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進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3、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3、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