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与对策探讨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立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目前河南既面临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应立足于省情,从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努力,积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白小明(1970—),女,河南武陟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0-02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既有利于河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有利于河南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河南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有利条件
  1、众多的政策利好
  2003年以来,中央扶持“三农”的政策持续加强,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给予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各类补贴不断增加。随着“三化协调”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还将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对河南来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要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这为河南省走具有中原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再加上中部崛起战略向纵深推进,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
  2、难得的市场机遇
  从国际上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异常天气、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供需平衡存在被打破的风险,全球农产品价格在长时期内将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这给农业大省的河南提供了难得的全球市场机遇。从国内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开始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转变,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河南地处中原,绿色、生态农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这将给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带来强有力的国内市场支撑。
  3、迅速发展的农业生产
  近几年,河南农业发展迅速。2011年河南农业增加值3512.06亿元,比2010年增长3.7%;粮食连年增产,2011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108亿斤,总产达到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肉、蛋、奶、菜产量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进展,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约3020亿元,比2010年增长20.8%。河南已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生产加工大省,使得农产品实现了由农田到超市再到餐桌的转化和增值。河南农业已经完成基础积累,迈入“以存量换增量”、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阶段。
  4、稳步提高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从2010年以来,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开始驶入快车道。2010年与2011年,扣除物价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11%与12.7%,增长速度分别超过城镇居民收3.8与4.3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电网、公路、沼气、危房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二、河南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不利因素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农村和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人稳步增长,但是,就目前来看,河南的农业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还是在经济效益、贡献率等方面,都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距甚远,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1、粮食生产弱质、低效,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河南是粮食大省,但农民种粮积极性却不高,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种粮效益低下。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对种粮农民进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水稻种植保险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低位略有提高,种粮效益有所提高,但与农资价格、劳动力工价上涨幅度相比严重失衡,与农民种粮的期望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农民为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放弃粮食作物生产,或改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产业,或外出务工等。
  2、农业基础设施和条件仍然薄弱
  近几年,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凸显了河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一是设施老旧。由于年久失修,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严重减弱。二是投入不足。“靠天”吃饭意识仍然较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有个别地方一个村没有一眼机井,农业基础保障能力十分脆弱。三是管理无序。由于当前农业生产呈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局面,水利设施在运行中存在只用不修、管理“空当”等现象,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使用机制亟待规范。四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2010年河南农业机械化播种与收获的农田仅仅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3.6%与51.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3、农业科技发展不足
  现代农业依靠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来支撑,但河南农业科技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仅52%,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着农业科研资源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农业科研低水平重复问,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中对一些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的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知识结构老化等诸多问题。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制约了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河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与农业大省、农业强省的地位还不匹配,服务体系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监管及农业金融和保险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河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处在一个新节点上。
  5、新型农民数量偏少
  新型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装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农民的现代化。但在河南农村,一方面因为近年来大量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培训,转移到城市就业;另一面,因为大量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造成在广大农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少。河南务农劳动力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年龄大的多,青壮年少;兼业农民多,专业农民少;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受过系统培训的少。由于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使得科学技术的普及、科学种田与养殖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受到严重限制,影响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三、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应结合河南省情,选准突破口,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结构的顺利转型。
  1、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首先,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鼓励农民种粮的激励机制,落实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要建立健全鼓励县乡政府重农抓粮的激励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三要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建设,按照“合理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原则,整合资金、聚拢政策,规划建设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统筹推进水、电、林、路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配套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服务站、综合行政执法所等农业服务体系。
  其次,创新土地保障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按照“三保一高”的要求,完善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三项机制”,积极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用地,同时加强农村宜农土地的整治复耕,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再次,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支持和鼓励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粮食生产走上节水、省地、低耗、优质、高产、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和机耕道路建设,增施有机肥和鼓励秸秆还田,提升农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2、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探索一条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发展规模化的畜牧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原则,选择一批上下链接、合作紧密、以就地加工为主的农产品产区,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知名品牌,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3、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一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加快良种繁育和种子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二要建立健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爱岗敬业的激励机制。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三要加强科技培训,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创业培训工程为主要抓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4、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包括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乡镇等,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三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形成网络,加强监管,提升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求是,2011,(19).
  [2] 郭志文.河南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 刘艳艳、孙迪亮.也谈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进路[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4] 本刊编辑部.新型农业现代化之河南作为[J].农业·农村·农民(A版),2012,(01).
其他文献
传统的分类器对不均衡数据集的分类严重倾向于多数类。为了有效地提高不均衡数据集中少数类的分类性能,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和遗传算法的少数类样本采样方法
2011年大安市计划实施重点项目60个。亿元以上项目29个;续建项目20个,新建项目40个;农业项目13个,工业项目10个,服务业项目4个,能源电力项目16个,交通项目3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9个,社会事业项目5个。全年计划实施生产性项目30个,占总数的50%。年度计划投资260.8亿元。  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截至5月末,完成投资22亿元,同比增长35%。在
访问控制是提高工作流系系统安全的重要机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被绝大多数工作流系统所采用,已成为工作流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传统的RBAC模型,从工作流访问控制模型与
讨论Banach空间中Fredholm脉冲积分方程x(t)=∫JH(t,s,x(s))ds+^m∑k=1αkIk(x(tk))。其中J=[t0,t0+α],t0〈t1〈…〈tk〈…tm〈t0+α,H∈C[J×J×P,P],,αk∈R+,IK∈C[P,P],(k=1,2,…
利用自适应Simpson算法和基于Hermite插值导出的带端点导数的Romberg外推算法结合思想,提出一种新型的带端点导数的自适应变阶积分公式:它兼有变步长计算和逐步提高数值积分法
在离散时间的情况下,考虑到保险公司退保事件的发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带支出的符合实际运营的风险分析模型。模型中保单到达过程,退保过程及理赔过程发生均为复合负二项过程,并且应
基于Jackson的连接模型,将合作费用加入到企业合作网络中,并引入议价能力来表示其大小。议价能力体现了合作企业间资源的差异程度。研究分析表明,议价能力的优势可以使企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