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人们常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做事方法的重要性,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自主学习”突出教学指导的目的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善于“授之以渔”和“授之以渔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当想方设法地给予他们正确的方法指引,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一、聚焦重点,含英咀华
经典书籍如同一座知识宝库,里面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受用一生的东西。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积累,迁移运用呢?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聚焦重点,仔细赏析,从中品其味、悟其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之时,可引领学生及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段、精美语句和精妙的描写方法记录下来,鼓励他们多品读,多积累,多模仿,多运用。
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绿野仙踪》,广州市永曜北小学董小移老师便采用了“聚焦片段,赏析激趣”的方法。《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写的一部充满奇异色彩的童话作品,书中的一句话——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深深地触动了董小移老师,使她想起孩童时的记忆与梦想、童稚与天真。她相信孩子们也会喜欢这本书,可是怎样指导阅读才更有效呢?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董老师首先出示书中的一段文字,并简述道:“老师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一段话:‘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多萝茜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她是个孤儿,现在和她的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住在一起。’你们猜猜,她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待学生说完原因后顺势追问:“她为什么不快乐呢?”在学生迷惘的眼神中,董老师请大家打开书,重点聚焦描写多萝茜外貌的两个片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让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接着让学生谈谈“享利叔叔和艾姆婶婶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呢?”。最后让学生把思考的内容整理后写在作业本上,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如此,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整个阅读指导过程虽平实但有序、有效,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加深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念,为“会读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方法渗透,学思同构
仅凭兴趣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有效阅读之门,教师还应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教会学生各种阅读的技巧,帮助他们在“我要读”的基础上实现“我会读”。读书之道,因人而异。就小学生而言,在课内外阅读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速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课外书时,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阅读,学会关注“前言”和“目录”。因为前言囊括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则提挈了各章节的中心概念;读过前言和目录,学生就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整本书的内容梗概,为进一步阅读全文、综述大意打好基础。需要说明的是,速读不是马马虎虎地读,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读书、高效读书。
(二)精读。对文章重点词句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甚至反复阅读、品味玩赏,同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在文章中感受最深处圈画勾点重点词句,批注阅读心得,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段话、几段话。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立足全篇,从表达形式、表达效果等角度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三)摘记。把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记在专门设置的课外阅读记录本上,浓缩精华,熟读成诵。
综上所述,当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想从中获得什么,接着快速浏览目录,获取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想要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自得,在有疑问之处标上记号;待阅读完全书后再理清条理,聚焦和探究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学习写法。老师在给学生介绍这些阅读方法的时候,尽量少一点“方法教条牵引”,多一点“实例渗透指导”;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
三、善于动笔,读思共进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读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常常读出自我。”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研读、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惑,使他们形成多阅读、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划横线或波浪线,标出着重号(“▲”或“●”),打上问号,注写眉批;又可以边读边思考,在专门设置的课外读书笔记本上写读后感,及时对文章的内容或写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圈、点、勾、画、批,并交流批注的内容,可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以下教学方法可供参考:(一)引导学生设置摘抄本,专门摘抄课内或课外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自行创意,给摘抄本命名;学生的想象可谓丰富奇特,如《朝花夕拾》《书海宝珠》《笔下生花》《我和美文有个约会》《与好书共舞》《“笔”写人生》等,可见孩子们思维的广度不可估量。(二)鼓励学生为摘抄的内容配上图画,涂上鲜艳美丽的色彩;当学生做完摘抄本,老师将及时进行小结,表扬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复印后张贴展示,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定期展示阅读成果并进行交流分享,定期评出优秀作品和优秀读者,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四)每逢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编写手抄报;每次开展读书展示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各自写下的读后感,分享共同编写的课外阅读小报。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读书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爱上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从“有趣”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四、科学规划,落实执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一章中对小学语文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看似艰巨的任务,其实只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则不难落实。一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新学年伊始,就要化整为零,制订全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读哪些书等,都要有个合理的安排。二是严格按计划执行,不打折扣。这在初期常常需要借助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督促作用。三是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必须勤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延伸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语文教师只有科学规划、努力实践,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才能使学生形成善于阅读、读有所益的良性循环,并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习惯阅读、学会阅读,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和多种阅读技巧,从书本中汲取精华,筛选出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聚焦重点,含英咀华
