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充满了文化艺术氛围
杨扬出生于大连的一个军人家庭,祖籍河北,书香世家。太爷虽出身于武举,但身上始终带着几分书卷气息,曾创办过积善堂,给当地的孩子提供免费上学的机会。爷爷从事教育工作,奶奶是一名钢琴教师。父亲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远赴朝鲜战场,接受过炮火的洗礼,母亲是一位文艺爱好者。杨扬的父亲对杨扬的影响十分巨大,无论是在演艺事业上,还是书画创作上,父亲都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家庭中充满了文化艺术氛围,家庭成员都十分重视教育的问题,对杨扬的要求很高,所以从小杨扬就耳濡目染,热爱文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为杨扬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扬向往艺术的决心,坚若磐石,终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进行深造,经过不懈的努力,杨扬先后参演了多部电影、电视剧,以其秀丽的外貌,姣好的身型,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广大的观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但是杨扬却没有因此而自满,她在追求影视艺术的同时,并对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而对书画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索,不断充实自我,挑战自我。
杨扬对传统书画情有独钟
中国画本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底蕴悠远,博大精深。杨扬经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部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传统书画又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杨扬从书画中渐渐体会到了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各有不同,着墨的浓淡,简约的笔峰,很自然地与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这也正是杨扬所追求的极致。
杨扬在传统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一直遵循着优秀的传统思想。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写意,讲究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相似,而讲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绘画手法加以表现。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意境,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跃然纸上,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空间境界。
杨扬的画作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其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法,以简单的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风骨、光暗及神态情韵。杨扬创作的中国水墨画,其所用墨讲究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运笔缓急及笔触长短粗细的不同,造成了其画作形象及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
书画同源 清新脱俗
中国画十分重视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品质及修养。杨扬的画作中透出一种优雅、灵动、自然之美,给观者以身心愉悦之感;美而不媚,清新脱俗,画作中可以看出她高深的艺术造诣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
杨扬从小就爱好写作、书法,并在父亲的指导下颇有小成。正因为有着过硬的书法功底,所以,杨扬的中国画得以书法的形式挥洒自如。这表现在她平时喜欢画的兰竹、鱼虾所用的笔法上更加明显和成熟。杨扬的墨虾在技法传承上有着齐氏的影子,但与齐氏的用笔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齐氏用笔沉雄、古拙、在绘画的速度上也较为缓慢,这与白石老人擅长书写古籀和篆刻不无关系,相对而言,杨扬以章草入画,用笔恣意流畅,使其笔下的虾作更加飘逸灵动婀娜多姿。这种笔法在她画虾足、虾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生动娴熟。看似草率,实则凝聚杨扬对国画艺术技法数十年如一日探索的心血。
她画笔下的虾子,活泼生动,丰盈饱满,其水墨运用娴熟,虚实相结合,骨架大而修长有力,层次分明。长长的虾须如钢丝般富有弹性,两只虾螯刚劲粗壮最具威猛,多为张开状态,姿态各异好像在水中不停地摆动。虾尾更是与众不同,每一笔都恰到好处。
杨扬不但对画虾颇有研究,她还喜欢画鹤。画鹤尤重笔墨工夫,她用笔率意,用墨洒脱,往往以极简练的几笔便勾勒出主体形象,绝不罗列堆砌,其用线多以中锋、长线、曲线为主,极尽抑扬顿挫之势,笔力与墨色对比呼应,构成极有张力的画面。其用墨,在鹤的喙、腿、爪处用墨线,少而精当,只在鹤尾处以两三块重墨随意赋形,一只只灵性十足的丹顶鹤便跃然纸上,其墨色层次及节律韵味都在这简约的几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整体画面给人以清朗、隽永的美感。
