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沁机枪特点
重机枪配在第一线,不但能发挥火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心理激励作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由于重机枪杀伤力极大,又被称为“魔鬼的画笔”,是交战双方优先摧毁的目标之一。在“淞沪战役”中,日军常常调用战车防御炮来对付国民党军队的重机枪。而重机枪又必然位于第一线,配属步兵单位,因此一场战斗下来,一个师十之八九的重机枪往往都遭击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机枪的角色介于枪和炮之间,因此,德国的每一挺08式重机枪都配有光学瞄准镜,还可以配装间接射击装置。所谓的间接射击,也就是如同炮兵以曲射来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打击区。作战之前,需先设定好打击区,在固定的方向设立标竿,作为瞄准方向的依据。此外,己方阵地的高度、目标区的高度、使用的弹药、风向等,都要列入考虑因素,因此重机枪阵地的指挥官,必须进行反复的计算,以确定机枪的仰角,待敌军一进入打击区,立刻以猛烈的火力袭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此种功能已经逐渐被迫击炮取代,因此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没有装光学瞄准镜或间接射击装置。
水冷式机枪只要冷却水筒中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在射击时,枪管两端会漏一些水;所用的冷却水也不是循环的,射击前装满,作战时随时要在冷却水筒中加水。实际射击时,要打上二、三个弹带,才会有蒸汽泄出。
装在套筒前下方的长橡皮管是用来引导蒸汽的,将水蒸汽引入水柜中,水柜中的冷水会将其冷却,不使它泄入到空气中。因为在寒冷地带,泄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汽会马上形成一团白雾,不但阻挡了射手的视线,也易暴露我方重机枪阵地的位置。
二四式的枪管直接浸在水筒冷却水中,因此水筒的密封完全靠枪管两端密闭,如果完全封死,枪管不能自由后坐,也就不能工作;若是不封起来,枪管一旦后坐,水筒的水会大量涌进机匣。因此在枪管及助退器后端要用密封细绳绕起来,就像现今封水管用的密封带,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射击时水筒不会漏水为准。
水冷式另一个问题是水源供应,连续射击时,每打完一个弹带,就必须加水。在没有冷却水的情况下,大约打二、三个弹带,由于机件膨胀,机枪会停止工作。另外一个问题是枪管内膛,在没有冷却的情况下,内膛会受到严重磨损。而在酷寒地带,水结冰也是一个问题,通常需加防冻剂,常用甘油或酒精来改变水的冰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也有用烧煤的套筒,加装在冷却套筒之外,随时保持备战状态。紧急时,也可以隔一阵子就打一个点射,让冷却水不致结冰。
重机枪弹使用sS型重尖弹,采用船尾形结构,弹头质量12.8g。一般不使用普通尖弹,因为其弹体较弱,承受不起猛烈的机械动作,容易产生故障。这两种弹的枪口初速亦有很大差别,弹道迥异,因此弹着点相差甚大。
二四式的助退器之前,装有一个圆铁片,这个铁片用来遮掩助退器的火焰,使敌方无法判别重机枪的位置。喇叭形的消陷器则是用来减少枪口火焰,不致妨碍射手视线。
帆布弹带可装250发枪弹,装在一个木箱中,可重复使用。在当时各国纷纷改用金属弹链时,二四式并没有使用金属弹链的记录,1948年曾试制丝织铜夹弹带。新中国成立后,将二四式改膛使用53式枪弹(7.62×54mm R枪弹) ,弹链也换用苏式的SG-43 郭留诺夫金属弹链(也用于PK及PKM系列机枪)。由于二四式的供弹机构有一个压指,在使用帆布弹带时,枪弹抽出,弹带可以压平,压指可以完全下压,连同拨弹机构下降,夹住下一发弹,因此使用俄式金属弹链时,要将弹链反过来,开口部分向上,使压指可以下压到开口槽中。
二四式的拉机柄与现代枪械不同,在上膛时是往前推的。其供弹机构由左走钣推动,拉机柄与供弹机构并不相连,因此其供弹过程较复杂,连发装填的动作如下:送入弹带,向前推拉机柄,向左拉进弹带,释放拉机柄,再向前推拉机柄,向左拉进弹带,释放拉机柄。若是省略了第二个“向左拉进弹带”的动作,机枪便只能进行单发发射了。射击时,左走钣后退,带动拨弹板,使其横向移动,将下一发枪弹送入供弹位置。
