对比、衬托、象征、抑扬等;②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③基于句子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拟人、排比等。一般就整篇文本而言,以前两者居多。之后,请学生结合前面的探究和讨论,思考文章用了哪些写法。学生回答思路较乱,出现了交叉,我提示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分析。生答:第一节主要是叙述和描写,第二节也是叙述和描写,第三、四节主要是议论,第五节是叙述。问:这里面没有抒情吗?换言之,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吗?答曰有。抒情这一手法往往是融在其他表达方式里的,如第一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描写中就融入了抒情,第二节对音乐的描写也有抒情,第三节的议论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浓浓的消极情绪,而第四节同样是议论却能感受到作者的洒脱和旷达,第五节也是,所以判断抒情应该以是否能感受到情感为标准。生以为然。然后分析修辞手法,明确文章使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而狭义的写法主要体现在三、四节中人事与自然的对比。而学生无法答出的是“主客问答”。我作了解释:主客问答是汉赋中的常用手法,以此来丰富表现形式,著名的《上林赋》《子虚赋》均采用了这种手法。
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一、二两节以描写为主,而三、四两节以议论为主?这个问题涉及写法的选用问题。因为写法只是手段,是为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服务的。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联系。生答:前面分析思路时讲过,第一节引发思绪;第二节表现了悲情,景的描绘与情的抒发均要借助描写;第三节点出悲因,需要议论,而要表达客的人生短暂、人事易灭的人生困境时,也要采用议论的方式。继续问:那么在解答人生困境时,作者用什么方法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学生答:比喻。问:用什么比什么?答:以“水”和“月”比喻“逝者”和“盈虚者”。如果去掉这个比喻,则说理显得生硬艰涩。请学生把写法写在相应的段落或者单元旁边。
5.主题归纳环节
提问:结合前面的分析,说说苏轼想要表达什么?经过多名学生回答和讨论,一生总结:我觉得主要是想表达作者摆脱人世烦恼、超脱红尘的情感。因为文中提到曹操,而曹操在历史上多是被人称颂的,以曹操来表达对功业的向往。但文章又写道“而今安在哉”,则表明他对建功立业的价值的怀疑。这其实就是人生短暂、人事易灭,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既然如此,那么功业也就虚幻了。而第四节作者从更高的层面上来分析,从变的角度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尽也”。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悲的呢?人应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生鼓掌。又一名学生补充:联系苏轼生平,他在仕途上多次被贬,这种打击是巨大的。如何走出这种人生困境?我看过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苏东坡就是在黄州开始关注自然,享受美景,不再关心政治上的得失,《赤壁赋》这篇文章就是他走出困境的明证。生再次鼓掌。
追问:文中的“客”是否真有其人?众说纷纭。一生答:有,因为这个客人陪苏轼一起赏月,喝酒,弹琴,还大发一顿牢骚,最后苏东坡还做了他的思想工作。有生认为没有,因为背景资料并没有提供这个客人的姓名。还有的也说没有,原因是如果真有,那么联系背景可知,苏东坡仕途失意,苦闷的正是他,不应该是客人,应该是他苦闷,客人来劝慰他,但文章里恰恰是客人愁苦,他劝客人,这与实际不符,所以客是作者虚构的;并且刚才分析写法时老师讲过,主客问答是汉赋的一种手法,既然这样,苏东坡为了遵守写法,虚构一个客人也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个分析纷纷表示赞同。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并说: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那晚同游赤壁的是同乡道人杨世昌,但是不是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东坡在赤壁夜游中进行了灵魂的对话。
总结:虽然苏东坡已经故去近千年了,但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和他进行心灵对话。月出东山,月色迷蒙,水光接天,面对这样的美景,谁都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但暂时的出世和灵魂出窍却并不能阻止现实的虫子在心灵深处的抓挠,所以乐极生悲,美人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吹箫一曲,这种悲情被渲染得使潜蛟起舞,使嫠妇哭泣。一想到曹操这样的英雄,名垂青史,而今在赤壁故地早已没有他的一点痕迹。人生短暂,功业也是虚空,唯有自然是永恒的。但天地也是在一刻不停地變化,现在的水已经不是一秒前的水了;但是水一直在流,从古流到今,“我”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依然还有“我”的子孙活在这个世上,这难道不是另一个“我”的存在吗?纠结于功名实在是幼稚短浅,不如沉醉在自然风物中,获得永恒的宁静。这就是苏东坡想要表达的。
6.完善图表环节
请大家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完善你的图表。五分钟后展示我的结构思路导图:
主题:全文通过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思,以主客问答这一形式,表达作者走出因政治失意而不得建功立业的人生困境,转而投身大自然,超脱尘世,享受世间风物的潇洒旷达之情。
7.课堂小结环节
这堂课我们从段意、思路、写法、主题四个维度来对《赤壁赋》进行了分析学习,并请同学画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把文章读精读深读透,使大家能理解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起结构思路导图的分析系统,并运用在今后的文章阅读中。
四、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策略的实践反思
结构思路导图编制策略的实践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教师备课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文章有全方位的理解和分析,这给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然,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就会因研读不到位而无法回答。不过由于这一策略的高起点、高定位,使得即便是能力不强的教师,多读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也能应对自如。
二是策略实施的周期较长。制定这一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而学生实际的文本分析能力又比较低,因此更要求策略实施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短期见效慢,长期收效大。
[作者通联:杭州市临安区锦城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