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大西北之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达西安的时间是早晨9点多,火车站外围人山人海,一出火车站大门,就看到高高的城墙。这次我们在西安只待2天时间,我和同伴在东六路和尚爱路交叉口的酒店安顿好,就开始了一天的旅途。早上喝茶还不太适宜,所以我们决定先到“老
  孙家”吃著名的羊肉泡馍,结果,那味道确实不是我们南方人容易接受的。饭后,从“老孙家”步行一公里,就到了碑林。我们在里面认真地寻找《尔雅》和《论语》的碑刻,还见到了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的书法碑刻,当这些名家石碑真真切切地陈列在我们眼前时,真让我有说不出的激动。从碑林出来,我们去了大雁塔,晚餐后,我们决定逛逛西安的茶馆。
  
  秦腔·茶馆
  
  到西安,不可不去茶馆。这座古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都浓缩在了茶馆里。但其中有所断代,当今西安的茶馆真正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都性格鲜明,并一直保持着兴旺的状态,如同这里的秦俑、秦腔一般一一深沉、慷慨、激越、强烈。清朝时就保存下来的“德福巷”,是近年来西安最著名的茶馆一条街。原本,这里是一片又黑又窄的老房子,如今,这条不足200米的街道,已是青石铺路、牌楼林立、茶馆错落的情调小街。茶馆和咖啡厅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多少给这个“剽悍”的城市赋予了些许浪漫和柔情。浸染在浪漫氛围之中的德福巷,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个性——兼容了直率和浪漫。也令西安人在吼秦腔,看秦俑之外,有了可以品味自己细腻生活的地方。
  去西安前,就听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当地人也把秦腔称之为“挣破头”,真的这么令人诧异么?于是我们专门找了一家可以听秦腔的茶馆,决定现场体验一下。
  第一次听秦腔,我还真是找不着旋律和节拍,与其他剧种的区别非常大。演员似乎只是扯着嗓子大吼,时而音高八度、尖细清脆、假嗓高亢,自始至终极富表现力,总的感觉,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极为夸张。单听还可以,如果用以佐茶,还真是颠覆了我们对茶馆一贯的印象,也许只适合当地人。外地人恐怕难以习惯。
  
  茶风·茶俗
  
  西安人十分热情好客,对自己的城市也了解甚多,不论出租车司机、餐厅领班、景区导游还是偶遇的西安人,都会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西安的情况。而正是从当地人的口中点滴素材。我们才逐步了解并最终勾勒出关于西安的茶风茶俗茶史的画面。
  追溯起来,西安可谓盛唐茶文化的起源地,喝茶历史久远,因此西安人喝茶也非同一般一不像北方人单爱花茶,也不像成都人单爱绿茶。而是兼容并蓄。这或许和西安的地理位置、饮食习惯不无关系。
  西安从古至今都是农耕区与放牧区的交汇处,冬天极为寒冷。喝热茶可驱寒;西安人爱吃牛羊肉,喝茶可以解腻;西安的水碱性大,茶的清香可以掩盖水的味道。古代,茶也是王公贵族的专享,如今早已深入民间,成了西安人生活的必需品。
  过去,这里的大户人家流行喝“壶茶”——就是用大壶直接熬煮的茶。其中的茶叶,通常是来自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茶砖。通常早上就开始熬煮,并持续一整天。遇上天寒地冻的时节,大壶还能起到“暖炉”的作用,一家人品着热茶围炉夜话,无比惬意。
  除此之外,西安人也和兰州、西宁等西北人一样,爱喝八宝茶,这是比较高档的喝法,通常也是用盖碗盛装,基茶是绿茶,大部分是陕西当地茶。
  