二四式的扳机是相当独特的,一般马克沁机枪采用压板,左手拇指要推开保险,右手姆指压扳机击发。1936年金陵兵工厂采用了当时德国最新研发的扳机装置,在双把手前各有一垂直的连动杆,任何一边往后拉,都可以击发,其动作简单且自然,当时称为单手操作扳机,所有的二四式都采用了此项装置。
二四式重机枪结构看上去简单,但其实有许多小零件,尤其是枪机。像手表一样,任何一个小零件出现故障,整枪即不能工作。因此每一挺二四式配发两个枪机,除了序号之外,并注明A和B。若是出了问题,可以马上更换,时间允许时,再将枪机分解,排除故障或更换零件。
新品每六挺中有一挺加配有高射接杆、环形表尺、肩托等,可改换为防空射击之用。
二四式的脚架是个庞然大物,即便如此,如果不将脚架固定,并用沙袋增强,射击时整枪仍会逐渐后退。为了形成打击区,重机枪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作战中,重机枪不像轻机枪,可以灵活调整方向,因此事前的战场距离测量、装定分划都很重要,可是若是机枪位置移动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失去了作用。
脚架前方有装防护盾的卡槽,但是旧中国并没有制造或使用防护盾的记录。后脚架中可装备用枪管,水平射界支架下有备用枪机盒,坐垫下有工具盒、皮漏斗、小零件及工具等。二四式脚架仍是老式的前二后一,并有坐垫,其设计即是让射手坐着射击。二战以后,战场火力大增,各国纷纷改成前一后二的设计,取消坐垫,主要的射击姿势改成卧射。三六式的脚架即改成前一后二的型式。二四式脚架也可以放平,不过后脚架会卡在中间,射击时还会振动,想来不是很舒服。
结束语
中国制造马克沁机枪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35年,马克沁机枪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但这是中国已经掌握的技术,当时虽也想改造勃朗宁及麦德森等机枪,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所愿,八年抗战中,靠的仍是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二四式的原型是德国DWM公司1909年的出口型,其定型较晚,吸收了各国实战的经验,取长补短,枪机改成容易拆卸的型式,三脚架采用了德国的1916 年式。在兵工前辈们,尤其是金陵兵工厂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了马克沁机枪中最优秀的型号之一,可靠性极高,与列强出品的不相上下,可称得上一挺世界级的武器。
国民党到台湾之后,由于失去了生产马克沁重机枪的21厂,同时重机枪的角色也已不太重要,没有再行建立生产线,但随部队抵台的一些马克沁重机枪依然在第一线部队服役。在换装美式装备的过程中,逐渐被勃朗宁1919A4(俗称三○机枪)及勃朗宁M2(俗称五○机枪)代替,二四式遂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品。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并逐渐将其改为发射苏联7.62× 54mm R枪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仍为第一线部队的主力武器。后来曾经将一些马克沁重机枪供给越南,主要作为防空用途。据美军的数据显示,在亚洲的各次冲突中,多有二四式的参与,这也是二四式耐用可靠、效能卓著的明证。
美国在1980年代曾从中国进口了一批二四式的套件,有25挺由美国枪支制造商重新整理、制造组装,在联邦记载有案,目前都在民间个人收藏者手中。198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法令,明令禁止新机枪转入私人手中,因此再也不会有新制或组装的二四式机枪了。
新中国成立后,21厂改称456厂,曾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由于自1953年开始引进生产苏式武器,便中止了马克沁重机枪的生产。血染的风采,自此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