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探讨。
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一、引言
发散思维,它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要求善于联想、思路宽阔;要求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变通。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材上写的或者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这种集中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三、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训练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由暂时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時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味、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更不能在数学课上积极地思索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有利于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解法,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述例题时,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要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不断掌握解题的捷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应不拘于形式的进行,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一、引言
发散思维,它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要求善于联想、思路宽阔;要求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变通。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材上写的或者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这种集中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三、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训练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由暂时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時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味、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更不能在数学课上积极地思索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有利于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解法,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述例题时,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要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不断掌握解题的捷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应不拘于形式的进行,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