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中的生命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太阳以外其他恒星的70余颗行星现在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极大兴趣。在我看来,这种关注更多是因对外星智能生命的预期而促动的,而非发现太阳系之外行星本身。
  人们实际上是关心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独的。在乘坐飞机时,当旁边的旅客知道我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时,十有八九他们会睁大眼睛询问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只是到后面他们才会问起关于大碰撞和黑洞的问题。我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学科能激发出公众情感中这样一致和可靠的反应,“我们是孤独的吗?”和“我们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很可能一开始就编排进了我们人类的基因中。
  目前,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仅有的已知生命,但是,有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我们并不是孤独的。确实,大多数天体物理学家都接受极有可能存在异域生命这样一种观点。如果我们太阳系中的行星数量算是平常的话,那么宇宙中存在的行星就比每个曾经活过的人所发出的全部声音和单词总数还要多。这些数字实在是天文数字。因此。宣称地球一定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这很有可能会犯一种不可原谅的自我中心主义错误。
  宗教和科学上许多思想家因以人类为中心的假设而误入歧途。尽管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就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但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仍然成为此后2000余年占主导地位的标准观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学说以及罗马天主教会的布道者以此学说编成的法典,使人们接受了将地球作为所有天体物理运动中心的观点。当16世纪意大利修道士乔尔丹诺·布鲁诺公开提出地球并不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宇宙中充满了类似的行星时,他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幸运的是,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稍微宽容点的时代。
  在缺乏教条和数据的情况下,历史告诉我们,由“我们并不特别”这种观念指引是比较审慎的做法。这通常叫做哥白尼原理,名称是为了纪念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16世纪中期他将太阳放回到我们太阳系中它所属的中间位置。虽然不能保证哥白尼原理一定会正确指引我们得出所有科学发现,但它却扼制了我们自负情绪的蔓延,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并非在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也不是在银河系的中心,而银河系也不是在宇宙的中心。
  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并不是宇宙中的唯一生命,那么宇宙中其他地方的生命可能是什么模样呢?对此,地球上的生命又能提供什么样的线索呢?
  我不知道生物学家是否每天发现不断,惊异于生命的多样性。我自己就确实如此。在这个被称为地球的独特行星上,共同生存着藻类、甲虫、海绵、水母、蛇、秃鹰和巨大的红杉,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生命形式。想象一下:这七种有机体按个头大小依次排成一队。如果你不是已经知道的话,你可能会很难相信它们均来自同一个宇宙,更不必说同一个行星上。
  试着向一个从未见过蛇的人描述一条蛇:“你必须相信我。地球上有这样一种动物:①可以用红外探测器来跟踪它的猎物;②能吞下比它的头还要大5倍的整只活动物;③没有手臂没有腿也没有任何其他附属肢;④能以每秒0.6米的速度沿水平地面滑行!”
  由于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人们可能希望在好莱坞描绘的外星人上也看到类似的多样性。但是我一直对电影行业如此缺乏创造性而感到惊奇。除了一部分显著的例外情况,好莱坞的外星人看着实在太像我们人类了。不管它们有多丑(或多可爱),它们几乎全部是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两只耳朵、一个头、一个脖子、肩膀、手臂、手指、一个躯干、两条腿、两只脚,并且它们都能行走。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这些生物实际上和人类没啥区别,只是它们被假定来自另一个星球而已。如果说有什么必然的情况,那就是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不管是智能与否,至少看起来应该会不同于地球本身的一些生命形式。
  生命在化学上有啥特别之处吗?哥白尼原理认为可能没啥特别。外星人不需要看起来像我们,不用在更基本的方面类似我们。试想,宇宙中四种最常见的元素是氢、氦、碳、氧,氦是惰性元素。因此,宇宙中三种最丰富、化学性活跃的成分也是地球上生命的三大组成成分。就为这个原因,你可以断定,如果另一个行星上发现了生命,它将是由类似的几种元素混合构成的。相反,如果地球上的生命主要是由钼、铋、钚之类的元素组成,那么我们可能有充分理由相信我们人类就是宇宙中的特别之物。
  如何看待智能?仅就讨论而言,让我们设想,人类是地球生命历史上进化到高级智能的唯一物种。按照一些估算,地球生命历史上有过100亿的物种。如果地球上的生命能为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提供某种量度,那么智能生命一定是极少的,我们可以预期,外星生命形式中会像我们一样聪明的概率不多于百亿分之一。
  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发现简单、非智能的生命(或者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的可能性会大得多,而且对于我来说,这种发现也是令人兴奋的,仅次于发现智能生命了。
  但是,如果确实存在着智能外星文明,且它们也像我们一样希望穿过星际空间的遥远距离进行通信,那么无线电波可能是它们选择的通信方式。无线电波可以通过星际气体和尘埃云顺畅地穿过银河系。但是,我们认识电磁波谱才不到一个世纪。
  更让人郁闷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即便外星人曾经试着向人类发送无线电信号,我们也不可能接收到信号。正如我们所设想的,外星人已经完成这个工作,且不经意地断定地球上没有智能生命,现在它们可能正在其他星球寻找。一种让人更觉难堪的情况可能是,外星人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现在居住着精通技术的物种,只是它们不认为这个物种就是智能生命!
