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主要通过言语实现,这种言语的交往与生俱来就是一种对话关系。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课文多以描述性语言呈现,它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创造,去加深认识与理解。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达到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个性的张扬、教学的相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
聚焦:现状审视
纵观教学对话,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它应该与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积极参与、主动介入联系在一起,通过言谈与倾听进行双向的沟通。以这样的眼光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缺失:
课堂预设过重 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千方百计诱导学生钻到自己主观预设好的答案中。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拼命问答的过程,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引导无形中限制,甚至是割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下,失去了个性、情感与思想。
话语权力失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主体性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主宰课堂的依然是教师和班级中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生。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逐渐地他们习惯保持沉默,失去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对话越发使他们心灵封闭、心思枯竭,最终沦为对话的“奴隶”。
交流缺乏质量 有时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拼接成了解答,但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完成一个问题全过程的思考,理解与认识肤浅与不完整,且更多地关注于知识层面,对话处于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教师没有加以提炼与整合,使对话缺乏深度与有效性,不能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
对话游离文本 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一味追求个性化的理解,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置文本于不顾,任由学生无原则地发挥、无主题地漫谈,严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受传统的接受教学与传话教学的影响,对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内涵理解有偏差以致表面化,缺失对对话教学需要的理念的建构,使教学对话流于形式,难以引发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深入,难以得到相互的启迪与完善,当然也无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智慧能力的提升,致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改善:操作策略
建立“温情课堂”教学主张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要建立以平等为前提的“温情课堂”的教学主张。
一方面,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视界同化或顺应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这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与对文本的理解速度及水平都有不同,教师应该蹲下身子与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最真诚、最自然的互动交流,点燃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话的愿望。
另一方面,在评价上要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是教育民主的温床孕育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应该宽容理解。在师生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牢记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而要抓住契机加以引导。学生不会说的,教师鼓励他说;学生说不准的,教师引导他说;学生说不好的,教师帮助他说;学生说不了的,教师示范着说。
设计“回归文本”学习活动 要想让课堂精彩,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要想让课堂高潮迭起,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构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对话的话题。而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构建的话题必须依托文本。
笔者认为,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时,必须以文本为基础,特别是当学生的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出现相悖的情况时,教师要给予应有的引领。具体来说,引导策略可以有:一是回归文本。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问题,尤其是产生疑问与不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多从课文中找联系,以达到既尊重学生的理解,又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如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老师问学生:“扫路人说自己不累不累,你觉得扫路人累不累呢?”就有学生觉得扫路人不累,这是学生的一种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天游峰与游人的描写、在现实生活中的老人和扫路人的生活对比中找思考的依据。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了扫路人的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拓展深化。学生在熟读课文、对文本部分深入探究以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往往达到深化认识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教学的结尾,说道:“学习了课文,你能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一下爱因斯坦吗?”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小女孩父亲、爱因斯坦同事及国家首脑、读者身份等多角度延伸,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说话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评价人物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懂得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全身心都扑在科学研究事业上,使这位伟大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探索“导习结合”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而真正的互动交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宏论”这段内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水与真君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一问时,学生抓住水好像有德行、好像有志向谈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学生之间进行了补充,理解较为正确到位。正当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发表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我从这句话中没有感受到君子的行为。相反,我觉得水好像没有骨气。”这时的教师显得有些惊讶,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该生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你看它没有一定的形状,也就是说,它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它流必向下,我感觉它好像没有进取心。”教师含笑说:“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其他学生以为呢?”于是一场辩论开始。 “我不同意。水顺其自然而不争,甘愿处于人们都厌恶的低下之地,这不说明水有着君子般的谦谦之风吗?”那学生又提出批判性建议:“水虽能荡涤污垢,但同时也是藏垢纳污的处所,而君子都是光明磊落的。这一点好像不能与君子相提并论。”又有学生反驳:“水的本质是晶莹剔透的,放到水中去洗的万物虽是不清洁的,但是拿出来的却是干净的、光洁的,它洗净了万物的污浊。这不是君子所倡导的与人为善吗?”……在生生、师生的互动、碰撞与交流中,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晰,质疑的那位学生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君子正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美德感染着周围的人。”在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孔子论水的目的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善施教化后的省略号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水还具备君子的哪些特点呢?”