传统花鸟画的“仙鹤”题材,是古老悠久而又通俗到极至的“品种”,《松鹤延年》《松鹤寿齐》《鹤寿》《鹤鸣九天》等几乎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老“节目”。甚至连构图赋彩,鹤之形姿都被前辈名家们铸就了各式各样的“模子”。要在这样的一块园地里突破前人窠臼,树立个人新风格,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而杨扬画鹤却有着自己的风格,实属难得。鹤在古代人民眼中是最崇高的动物之一,它象征着圣洁,清雅,而杨扬乐于画鹤,也正是喜欢鹤的这些品质,她也常把鹤和松画到一起来表示长寿之意。
中国人爱花,也爱画,其中牡丹被人们视为富贵雍容的代表,被历代画家所钟情。牡丹有它的风骨和精神,古有“焦骨牡丹”的传说,今有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赞其骄傲,述其壮烈,誉其高贵坚定,品其卓尔不群。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守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展露芳姿,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凋零,由美丽而消遁。杨扬曾经说过,她喜欢牡丹,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表,更是欣赏它的风情傲骨,牡丹的精神督促着她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杨扬对书画的痴迷与执着
杨扬不但是一位影视明星艺人,而且在书画界也是一位大才女。她拜多位大家习艺,搏取众家之长,自成一体,杨扬的牡丹水墨运用精到,色彩浑然天成,画作或细腻委婉,或豪放洒脱,红、黄、蓝、紫、黑、白、粉、绿,流光溢彩,灵气袭人。其牡丹具有“滋润、涵蕴、情韵”三种特色。她尊传统而不泥古,融西洋而不流俗,笔墨拙厚生涩、苍润结合,工写并举,自成一格。其风情雨露,偃仰垂俯各得其态;观其牡丹,或丰伟、或飘逸、或娇媚、或香艳,昂扬向上者如君子,低首含羞者如淑女,姿态各异,曲尽之妙。松鹤梅竹更是清秀灵动,她所创作的松鹤精品,皆是以松鹤延年益寿的美意为素材,通过极为写意的描绘,将生动形象的仙鹤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杨扬的作品中,她更是通过对仙鹤形象的描绘,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颇具收藏价值。
杨扬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星画家,她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兴起时信手拿起画笔,游走于纸上,也总是能呈现一种女性审美中那特有的柔性之美。而杨扬这种柔性之美,多是带有画法自然的诗性韵味,她从画法中分离出了自己的书法形态,其书法作品颇具惟美之感。杨扬经过在书理、画理长时间的领悟,获得中国传统写意技法的精髓,从而展现了她对中国花鸟画意境展示的“运墨而需五色,谓之得意玄妙”的深刻理解。杨扬娴熟地用笔表达了古先贤所说的“墨具五彩,水墨为上”的浑厚笔势,其作品仙气淋漓,气韵生动,把一个女子情怀的惟美志趣,诠释在其作品《花缘》《松鹤延年》中。淡远幽静的画面,承载着诸多人文关怀与诗人情愫,也是缘于杨扬笔下“花缘”的纯粹之美,她以怀乡的情结,以借花咏怀的形式泼写出来,其意境淡远、玄妙,令人叹为观止。
杨扬说她对画画的认识,既没有多种技法约束,也不像职业画家由于压力而受市场牵制。她只是尝试着将不同的绘画技法相融合,将国画的构图、写意的肌理融于现代绘画中,探索一种更能表达自己内心与风格的艺术语言。杨扬以严谨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创作,寻找独特的画风,体现健康向上的心态。正因有如此的美好心态,杨扬笔下的作品流露着更多的温馨、阳光与大爱。她以花朵的视角仰视周围,她自由本真、静谧飘逸的气质更如怒放的花朵清新纯真,愉悦生活,没有妩媚造作。她画面上所有花朵的肌肤触角仿佛清晨新生的婴儿一般,给人一种对生命欢愉的大美启示。因此“书画同源、书为心画”,在杨扬的画作中得到了最贴切的完美体现。杨扬骨子里对绘画的灵悟慧能之天赋,就是书画家在进入创作状态时的运筹帷幄,志在千里,自信中夹带着超脱尘俗的清雅气质。将绘画与大自然的灵气融为一体,一气呵成。
正是因为杨扬干一行爱一行的痴迷与执着,才使得她的画作渗透出一种“谦虚”与“自强”的画理。按杨扬的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毁也罢,誉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杨扬从“谦虚”二字中找到了表演与书画对接的最佳视点,杨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品质与实力。
杨扬 独特的风景
纵观杨扬的书画创作,可以看出杨扬的书画作品中处处流淌着古朴、俊逸、灵动、旷达的历史底蕴,把历史于现在融为一体,既不忘历史传承,又能够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黑白之间,方有了今天硕果累累的收获,受到了各界朋友的肯定和赞扬,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
人的美丽不但在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在于一颗善良的内心。杨扬在不断深化、升华自身内在的同时,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筹集善款,帮助贫苦的人们。杨扬很清楚地知道也许凭自己的一人之力无法帮助所有的人,她更加呼吁身边的人一起来参与有意义的慈善公益活动,共同来传递爱心与希望,她这样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是值得被人们所颂扬和学习的。