  如果我们设想,在掌握技术的宇宙生命形式当中,我们有可能排在原始生命之列,那么我们最多就是对其他地方发送的信号保持警觉,因为发送信号远比接收信号要困难和昂贵。按照推测,一种先进的文明可能更易于使用丰富的能源,这些文明更可能是在发送信号,而不是接收信号。
  SETI采用了许多种形式。当今最先进的方法使用了精巧设计的电子检测器,最新版的检测器能监测数十亿计的无线电频道。探测可以克服宇宙噪音的信号。“SETI@Home”屏保程序可以分析实际数据(从因特网上下载),来寻找此类智能信号。该软件已经被全世界500余万用户下载,可以利用这些被植入插件的电脑的惊人计算能力来分析数据。确实,“SETI@Home”至今为止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计算项目。公众对这项事业的支持是真实的,且工作正在深入进行。
  如果能够发现外星智能生命,将使人类的自我认识出现不可预期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很快发现其他地方的生命,那么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我们人类本身就有不断追寻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理智地对周遭的各种生命充满好奇——我们探索其他地方和其他生命形式,因为我们从探索过程中得到的成就与我们从发现结果得到的几乎一样了不起。
其他文献
正如道格拉斯亚当斯曾写过的那样:“宇宙很大,的确很大。”然而,如果我们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宇宙曾一度非常的小,甚至并不存在。大约137亿年前,时间和空间从虚无中跳出。这些是怎样发生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问:这一切究竟为什么存在?这是一个大问题,也许是最大的问题。认为宇宙只是凭空出现的想法真是不容易,尝试虚无的构想也许更难。  这也是從科学的观点提出的一个非常合理的问题。毕竟,某些基础物
期刊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曾绨存2005年10月28日拍下了一张火星尘暴的照片。哈勃的天文学家为拍到了火星上的区域性尘暴而兴奋不已,这片尘暴已经在火星上成长和发展了几个星期之久。  这片尘暴几乎位于哈勃照片中这颗行星的中部,对角线长约1500千米,大约是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和新墨西哥三个州的总合,业余天文学家甚至使用中等大小的望远镜就能够看见这场尘暴。这张照片中最小的可分辨结构相当于一座大城市
期刊
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核事故之一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事件已经永远痛苦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5年后的1991年11月,《消息报》’头条的标题——“外星人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干什么?”——更是发人深省。文章描述了1991年10月11日夜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惊险一幕。  当日19时46分,为了消除润滑系统出现的一个裂缝隐患,第四反应堆停机。高压开关被推到“关”
期刊
追忆——“阿波罗”计划徽章1—17 晓  东
期刊
苍茫天地间有一个时间停止的去处,生命在这里仍然循着数百年前的慢节奏演进着。这是一片脆弱的土地,看似完美,实则正在精疲力竭地抵御着文明的严酷摧残。这个去处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  正是这片土地,成了科学家的梦想之地。年轻有为的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53年涉足此地,为在这里发现了地球上首次出现的生物而激动万分。达尔文是乘“贝格尔”号穿行南美洲之后来到这里的,并对这片纯自然的岛屿进行了研究
期刊
在距今大约2亿年前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叫做菊石的动物。这是一类什么样子的生物呢?好吧,现在就让我带你到中生代的海洋里去看看。  鱼龙在海水中自由穿梭,凶猛的海洋长口鳄追赶着逃窜的鱼群,蛇颈龙则在近海海域寻找着食物——它们是当时海洋的统治阶级,因为它们有着庞大的身躯、锋利的牙齿以及巨大的力量。然而从数量上看,它们并不是当时海洋的优势类群,菊石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它们广泛分布在200米以内的浅海海域,能
期刊
在2300年前,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有名诗篇《问》中就曾经提出过“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的深邃设问。意思是说,字宙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它又是从哪里得以产生?对于宇宙这样一个如此规模的巨大工程,到底是谁最先来建造它的呢?从那时以来,人们就始终没有间断地上下求索,以探究宇宙的本源,试图尽量准确地回答“宇宙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世界性难题。  迄今为止,回答这一难题的答案成百上千,
期刊
尼尔·阿姆斯特朗足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作为一名航天员,他参与过两次太空飞行任务。第一次是乘坐“双子座8”号,第二次飞行是乘坐“阿波罗11”号,1969年随“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曾经做过工程师、飞行员和大学教授。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活成长经历是什么?    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在俄亥俄州出生,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小的时候,历经多次搬迁。在他13岁时,一家
期刊
恐龙灭绝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计有小行星或陨星撞击说、气候变迁说、板块漂移说、地磁变化说、酸雨说、物种斗争说、食物中毒说、造山运动说、火山爆发说、大气成分变化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很新奇的说法如传染病说、宇宙射线说、超新星爆炸说、太阳系震动说等。现在科学界广为认同的说法为行星或陨星撞击说,这方面也有比较多的资料,其他几种假说都处于理论阶段,在科学界也有各自的支持者,但大部分都面临着证据匮乏等不完善的地
期刊
C档案编号:No.42  目击时间:2008年6月5日19:00~19:20  目击地点:内蒙古,乌海,青山公园  目击人数:1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