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省市教育行政的部署,桃源县与其它县市一样,二○○七年下学期在高中起始年级积极有序地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工作,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学校之多,前所未有。近三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引发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实践中,遇到的不少难点、热点问题,广大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无法回避,需要共同探讨,深刻反思。
一、发人深思的难点
从新课改实施三年来的情况来看,我们获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最主要的难点也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因此,能否认同、内化这些新课改的新观念,成为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1.更新观念高难度。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这一观念还远远没有形成。
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因此,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
2.革新方法欠力度。
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最现实、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3.转变学法欠强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多样化转变。而教学方式转变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难点。
4.课改效果有梯度。
从整体上看,我县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课程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我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调研中主要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县城与其它学校效果有明显差异。县城学校和其它学校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条件、教师培训机会和形式等因素的差异,使他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实现度、课程内容难度的认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它学校教师对课改的认识趋于消极,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低,带来的变化要低于县镇学校的教师。
②高中学校改革效果存在差异。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在课改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与县城教师相比,农村中学教师对课程教材的适应、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农村薄弱学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深,传统考试制度,家长、老师、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得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课程资源建设紧迫,也成为扼制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调研发现,缺少课程资源是我县目前突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单元的知识由于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尤其突出的是教材和班额问题:教师们反映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容偏难、知识点脱节,个别教材城市化,不适应农村教育等。另外,班额问题也不可忽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以小班额为宜,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班额过大,教师负担超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更加困难。
二、不难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抢占新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优劣源于观念。学校、各教研组要始终以学习化组织自我定位,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放松,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科新课程标准和各科新教材,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在将新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演变为个体的个体化理念。
2.革新评价,发展为本,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对于本次课程改革,任何一项目标都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致力于教学评价制度的重建,同样被认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很难设想,用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能让教师产生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评价制度的重建,我们认为是具有核心意义的,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问题的一项工作。
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既要政策导向,又需学术引领。要有指导性、探索性、实用性的理论作指导。调研中,我们认为:桃源九中的作法值得研究。对备课、上课、教研、作业都作了改革,其中备课的具体做法是: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另外在进行教师业务、荣誉系列评选时作为条件之一。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第三是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三是全面构建并实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学生学科发展的评价体系,使教育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力的杠杆。
3.振兴教研,以校为本,把握新课改的立足点。
第一,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解决几个问题。其次就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进行活动时,要对每位教师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两次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
第二,以辅导课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校本课程。首先要建立公共时间,在同一年级里的公共时间内禁止统一辅导或上课,其次就是形成一种师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双向选择的课程体系:如现行的音、体、美特长学生的辅导在进一步完善后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科类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或办提高类辅导,或转化潜能生的辅导,或者其他形式,以至形成学校特色,逐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第三,围绕课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同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贾腊生)
一、发人深思的难点
从新课改实施三年来的情况来看,我们获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最主要的难点也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因此,能否认同、内化这些新课改的新观念,成为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1.更新观念高难度。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这一观念还远远没有形成。
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因此,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
2.革新方法欠力度。
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最现实、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3.转变学法欠强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多样化转变。而教学方式转变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难点。
4.课改效果有梯度。
从整体上看,我县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课程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我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调研中主要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县城与其它学校效果有明显差异。县城学校和其它学校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条件、教师培训机会和形式等因素的差异,使他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实现度、课程内容难度的认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它学校教师对课改的认识趋于消极,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低,带来的变化要低于县镇学校的教师。
②高中学校改革效果存在差异。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在课改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与县城教师相比,农村中学教师对课程教材的适应、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农村薄弱学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深,传统考试制度,家长、老师、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得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课程资源建设紧迫,也成为扼制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调研发现,缺少课程资源是我县目前突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单元的知识由于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尤其突出的是教材和班额问题:教师们反映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容偏难、知识点脱节,个别教材城市化,不适应农村教育等。另外,班额问题也不可忽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以小班额为宜,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班额过大,教师负担超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更加困难。
二、不难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抢占新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优劣源于观念。学校、各教研组要始终以学习化组织自我定位,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放松,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科新课程标准和各科新教材,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在将新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演变为个体的个体化理念。
2.革新评价,发展为本,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对于本次课程改革,任何一项目标都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致力于教学评价制度的重建,同样被认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很难设想,用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能让教师产生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评价制度的重建,我们认为是具有核心意义的,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问题的一项工作。
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既要政策导向,又需学术引领。要有指导性、探索性、实用性的理论作指导。调研中,我们认为:桃源九中的作法值得研究。对备课、上课、教研、作业都作了改革,其中备课的具体做法是: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另外在进行教师业务、荣誉系列评选时作为条件之一。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第三是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三是全面构建并实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学生学科发展的评价体系,使教育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力的杠杆。
3.振兴教研,以校为本,把握新课改的立足点。
第一,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解决几个问题。其次就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进行活动时,要对每位教师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两次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
第二,以辅导课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校本课程。首先要建立公共时间,在同一年级里的公共时间内禁止统一辅导或上课,其次就是形成一种师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双向选择的课程体系:如现行的音、体、美特长学生的辅导在进一步完善后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科类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或办提高类辅导,或转化潜能生的辅导,或者其他形式,以至形成学校特色,逐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第三,围绕课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同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