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对自读课文作了十分明确的教学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训练。从教材编排的体系来看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因此把握和选取有效的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讲读课文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一、自读课的基本特征
1.自读课应突出“自”。那种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老师再提问,学生再找答案的连续不断的问答式教学,肯定不是自读课。自读课要保证学生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静静地读書、思考、分享和交流,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自读课的教学方式。自读课要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用好教材的助学系统,确立这篇课文,这节课重点运用的阅读方法,把教读课学到的一两个阅读方法运用其中,在用的过程中学方法,内化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能力。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及一两点,不贪多求全。
3.自读课的学习方式。自读课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老师也可以问题驱动,进行引导。但老师的问题一定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立足于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读课的课堂评价。教读课上的课堂评价权大多数情况下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生成新的活动。而在自读课上,对于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评判、修正、补充、提升、总结等,只要学生会做,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老师逐步放手,把课堂评价权交给学生。
5.自读课不排斥精读。精读可以出现在教读课,也可以出现在自读课。自读课也应该培养学生“沉入”文本,有任务驱动,有目标要求,“放羊”式的浅阅读不是自读课的形态。
二、自读课的教学策略
1.运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这里所说的“助读系统”是指教材编者为了让学生关注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而提供的一系列相关材料,指的是单元提示、预习要求、导语注释、旁批插图、阅读提示、思考探究题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相关材料,确定教学重点,布置预习作业、落实阅读任务等。指导学生利用助读系统促进阅读思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利用助读系统来阅读“自读课文”的习惯。
2.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应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自读,同时引导学生转变身份,让他们主动自读。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3.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和策略。自读课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从而获得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没有教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要更好地解读文本,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放手,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缺席,而是以传授阅读方法来替代繁琐解析课文的做法,尽量将自己退居到学生背后,将阅读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学过程不必步步为营,课堂的主体始终是学生。
4.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教学自读课文应注意把握自读课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的联系。教材每一单元都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在语言特色、文本风格、文本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同时,单元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应该有单元统筹的观念,要把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来,寻找阅读方法上的联系,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横向思维,使得学生会读书。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教读课学方法,自读课试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教师可以采用“1+X”的教学方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对教材灵活运用,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5.重视情感教学,鼓励发现与创造。语文是一门注重情感的学科,缺乏情感的语文课是“死”的,阅读课应该有“情感”。孙双金老师的阅读课就是这方面极好的示范。于永正老师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教材中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无数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用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注重感悟和积累,及时发现课堂生成,对有价值的阅读发现与创造,应予以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享受自读的成就感,保持对阅读的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
6.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教师应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最好将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更好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事物,它是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结合。在初中生这个阶段,不仅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获得,也要有基础能力。而我们在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文章,并且可以学习到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思想表达。但是,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应当多添加一些人文关怀的知识,让学生的人生观有所认知,有一个社会、国家所认同的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一、自读课的基本特征
1.自读课应突出“自”。那种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老师再提问,学生再找答案的连续不断的问答式教学,肯定不是自读课。自读课要保证学生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静静地读書、思考、分享和交流,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自读课的教学方式。自读课要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用好教材的助学系统,确立这篇课文,这节课重点运用的阅读方法,把教读课学到的一两个阅读方法运用其中,在用的过程中学方法,内化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能力。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及一两点,不贪多求全。
3.自读课的学习方式。自读课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老师也可以问题驱动,进行引导。但老师的问题一定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立足于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读课的课堂评价。教读课上的课堂评价权大多数情况下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生成新的活动。而在自读课上,对于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评判、修正、补充、提升、总结等,只要学生会做,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老师逐步放手,把课堂评价权交给学生。
5.自读课不排斥精读。精读可以出现在教读课,也可以出现在自读课。自读课也应该培养学生“沉入”文本,有任务驱动,有目标要求,“放羊”式的浅阅读不是自读课的形态。
二、自读课的教学策略
1.运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这里所说的“助读系统”是指教材编者为了让学生关注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而提供的一系列相关材料,指的是单元提示、预习要求、导语注释、旁批插图、阅读提示、思考探究题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相关材料,确定教学重点,布置预习作业、落实阅读任务等。指导学生利用助读系统促进阅读思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利用助读系统来阅读“自读课文”的习惯。
2.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应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自读,同时引导学生转变身份,让他们主动自读。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3.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和策略。自读课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从而获得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没有教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要更好地解读文本,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放手,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缺席,而是以传授阅读方法来替代繁琐解析课文的做法,尽量将自己退居到学生背后,将阅读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学过程不必步步为营,课堂的主体始终是学生。
4.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教学自读课文应注意把握自读课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的联系。教材每一单元都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在语言特色、文本风格、文本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同时,单元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应该有单元统筹的观念,要把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来,寻找阅读方法上的联系,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横向思维,使得学生会读书。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教读课学方法,自读课试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教师可以采用“1+X”的教学方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对教材灵活运用,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5.重视情感教学,鼓励发现与创造。语文是一门注重情感的学科,缺乏情感的语文课是“死”的,阅读课应该有“情感”。孙双金老师的阅读课就是这方面极好的示范。于永正老师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教材中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无数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用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注重感悟和积累,及时发现课堂生成,对有价值的阅读发现与创造,应予以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享受自读的成就感,保持对阅读的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
6.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教师应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最好将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更好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事物,它是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结合。在初中生这个阶段,不仅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获得,也要有基础能力。而我们在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文章,并且可以学习到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思想表达。但是,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应当多添加一些人文关怀的知识,让学生的人生观有所认知,有一个社会、国家所认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