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要求
在学生“先学”之前,教师必须通过一两句话,最好通过小黑板或投影仪,准确、清楚地向学生明示课堂教学目标,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这里,“目标确定”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愈具体明确,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剪一块面积为150m■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纸片应怎样剪?”,学生会进行如下的计算,设长方形纸片宽为xcm,则它的长是x 5cm,由题意得:x(x 5)=150,去括号、移项、合并得x■ 5x-150=0①;或设长方形纸片长为xcm,则它的宽为x-5cm,由题意得:x(x-5)=150,整理得x■-5x-150=0.②.学生仍不知道该怎么剪.由此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及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把握和领悟,主动获取新知识;并自觉尝试应用课本的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课后练习的有关问题、在预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认识和发现,有哪些疑问、困难,要动脑、动笔,明确下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交流、讨论、探究.
二、在“后教”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
这里的“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自学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即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疑难问题.凡通过自学学生已掌握了的内容一律不教,凡是大部分学生能自己掌握的也基本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
教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让在自学的基础上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在一旁通过摇手或点头等言行对学生讲解作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更正和补充.最后,教师才对学生讲错或实难讲清的问题进行更正、补充.遵循“使学生尽量多劳动”的原则,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题:
化简:原式=■
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原式=■=■
=■-■
结果被扣去4分,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拿着试卷来问:“错在哪里?”我没有告诉他正确的答案,只说这种解法确实有问题,鼓励他认真思考,注意每一步的依据与条件,一定能找出问题所在.这样该生一心想弄清错误所在,求知欲非常强,他一番苦思冥想,终于发现了错误,欣喜不已.
3.明确规定教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给学生和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应努力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同时,教师必须简明扼要地提一些学生某些具体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应用知识时走弯路,为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做画龙点睛式的指导.这样做,既力争使教师少讲,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又保证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如果一味追求教师少讲而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便是“适得其反”了.
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就总结出“勾广三,股修是,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认识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发,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础.
三、在“当堂训练”环节中,每堂课要确保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得小于10分钟
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不得搞死记硬背,训练是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每节课的训练形式都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在“当堂训练”环节中,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相互讨论,更不得抄袭.如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当堂训练.
A组:写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17x-5=0;(2)-x■-3x 4=0;(3)2x■-x=0;(4)3x■ 5=0
B组:写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x■=4;(2)8y■-9 4y=0;(3)关于x的方程abc■ xc d=0(ab≠0);(4)关于x的方程mx■ nx mx n■=p-q(m n≠0)
C组:(1)关于x的方程mx■ 2x-7=0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關于x的方程(m-1)x■ 1 3x 2=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3)如何解决前文提出的实际问题?即求出x■ 5x-150=0中的x.
这样训练抓好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要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由此决定该模式的结构序列与师生的关系特征.
该模式的教学活动序列安排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导为“启发式”教导,我以“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科学教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坚信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学形成了对书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经历了生活体验后,教师再讲授与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先学”之前,教师必须通过一两句话,最好通过小黑板或投影仪,准确、清楚地向学生明示课堂教学目标,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这里,“目标确定”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愈具体明确,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剪一块面积为150m■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纸片应怎样剪?”,学生会进行如下的计算,设长方形纸片宽为xcm,则它的长是x 5cm,由题意得:x(x 5)=150,去括号、移项、合并得x■ 5x-150=0①;或设长方形纸片长为xcm,则它的宽为x-5cm,由题意得:x(x-5)=150,整理得x■-5x-150=0.②.学生仍不知道该怎么剪.由此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及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把握和领悟,主动获取新知识;并自觉尝试应用课本的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课后练习的有关问题、在预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认识和发现,有哪些疑问、困难,要动脑、动笔,明确下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交流、讨论、探究.
二、在“后教”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
这里的“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自学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即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疑难问题.凡通过自学学生已掌握了的内容一律不教,凡是大部分学生能自己掌握的也基本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
教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让在自学的基础上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在一旁通过摇手或点头等言行对学生讲解作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更正和补充.最后,教师才对学生讲错或实难讲清的问题进行更正、补充.遵循“使学生尽量多劳动”的原则,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题:
化简:原式=■
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原式=■=■
=■-■
结果被扣去4分,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拿着试卷来问:“错在哪里?”我没有告诉他正确的答案,只说这种解法确实有问题,鼓励他认真思考,注意每一步的依据与条件,一定能找出问题所在.这样该生一心想弄清错误所在,求知欲非常强,他一番苦思冥想,终于发现了错误,欣喜不已.
3.明确规定教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给学生和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应努力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同时,教师必须简明扼要地提一些学生某些具体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应用知识时走弯路,为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做画龙点睛式的指导.这样做,既力争使教师少讲,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又保证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如果一味追求教师少讲而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便是“适得其反”了.
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就总结出“勾广三,股修是,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认识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发,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础.
三、在“当堂训练”环节中,每堂课要确保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得小于10分钟
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不得搞死记硬背,训练是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每节课的训练形式都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在“当堂训练”环节中,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相互讨论,更不得抄袭.如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当堂训练.
A组:写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17x-5=0;(2)-x■-3x 4=0;(3)2x■-x=0;(4)3x■ 5=0
B组:写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x■=4;(2)8y■-9 4y=0;(3)关于x的方程abc■ xc d=0(ab≠0);(4)关于x的方程mx■ nx mx n■=p-q(m n≠0)
C组:(1)关于x的方程mx■ 2x-7=0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關于x的方程(m-1)x■ 1 3x 2=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3)如何解决前文提出的实际问题?即求出x■ 5x-150=0中的x.
这样训练抓好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要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由此决定该模式的结构序列与师生的关系特征.
该模式的教学活动序列安排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导为“启发式”教导,我以“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科学教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坚信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学形成了对书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经历了生活体验后,教师再讲授与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