杨扬出生于大连的一个军人家庭,祖籍河北,书香世家。太爷虽出身于武举,但身上始终带着几分书卷气息,曾创办过积善堂,给当地的孩子提供免费上学的机会。爷爷从事教育工作,奶奶是一名钢琴教师。父亲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远赴朝鲜战场,接受过炮火的洗礼,母亲是一位文艺爱好者。杨扬的父亲对杨扬的影响十分巨大,无论是在演艺事业上,还是书画创作上,父亲都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家庭中充满了文化艺术氛围,家庭成员都十分重视教育的问题,对杨扬的要求很高,所以从小杨扬就耳濡目染,热爱文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为杨扬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扬向往艺术的决心,坚若磐石,终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进行深造,经过不懈的努力,杨扬先后参演了多部电影、电视剧,以其秀丽的外貌,姣好的身型,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广大的观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但是杨扬却没有因此而自满,她在追求影视艺术的同时,并对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而对书画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索,不断充实自我,挑战自我。
杨扬对传统书画情有独钟
中国画本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底蕴悠远,博大精深。杨扬经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部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传统书画又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杨扬从书画中渐渐体会到了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各有不同,着墨的浓淡,简约的笔峰,很自然地与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这也正是杨扬所追求的极致。
杨扬在传统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一直遵循着优秀的传统思想。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写意,讲究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相似,而讲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绘画手法加以表现。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意境,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跃然纸上,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空间境界。
杨扬的画作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其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法,以简单的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风骨、光暗及神态情韵。杨扬创作的中国水墨画,其所用墨讲究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运笔缓急及笔触长短粗细的不同,造成了其画作形象及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
书画同源 清新脱俗
中国画十分重视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品质及修养。杨扬的画作中透出一种优雅、灵动、自然之美,给观者以身心愉悦之感;美而不媚,清新脱俗,画作中可以看出她高深的艺术造诣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
杨扬从小就爱好写作、书法,并在父亲的指导下颇有小成。正因为有着过硬的书法功底,所以,杨扬的中国画得以书法的形式挥洒自如。这表现在她平时喜欢画的兰竹、鱼虾所用的笔法上更加明显和成熟。杨扬的墨虾在技法传承上有着齐氏的影子,但与齐氏的用笔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齐氏用笔沉雄、古拙、在绘画的速度上也较为缓慢,这与白石老人擅长书写古籀和篆刻不无关系,相对而言,杨扬以章草入画,用笔恣意流畅,使其笔下的虾作更加飘逸灵动婀娜多姿。这种笔法在她画虾足、虾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生动娴熟。看似草率,实则凝聚杨扬对国画艺术技法数十年如一日探索的心血。
她画笔下的虾子,活泼生动,丰盈饱满,其水墨运用娴熟,虚实相结合,骨架大而修长有力,层次分明。长长的虾须如钢丝般富有弹性,两只虾螯刚劲粗壮最具威猛,多为张开状态,姿态各异好像在水中不停地摆动。虾尾更是与众不同,每一笔都恰到好处。
杨扬不但对画虾颇有研究,她还喜欢画鹤。画鹤尤重笔墨工夫,她用笔率意,用墨洒脱,往往以极简练的几笔便勾勒出主体形象,绝不罗列堆砌,其用线多以中锋、长线、曲线为主,极尽抑扬顿挫之势,笔力与墨色对比呼应,构成极有张力的画面。其用墨,在鹤的喙、腿、爪处用墨线,少而精当,只在鹤尾处以两三块重墨随意赋形,一只只灵性十足的丹顶鹤便跃然纸上,其墨色层次及节律韵味都在这简约的几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整体画面给人以清朗、隽永的美感。
