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背景下,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内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一系列新形势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逞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形式虽然呈多样化、智能化发展,但究其原因还是价值观缺失所致,本文从当今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着手,期望提出切实可行办法改善目前高校校园法制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犯罪 犯罪者价值观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的案例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犯罪类型多样化,情节也越来越恶劣,校园血案已不稀奇。据统计,全国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而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1.26%,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因种种违法犯罪原因受到校规校纪处理,甚至锒铛入狱。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文革期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约为17%。这种种数据表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犯罪已成为衍生而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并力争把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栋梁是关系我们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
一、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
传统观念一般会认为,学历越高犯罪的可能性越小,而大学生即使犯罪,也是和计算机、智能化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种观点与事实相差甚远,学历与素质不成正比。据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区分局处理案件的情况看,大学生犯罪以盗窃、故意伤害为主,占到了总数的68.9%。虽然大学生犯罪形式多样,但本文仅从最主要的两方面来分析。只有用最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犯罪比率,还大学校园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才能更好的遏制新的大学生犯罪形式。
大学生主要犯罪类型有:
(一)财产型违法犯罪。据有关资料统计,财产型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段在18—25岁之间,25岁以后的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而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目前高校大学生犯罪中财产型占绝大部分,而盗窃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说大学生盗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暴力型违法犯罪。有人称大学生是“第二断乳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处在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对事物的判断经常失去客观性,容易偏重其阴暗的一面,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故意伤害罪为其最主要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激情犯罪。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时期,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大学生犯罪者事后往往表现出极度后悔状态。
(二)法律意识淡薄。多数大学生还处于父母庇佑阶段,只知道享有不懂得付出更不会承担责任,有的大学生在触犯刑法时甚至认为承认错误就可以被原谅,即使学习的法律也很难和自己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隐蔽性强。大学是个小社会,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群居生活难免会出现矛盾,而大学生犯罪往往是由于泄愤产生的。生活中的矛盾一点一滴,家庭、社会和学校很难全面有效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状态,因此虽然学生异常熟悉,却常会出现犯罪后周围师生惊讶的现象。
(四)犯罪地域较固定。大学生犯罪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几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离不开校园生活区域。
(五)犯罪对象较固定。不论是盗窃还是故意伤害,大学生犯罪往往都是瞄准身边人,同学是大学生犯罪最集中的对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之分析——以价值观为视角
众所周知,一个人犯罪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学生犯罪也不例外,既有心理、生理、意识等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环境影响,但大学生犯罪主要是由于当今大学生整体价值观偏颇所致。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价值观的健康与否直接指引人们的日常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错误的价值观在自控能力差的行为支配下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曾有人说,“80年代的大学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搞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与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受市场经济影响,当今大学生价值观中经济占的地位越来越重,利益得失、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一旦以利益得失作为价值观的衡量标准,在人生的十字口很容易走错方向。
四、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以价值观为视角
从投入成本分析,据统计,预防犯罪的成本仅占犯罪发生后损害程度和犯罪惩罚成本的五分之一,而且大学生是社会栋梁培养人选,犯罪具有突发性,只要加强预防机制,减少大学生犯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文分析了纵使导致大学生犯罪原因千万,但究其根本还是错误的价值观使然。因此,预防大学生犯罪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塑性强,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应丰富高校“两课”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二)着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美国圣母大学前校长赫斯柏曾说过,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而学习做人就必须接受人文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成人才能实现对社会价值。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学校要多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大学生在一个和谐轻松的集体中成长。
(四)错误价值观引起的案例教育。我们要正视现实出现的问题,对必要的大学生犯罪案例给予分析,使大学生真正从心理上重视该问题。
(五)道德责任感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养成做事负责的态度。
(六)开设理性消费教育课程。物质引诱是大学生面对的一个课题,教育大学生适时合理消费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犯罪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己任,从源头上消除大学生犯罪的诱因,还大学校园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池中军.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J].犯罪心理,1995,(3).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86,192.