  兵马俑·星巴克
  
  次日一早,我们包了出租车前往兵马俑,兵马俑是我们这次西安之行最为震撼的所在!虽然只开放了3个坑,但已足够让人瞠目结舌!博物馆中展出的铜车马,也是那个辉煌时代的见证。毫无疑问,这些颇具史学价值的盛世遗迹,全球只有在西安才能真切领略。
  回到城里。我和同伴在鼓楼旁找到一家Starbark(星巴克),于是决定进去坐坐,年轻人通常难以抵御Starbark“第三空间”的氛围。这里的装修延续了Starbark一贯的风格。没有掺合西安古文化元素,高凳、双人沙发、软椅、吧台混搭其中,体现了美式文化的明朗和简约。于是我们找个地方坐下,喝咖啡吃蛋糕聊天、看着窗外的古建筑打发时间,等待晚间10点前往峨眉的火车。
  西安古风古貌保存完好,但也处处散发着时尚、小资的味道。正是这种冲突、矛盾、交融、混搭,让这里既充满迷人的东方魅力,又不失国际都市的时尚品味。而这种交融,无时无刻撞击着我的心灵,我开始后悔没在这里多安排些时间,如果能融入到西安的生活中去,恐怕会更加让人流连忘返吧!
其他文献
喝茶普及化包括国内的普及与国际的普及。中国是全世界喝茶普及度较佳的几个国家之一,但是我们身边的人,不喝茶者还是比比皆是。除了亚洲之外的世界其它地区,喝茶的人就更寥寥无几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普及”问题并没有地域之分。  一位对茶不甚了解的人,太多的茶名对他并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他的困扰,甚至于认为喝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退避三舍。我们经常试问喝茶、买茶的人,他们也都只是懂得龙井而不知什么是太平猴魁,喝
期刊
湖州妙西古誉“佛国”,相传,境内饮马池山与茶圣陆羽亦有渊源。明代凌漾初《游杼山赋》云:“挹饮马之曲涧……陆生煮茗而葡萄泉出。”据说葡萄泉就是现在的珍珠潭。  饮马池山雄踞妙西东南,状若元宝,东、西高峻;两山相连处,中间隆起一峰,山巅有饮马禅寺、康王泉。此山似通仙灵,常现云蒸霞蔚之幻景,故美名曰“饮马流云”。  雨后初晴,谢却荼蘼。就近汲来山泉水,品著于北麓茶屋。以往客居海上,吃茶也算讲究,好水、好
期刊
曾经有这样一些平凡的茶人,身处乱世,却心怀忧国,默默地做着最平凡的事,用自己的生命之笔,挥毫了一首恢宏壮阔的中国茶业现代史诗。时光如流水般易逝,有些人和事也很容易被人淡忘。但是,他们,一个个时代的先驱者,却未曾走出人们的记忆,始终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里。他们就是吴觉农、王泽农、陈椽、庄晚芳、胡浩川、方翰周、冯绍裘、李联标、蒋芸生,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列出的“20世纪十大茶人”中已故的9
期刊
看台旋转13次尽展武夷山夜色之美    作为《印象大红袍》的执行导演,王潮歌在世人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激情: “为武夷山打广告,为大红袍打广告,我无上光荣。”  于是·印象大红袍剧场被设计建设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茶馆。这个茶馆建在武夷茶博园西南侧、崇阳溪东侧河岸。以全球首个360度全旋转看台为中心。茶馆的外景舞台分成仿古民居表演区、高地表演区和沙洲地表演区,四面相连,视觉半径超过两公里,绵延出万米长卷
期刊
这些天我正为一些琐事烦扰,好友天上客的“茶约”不期而至,说是一同品饮台湾茶友莉森寄来的几款“交换茶礼”。得知有好茶,自然心情大好,立即答应起身赴约。  因为是宝岛台湾的茶,我们几个茶友都显得格外兴奋。这几款茶是台湾茶发为我们特别挑选精心准备的。我们也认真细致地品味着,曼妙的茶香里演绎着阿里山的巍峨和大禹岭的气魄,飘散着台湾茶发浓厚温馨的问候和祝福。    阿里山浴兰    首先品鉴的是2008年的
期刊
中国茶具经历近2000年孕育、发生、发展、变革的过程,至清代已经基本定格,适用于不同茶类、不同民族(地域)茶俗的各种材质的茶具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其中更以阳羡(宜兴)所产紫砂茗具独领风骚、独占整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名家、高手制作的茗壶成了海内文人雅士、茶人竞相搜求的珍宝。  纵观有清一代,阳羡(宜兴)仍属经久不衰、生产茶具最负盛名的窑口。此时宜兴窑不仅名师辈出而紫砂制
期刊
此次前往阿联酋的迪拜,是应在当地生活了10多年的“老鬼”的邀请。“老鬼”在也门、埃及、阿联酋等穆斯林国家辗转生活了20余年,已然融入了阿拉伯世界,有他做向导真是省心省力。到达那日,大雨,气温14摄氏度,是迪拜有史以来最冷的天气,也是沙漠中难能可贵的雨天。当我把从云南带去的普洱茶送给“老鬼”的时候。他眼中充满了惊喜。    举国红茶    时值中国农历新年,我们和其他一些在迪拜生活的中国朋友一起,在
期刊
夜深人静。万物低喃,我却心绪烦躁,辗转难眠,品茶能安抚动荡不安的心情,回归纯粹的安宁。翻找遍家中角落,寻到一泡水帘洞的老丛水仙,朋友馈赠,独有一泡,一直遇不到合适的品饮情境,便不舍随意泡去,难得深夜独饮倒是能品出个中真味。  剪开泡袋一角,把蜷成条索状的干茶倒入白瓷盖碗杯,细观干茶,根根壮实匀整,焙火到位,荔枝面略显,闻干茶香,霸道的炭火香清幽的老丛香冲上鼻腔。感觉打了个颤栗,浑身的细胞一瞬间清醒
期刊
当代韩国陶瓷文化就好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一样。迄今为止。陶瓷器的形态、材质以及制作方式等,都和数百年前相差无几。不仅如此,大部分的陶瓷器爱好者也同样喜爱并尊重着这种传统的色彩。当然。韩国陶瓷文化也不是没有现代的特点,但是这种现代韩国陶艺却大部分是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并无法摆脱西式的窠臼,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丧失了民族特性。没有任何意义地偏离了中心。  纵然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道出曂儋窑的精神实
期刊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尽管人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科技改造着自然。但是在内心的深处总是常常流露出回归自然的愿望。柴、火与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事物,甚至先于人类而存在,蕴藏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精魂。柴烧陶则是柴、火、土精魂的整合与再现,通过富于变化的色泽与机理来铭记炽焰在陶土身上舔舐的痕迹。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原初记忆。  柴烧是一种突破传统陶瓷审美观念的窑烧技法,是在具备完整结构的窑炉中,以薪柴为燃料,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