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把掌握知识点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唯一目标是不符合高中学段的认知水平的,也与当今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相违背。高中历史学习应该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领域实现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达到升华个人精神境界、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究式教学 存在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校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我国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理论和实践是不能分离的。本文从实践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交流想法,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探究的“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等发现性学习[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究教学推动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例如,在关于《社会习俗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探究课上,执教者设计了四大探究问题,即风俗差异;风俗变迁;移风易俗与改革;风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探究问题有若干小问,如“移风易俗与改革”这一环节下设置“中日这两次改革为何都要改变男子发型?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达出两者的关系”。教师利用《大国崛起》中明治维新解说词“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通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一系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终按照教师的要求设计出了两者的关系图。其中一组学生画出这样的图:改革是一棵大树,移风易俗是一片树叶,当树叶落下,学生又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一句话做了形象总结,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改革与移风易俗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问题的提出方面。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勇于质疑是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投身到学习当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段落逐一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以笔记的形式交流基础史实,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学习成果。其中出现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扩充历史细节,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围绕国王与内阁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引用“48小时首相”及“最年轻的首相”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方面。在方案的设计中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探究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确的主题,运用史料时要步步推进。如在讲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会的神圣权威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视角:“异端者”被焚烧;卡诺莎之辱;教皇的宏伟庄园、兜售赎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圣地位。为后面“孕育进步的欧罗巴”奠定基础,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3.探究式学习的反思方面。每一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对问题的提出、资料的分析、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和结果进行具体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提供纠正错误观点和深化观点的机会。反思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们不注意对探究学习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学习就得不到总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实质区别,听从教皇还是由自己做主,进而认识人文主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奋斗称义”——我奋斗,我成功。
三、高中历史的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每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换了一个班级或者换了一课内容去实施,这种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课就可能会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提出国王与内阁的关系问题,内阁与会议的关系问题。教师的探究问题就显得比较生硬,超出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普遍感觉探究困难。这种矛盾在于探究问题不是来源于学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偏离得较多,就只会流于形式。
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上。探究式教学有其过程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探”,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进行下去的充足的历史资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过于拘泥历史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实质上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与无味。比如讲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课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结束了。教师没做过多的挖掘,很多设计使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厚。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高中历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获得感悟。
参考文献:
[1]卢新建.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322.
[2]沈庆九.现代课堂的理趣境界[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8):249.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究式教学 存在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校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我国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理论和实践是不能分离的。本文从实践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交流想法,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探究的“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等发现性学习[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究教学推动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例如,在关于《社会习俗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探究课上,执教者设计了四大探究问题,即风俗差异;风俗变迁;移风易俗与改革;风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探究问题有若干小问,如“移风易俗与改革”这一环节下设置“中日这两次改革为何都要改变男子发型?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达出两者的关系”。教师利用《大国崛起》中明治维新解说词“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通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一系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终按照教师的要求设计出了两者的关系图。其中一组学生画出这样的图:改革是一棵大树,移风易俗是一片树叶,当树叶落下,学生又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一句话做了形象总结,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改革与移风易俗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问题的提出方面。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勇于质疑是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投身到学习当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段落逐一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以笔记的形式交流基础史实,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学习成果。其中出现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扩充历史细节,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围绕国王与内阁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引用“48小时首相”及“最年轻的首相”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方面。在方案的设计中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探究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确的主题,运用史料时要步步推进。如在讲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会的神圣权威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视角:“异端者”被焚烧;卡诺莎之辱;教皇的宏伟庄园、兜售赎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圣地位。为后面“孕育进步的欧罗巴”奠定基础,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3.探究式学习的反思方面。每一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对问题的提出、资料的分析、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和结果进行具体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提供纠正错误观点和深化观点的机会。反思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们不注意对探究学习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学习就得不到总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实质区别,听从教皇还是由自己做主,进而认识人文主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奋斗称义”——我奋斗,我成功。
三、高中历史的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每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换了一个班级或者换了一课内容去实施,这种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课就可能会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提出国王与内阁的关系问题,内阁与会议的关系问题。教师的探究问题就显得比较生硬,超出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普遍感觉探究困难。这种矛盾在于探究问题不是来源于学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偏离得较多,就只会流于形式。
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上。探究式教学有其过程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探”,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进行下去的充足的历史资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过于拘泥历史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实质上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与无味。比如讲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课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结束了。教师没做过多的挖掘,很多设计使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厚。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高中历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获得感悟。
参考文献:
[1]卢新建.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322.
[2]沈庆九.现代课堂的理趣境界[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