在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孔子论水的宏论时,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与生活阅历的影响,对水和君子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够准确,体验上的理解和感悟出现了偏差,甚至偏离了孔子论水的目的。这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平台,首先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学生的不同意见,给予他们矫正误解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文本语境出发,利用已有的体验来感知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保护和挖掘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
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最终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与融合中形成新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其次,要善于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疑问与批判性阅读,及时调整预设,深化互动交流。第三,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只有在相互倾听、欣赏、分享与互助中,课堂才会真正在“对话、沟通、交流”中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使课堂教学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改变课堂教学对话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是一定要让儿童在场,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涵咏文本,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和谐、融洽而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促使对话教学从无效走向有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茫然走向本真、从僵化走向灵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
聚焦:现状审视
纵观教学对话,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它应该与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积极参与、主动介入联系在一起,通过言谈与倾听进行双向的沟通。以这样的眼光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缺失:
课堂预设过重 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千方百计诱导学生钻到自己主观预设好的答案中。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拼命问答的过程,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引导无形中限制,甚至是割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下,失去了个性、情感与思想。
话语权力失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主体性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主宰课堂的依然是教师和班级中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生。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逐渐地他们习惯保持沉默,失去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对话越发使他们心灵封闭、心思枯竭,最终沦为对话的“奴隶”。
交流缺乏质量 有时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拼接成了解答,但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完成一个问题全过程的思考,理解与认识肤浅与不完整,且更多地关注于知识层面,对话处于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教师没有加以提炼与整合,使对话缺乏深度与有效性,不能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
对话游离文本 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一味追求个性化的理解,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置文本于不顾,任由学生无原则地发挥、无主题地漫谈,严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受传统的接受教学与传话教学的影响,对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内涵理解有偏差以致表面化,缺失对对话教学需要的理念的建构,使教学对话流于形式,难以引发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深入,难以得到相互的启迪与完善,当然也无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智慧能力的提升,致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改善:操作策略
建立“温情课堂”教学主张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要建立以平等为前提的“温情课堂”的教学主张。
一方面,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视界同化或顺应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这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与对文本的理解速度及水平都有不同,教师应该蹲下身子与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最真诚、最自然的互动交流,点燃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话的愿望。
另一方面,在评价上要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是教育民主的温床孕育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应该宽容理解。在师生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牢记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而要抓住契机加以引导。学生不会说的,教师鼓励他说;学生说不准的,教师引导他说;学生说不好的,教师帮助他说;学生说不了的,教师示范着说。
设计“回归文本”学习活动 要想让课堂精彩,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要想让课堂高潮迭起,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构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对话的话题。而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构建的话题必须依托文本。
笔者认为,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时,必须以文本为基础,特别是当学生的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出现相悖的情况时,教师要给予应有的引领。具体来说,引导策略可以有:一是回归文本。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问题,尤其是产生疑问与不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多从课文中找联系,以达到既尊重学生的理解,又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如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老师问学生:“扫路人说自己不累不累,你觉得扫路人累不累呢?”就有学生觉得扫路人不累,这是学生的一种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天游峰与游人的描写、在现实生活中的老人和扫路人的生活对比中找思考的依据。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了扫路人的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拓展深化。学生在熟读课文、对文本部分深入探究以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往往达到深化认识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教学的结尾,说道:“学习了课文,你能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一下爱因斯坦吗?”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小女孩父亲、爱因斯坦同事及国家首脑、读者身份等多角度延伸,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说话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评价人物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懂得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全身心都扑在科学研究事业上,使这位伟大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探索“导习结合”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而真正的互动交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宏论”这段内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水与真君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一问时,学生抓住水好像有德行、好像有志向谈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学生之间进行了补充,理解较为正确到位。正当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发表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我从这句话中没有感受到君子的行为。相反,我觉得水好像没有骨气。”这时的教师显得有些惊讶,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该生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你看它没有一定的形状,也就是说,它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它流必向下,我感觉它好像没有进取心。”教师含笑说:“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其他学生以为呢?”于是一场辩论开始。 “我不同意。水顺其自然而不争,甘愿处于人们都厌恶的低下之地,这不说明水有着君子般的谦谦之风吗?”那学生又提出批判性建议:“水虽能荡涤污垢,但同时也是藏垢纳污的处所,而君子都是光明磊落的。这一点好像不能与君子相提并论。”又有学生反驳:“水的本质是晶莹剔透的,放到水中去洗的万物虽是不清洁的,但是拿出来的却是干净的、光洁的,它洗净了万物的污浊。这不是君子所倡导的与人为善吗?”……在生生、师生的互动、碰撞与交流中,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晰,质疑的那位学生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君子正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美德感染着周围的人。”在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孔子论水的目的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善施教化后的省略号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水还具备君子的哪些特点呢?”
在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孔子论水的宏论时,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与生活阅历的影响,对水和君子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够准确,体验上的理解和感悟出现了偏差,甚至偏离了孔子论水的目的。这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平台,首先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学生的不同意见,给予他们矫正误解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文本语境出发,利用已有的体验来感知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保护和挖掘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
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最终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与融合中形成新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其次,要善于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疑问与批判性阅读,及时调整预设,深化互动交流。第三,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只有在相互倾听、欣赏、分享与互助中,课堂才会真正在“对话、沟通、交流”中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使课堂教学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改变课堂教学对话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是一定要让儿童在场,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涵咏文本,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和谐、融洽而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促使对话教学从无效走向有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茫然走向本真、从僵化走向灵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