[3]李桂华.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5,(5).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犯罪 犯罪者价值观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的案例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犯罪类型多样化,情节也越来越恶劣,校园血案已不稀奇。据统计,全国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而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1.26%,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因种种违法犯罪原因受到校规校纪处理,甚至锒铛入狱。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文革期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约为17%。这种种数据表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犯罪已成为衍生而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并力争把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栋梁是关系我们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
一、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
传统观念一般会认为,学历越高犯罪的可能性越小,而大学生即使犯罪,也是和计算机、智能化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种观点与事实相差甚远,学历与素质不成正比。据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区分局处理案件的情况看,大学生犯罪以盗窃、故意伤害为主,占到了总数的68.9%。虽然大学生犯罪形式多样,但本文仅从最主要的两方面来分析。只有用最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犯罪比率,还大学校园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才能更好的遏制新的大学生犯罪形式。
大学生主要犯罪类型有:
(一)财产型违法犯罪。据有关资料统计,财产型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段在18—25岁之间,25岁以后的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而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目前高校大学生犯罪中财产型占绝大部分,而盗窃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说大学生盗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暴力型违法犯罪。有人称大学生是“第二断乳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处在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对事物的判断经常失去客观性,容易偏重其阴暗的一面,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故意伤害罪为其最主要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激情犯罪。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时期,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大学生犯罪者事后往往表现出极度后悔状态。
(二)法律意识淡薄。多数大学生还处于父母庇佑阶段,只知道享有不懂得付出更不会承担责任,有的大学生在触犯刑法时甚至认为承认错误就可以被原谅,即使学习的法律也很难和自己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隐蔽性强。大学是个小社会,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群居生活难免会出现矛盾,而大学生犯罪往往是由于泄愤产生的。生活中的矛盾一点一滴,家庭、社会和学校很难全面有效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状态,因此虽然学生异常熟悉,却常会出现犯罪后周围师生惊讶的现象。
(四)犯罪地域较固定。大学生犯罪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几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离不开校园生活区域。
(五)犯罪对象较固定。不论是盗窃还是故意伤害,大学生犯罪往往都是瞄准身边人,同学是大学生犯罪最集中的对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之分析——以价值观为视角
众所周知,一个人犯罪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学生犯罪也不例外,既有心理、生理、意识等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环境影响,但大学生犯罪主要是由于当今大学生整体价值观偏颇所致。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价值观的健康与否直接指引人们的日常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错误的价值观在自控能力差的行为支配下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曾有人说,“80年代的大学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搞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与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受市场经济影响,当今大学生价值观中经济占的地位越来越重,利益得失、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一旦以利益得失作为价值观的衡量标准,在人生的十字口很容易走错方向。
四、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以价值观为视角
从投入成本分析,据统计,预防犯罪的成本仅占犯罪发生后损害程度和犯罪惩罚成本的五分之一,而且大学生是社会栋梁培养人选,犯罪具有突发性,只要加强预防机制,减少大学生犯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文分析了纵使导致大学生犯罪原因千万,但究其根本还是错误的价值观使然。因此,预防大学生犯罪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塑性强,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应丰富高校“两课”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二)着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美国圣母大学前校长赫斯柏曾说过,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而学习做人就必须接受人文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成人才能实现对社会价值。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学校要多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大学生在一个和谐轻松的集体中成长。
(四)错误价值观引起的案例教育。我们要正视现实出现的问题,对必要的大学生犯罪案例给予分析,使大学生真正从心理上重视该问题。
(五)道德责任感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养成做事负责的态度。
(六)开设理性消费教育课程。物质引诱是大学生面对的一个课题,教育大学生适时合理消费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犯罪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己任,从源头上消除大学生犯罪的诱因,还大学校园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池中军.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J].犯罪心理,1995,(3).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86,192.
[3]李桂华.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