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不惊慌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9日早晨7:25,美国华盛顿州弥尔顿镇,一名43岁的校车司机驾驶途中突发心脏病陷入深度昏迷,倒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而车上还载有12名13岁左右的学生。这时,坐在第3排的一名小男孩杰瑞米一个箭步冲向驾驶座,紧紧握住方向盘并将车溜往路边,然后在第一时间里稳稳地刹住了车,拔出了车钥匙。这一切,都被车载录像机记录了下来。在短短的16秒时间里,杰瑞米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迅捷、熟练,他表现出来的沉稳与其年纪极不相称。
  更令人赞叹的是惊恐未定的孩子们在发出一阵惊呼后便很快控制住了情绪。判断出事地点较为偏僻,他们主动开始了自救:杰瑞米和强尼立即自告奋勇地对昏迷的司机大叔实施心脏按压急救术,据说这是他们从选修课学来的本领,而其他孩子则听从他们的要求,帮助打开了校车所有的门窗,为的是让昏迷患者能呼吸到更多的氧气。与此同时,另外的孩子也都没有闲着:有人在打电话叫救护车,有人去路边招手希望有幸获得过路车的帮助,有人则细心地特意在校车后数米处安置了一个红色的警示灯,为的是避免后边冒失的驾驶员可能的追尾……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仅13岁的孩子,在紧急关头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冷静而专业呢?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就家庭教育而言,杰瑞米8岁时,他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卡车驾驶技术和汽车维修技术;9岁时,杰瑞米对他父亲的卡车已经非常了解,并学会了驾驶,只是因为法定年龄未到而没有去考驾照。至于强尼,也是很早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医护知识和技巧,心脏按压急救术的动作要领他在10岁那年就已经完全掌握。
  就学校教育而言,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他们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之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起,杰瑞米和强尼就开始接受生命教育,至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知识,曾是他们接受健康教育时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当紧急状况出现后,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表现出色,尤其是杰瑞米,在与死神的博奕中,他凭借机警和能力,把握住了宝贵的16秒,从而化险为夷,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
  在惊叹与赞赏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想:假如相同的事件发生在我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曾看到这样一份资料:在一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里,到了船上,中国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是找餐厅,而日本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门在哪里。事情虽小,却反映两国孩子对自己生命重视的差异和对人生的态度。中国孩子首先想到的是餐厅,吃是第一位的;而日本孩子却去找安全门,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或多或少能看出我国青少年自护自救意识薄弱,自护自救能力较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民消防安全素质调查显示,有48.6%的人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逃生自救,有52%的学生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屡见报端,在各类学生安全事故中,学生在自护自救方面的表现很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在事故中惊慌失措,不知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或逃生而导致伤亡,如果当事人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不少悲剧本可以不发生。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危机预防和自护自救教育已走向规范和成熟,自护自救教育非常普及。一些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要求公民掌握自护自救技能,同时安全知识教育也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的基本课程体系,甚至学龄前儿童也有简单易懂的安全常识读物。另外,他们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自护自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少有学校为学生专门开课,系统传授应急自救方面的知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也只是跟学生讲不要跟生人说话,以及遇到灾害怎样避险等,普及程度不够,授课方法上也存在问题,纸上谈兵的居多。因此,缺乏自警、自救意识是存在于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高中生以至到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事实上,我们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青少年自护自救教育进入正规教育系列。对学校来说,对青少年的自护自救教育不是考核和检验其教学业绩的内容,学校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重点、上大学,其它的都不重要。所以,学校很难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教学任务来抓;而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家长,也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的素质,如何对孩子进行“自护”教育并没有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人都是有自我保护本能的,但这种反应往往都是下意识的,不是自觉的。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不可能是天生的,孩子的“自救意识”应该来源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来自于大人们正面的引导和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会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开展青少年自护、自救这种课,应该不同于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我说你听的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训练,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一种操作,需要教育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能、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在一些非常事件发生的时候,你才能有意识和能力去保护自己。
  生命高于一切!无论是教师、父母、社会,都不可能给任何孩子一生的安全承诺和保护,只有孩子自身具备了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方可确保一生平安。自护自救能力,理应成为每一个中国孩子必备的基本素质!
  (戴秋飚,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214407)
其他文献
儿童对学习是有一种渴望的。要使教育愉快地为幼儿接受,我们就应当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本性和需要,不要去强迫儿童生硬地接受有违其自然本性的东西。  师生在教学中产生“情感共鸣”是愉快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渗透“爱”与“美”    爱是儿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教师要想赢得儿童的信
家庭的非常态,通常指与正常家庭环境不同的或者是差异很大的环境状态。如离异、单亲、再组家庭,以及父母在外打工、子女在家留守等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就教育而言,因家庭离异、进城务工等非常态家庭正逐年增多,在农村尤为普遍,由此带来的未成年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非常态家庭学生的教育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顾问郑君威先生认为,教材实验要解放思想、注重科学、以人为本。教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把握一个“度”,注意教学的广度、深度、密度、坡度;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好地利用和开发教材等课程资源,在组织、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好“度”。  一、精益求精,拓展广度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推进,学生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早以归入教育政策法规制定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很多著名教育家也都以培养幸福的人作为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这样阐述过自己的教育理想"我的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朱小蔓教授更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她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人们幸福,注重教育对人的和谐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培养。  一、何为"主观幸福感“
小学体育课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由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对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为了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小学体育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锻炼身体,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爱好,确保小学生
中年级,小学3~4年级,一个承前继后的中间年段。就如同颈对于身体的重要性一样,中年级阅读教学对于整个小学阶段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中年级阅读教学,担当起中年级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职责,是避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追问中年级阅读教学——反思教学中的脱离实际。  许多中年级语文教师往往没有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意识,教学中随意而为,造成了如今的中年级阅读教学课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每一个同学对应用题并不陌生,但他们并不喜欢应用题,许多同学对应用题避而远之,非常烦它,他们对应用题的恐惧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即使应用题花了我们大量的教学时间,然而应用题依然是同学们眼中的“头痛题”。他们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他们有能力解决,然而一看到应用题,他们的头脑就迅速膨胀,把它当作“天外来客”,不去深入研究就轻易投降了。  为什么会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对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
教师写作,以教学论文和教学随笔最为常见。写教学论文或教学随笔,无绝对标准,但有相对尺度。尺度在哪里呢?尺度就是在建立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是有效的信息,并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达到清晰地表达思想之目的。  一、建立自己明确的观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会建立起自己的观点,是写文章的第一要素。  先以一篇高中生写的作文为例。作文题叫“雅与俗”。该学生一口气写了一千五百字,但泛泛而谈,一会儿写
从2009年开始,我校整体进行了微型课题的推广研究,提倡教师着眼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把课堂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不懈,在实践研究中收获教科研的甜蜜。  为了对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督查,学校教科室成员每月组织科研组长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随查随诊。在一次科研例检中,我发现小S老师虽然有自己的微型研究课题,在“加强课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