传统花鸟画的“仙鹤”题材,是古老悠久而又通俗到极至的“品种”,《松鹤延年》《松鹤寿齐》《鹤寿》《鹤鸣九天》等几乎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老“节目”。甚至连构图赋彩,鹤之形姿都被前辈名家们铸就了各式各样的“模子”。要在这样的一块园地里突破前人窠臼,树立个人新风格,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而杨扬画鹤却有着自己的风格,实属难得。鹤在古代人民眼中是最崇高的动物之一,它象征着圣洁,清雅,而杨扬乐于画鹤,也正是喜欢鹤的这些品质,她也常把鹤和松画到一起来表示长寿之意。
中国人爱花,也爱画,其中牡丹被人们视为富贵雍容的代表,被历代画家所钟情。牡丹有它的风骨和精神,古有“焦骨牡丹”的传说,今有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赞其骄傲,述其壮烈,誉其高贵坚定,品其卓尔不群。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守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展露芳姿,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凋零,由美丽而消遁。杨扬曾经说过,她喜欢牡丹,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表,更是欣赏它的风情傲骨,牡丹的精神督促着她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杨扬对书画的痴迷与执着
杨扬不但是一位影视明星艺人,而且在书画界也是一位大才女。她拜多位大家习艺,搏取众家之长,自成一体,杨扬的牡丹水墨运用精到,色彩浑然天成,画作或细腻委婉,或豪放洒脱,红、黄、蓝、紫、黑、白、粉、绿,流光溢彩,灵气袭人。其牡丹具有“滋润、涵蕴、情韵”三种特色。她尊传统而不泥古,融西洋而不流俗,笔墨拙厚生涩、苍润结合,工写并举,自成一格。其风情雨露,偃仰垂俯各得其态;观其牡丹,或丰伟、或飘逸、或娇媚、或香艳,昂扬向上者如君子,低首含羞者如淑女,姿态各异,曲尽之妙。松鹤梅竹更是清秀灵动,她所创作的松鹤精品,皆是以松鹤延年益寿的美意为素材,通过极为写意的描绘,将生动形象的仙鹤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杨扬的作品中,她更是通过对仙鹤形象的描绘,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颇具收藏价值。
杨扬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星画家,她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兴起时信手拿起画笔,游走于纸上,也总是能呈现一种女性审美中那特有的柔性之美。而杨扬这种柔性之美,多是带有画法自然的诗性韵味,她从画法中分离出了自己的书法形态,其书法作品颇具惟美之感。杨扬经过在书理、画理长时间的领悟,获得中国传统写意技法的精髓,从而展现了她对中国花鸟画意境展示的“运墨而需五色,谓之得意玄妙”的深刻理解。杨扬娴熟地用笔表达了古先贤所说的“墨具五彩,水墨为上”的浑厚笔势,其作品仙气淋漓,气韵生动,把一个女子情怀的惟美志趣,诠释在其作品《花缘》《松鹤延年》中。淡远幽静的画面,承载着诸多人文关怀与诗人情愫,也是缘于杨扬笔下“花缘”的纯粹之美,她以怀乡的情结,以借花咏怀的形式泼写出来,其意境淡远、玄妙,令人叹为观止。
杨扬说她对画画的认识,既没有多种技法约束,也不像职业画家由于压力而受市场牵制。她只是尝试着将不同的绘画技法相融合,将国画的构图、写意的肌理融于现代绘画中,探索一种更能表达自己内心与风格的艺术语言。杨扬以严谨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创作,寻找独特的画风,体现健康向上的心态。正因有如此的美好心态,杨扬笔下的作品流露着更多的温馨、阳光与大爱。她以花朵的视角仰视周围,她自由本真、静谧飘逸的气质更如怒放的花朵清新纯真,愉悦生活,没有妩媚造作。她画面上所有花朵的肌肤触角仿佛清晨新生的婴儿一般,给人一种对生命欢愉的大美启示。因此“书画同源、书为心画”,在杨扬的画作中得到了最贴切的完美体现。杨扬骨子里对绘画的灵悟慧能之天赋,就是书画家在进入创作状态时的运筹帷幄,志在千里,自信中夹带着超脱尘俗的清雅气质。将绘画与大自然的灵气融为一体,一气呵成。
正是因为杨扬干一行爱一行的痴迷与执着,才使得她的画作渗透出一种“谦虚”与“自强”的画理。按杨扬的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毁也罢,誉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杨扬从“谦虚”二字中找到了表演与书画对接的最佳视点,杨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品质与实力。
杨扬 独特的风景
纵观杨扬的书画创作,可以看出杨扬的书画作品中处处流淌着古朴、俊逸、灵动、旷达的历史底蕴,把历史于现在融为一体,既不忘历史传承,又能够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黑白之间,方有了今天硕果累累的收获,受到了各界朋友的肯定和赞扬,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
人的美丽不但在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在于一颗善良的内心。杨扬在不断深化、升华自身内在的同时,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筹集善款,帮助贫苦的人们。杨扬很清楚地知道也许凭自己的一人之力无法帮助所有的人,她更加呼吁身边的人一起来参与有意义的慈善公益活动,共同来传递爱心与希望,她这样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是值得被人们所颂扬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