经典书籍如同一座知识宝库,里面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受用一生的东西。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积累,迁移运用呢?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聚焦重点,仔细赏析,从中品其味、悟其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之时,可引领学生及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段、精美语句和精妙的描写方法记录下来,鼓励他们多品读,多积累,多模仿,多运用。
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绿野仙踪》,广州市永曜北小学董小移老师便采用了“聚焦片段,赏析激趣”的方法。《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写的一部充满奇异色彩的童话作品,书中的一句话——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深深地触动了董小移老师,使她想起孩童时的记忆与梦想、童稚与天真。她相信孩子们也会喜欢这本书,可是怎样指导阅读才更有效呢?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董老师首先出示书中的一段文字,并简述道:“老师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一段话:‘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多萝茜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她是个孤儿,现在和她的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住在一起。’你们猜猜,她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待学生说完原因后顺势追问:“她为什么不快乐呢?”在学生迷惘的眼神中,董老师请大家打开书,重点聚焦描写多萝茜外貌的两个片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让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接着让学生谈谈“享利叔叔和艾姆婶婶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呢?”。最后让学生把思考的内容整理后写在作业本上,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如此,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整个阅读指导过程虽平实但有序、有效,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加深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念,为“会读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方法渗透,学思同构
仅凭兴趣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有效阅读之门,教师还应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教会学生各种阅读的技巧,帮助他们在“我要读”的基础上实现“我会读”。读书之道,因人而异。就小学生而言,在课内外阅读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速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课外书时,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阅读,学会关注“前言”和“目录”。因为前言囊括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则提挈了各章节的中心概念;读过前言和目录,学生就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整本书的内容梗概,为进一步阅读全文、综述大意打好基础。需要说明的是,速读不是马马虎虎地读,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读书、高效读书。
(二)精读。对文章重点词句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甚至反复阅读、品味玩赏,同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在文章中感受最深处圈画勾点重点词句,批注阅读心得,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段话、几段话。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立足全篇,从表达形式、表达效果等角度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三)摘记。把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记在专门设置的课外阅读记录本上,浓缩精华,熟读成诵。
综上所述,当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想从中获得什么,接着快速浏览目录,获取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想要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自得,在有疑问之处标上记号;待阅读完全书后再理清条理,聚焦和探究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学习写法。老师在给学生介绍这些阅读方法的时候,尽量少一点“方法教条牵引”,多一点“实例渗透指导”;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
三、善于动笔,读思共进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读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常常读出自我。”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研读、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惑,使他们形成多阅读、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划横线或波浪线,标出着重号(“▲”或“●”),打上问号,注写眉批;又可以边读边思考,在专门设置的课外读书笔记本上写读后感,及时对文章的内容或写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圈、点、勾、画、批,并交流批注的内容,可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以下教学方法可供参考:(一)引导学生设置摘抄本,专门摘抄课内或课外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自行创意,给摘抄本命名;学生的想象可谓丰富奇特,如《朝花夕拾》《书海宝珠》《笔下生花》《我和美文有个约会》《与好书共舞》《“笔”写人生》等,可见孩子们思维的广度不可估量。(二)鼓励学生为摘抄的内容配上图画,涂上鲜艳美丽的色彩;当学生做完摘抄本,老师将及时进行小结,表扬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复印后张贴展示,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定期展示阅读成果并进行交流分享,定期评出优秀作品和优秀读者,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四)每逢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编写手抄报;每次开展读书展示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各自写下的读后感,分享共同编写的课外阅读小报。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读书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爱上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从“有趣”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四、科学规划,落实执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一章中对小学语文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看似艰巨的任务,其实只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则不难落实。一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新学年伊始,就要化整为零,制订全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读哪些书等,都要有个合理的安排。二是严格按计划执行,不打折扣。这在初期常常需要借助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督促作用。三是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必须勤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延伸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语文教师只有科学规划、努力实践,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才能使学生形成善于阅读、读有所益的良性循环,并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习惯阅读、学会阅读,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和多种阅读技巧,从书本中汲取精华,筛选出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