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学霸刘贺:事例、破题、行文,三步决胜高考作文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mo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有士子登恩科,今有学生应高考。千年时光,沧海桑田,写文、作文的考查形式却是一直不变,真可谓莘莘学子“寤寐思服”的对象,不论古今。才子曹植曾在七步之内作出名诗,现在学生的考场作文又何尝不是一场有限时间之内的思想碰撞、灵感迸发呢?那么,如何能够最广泛地总结作文素材,最巧妙地猜测命题意图,最高效地利用考场时间呢?我将用三个方面来讲述自己的经验,让你做到“事例稳、猜题准、行文狠”。
  古今结合,多方面总结事例
  写了这么多遍作文,各种模拟考试也都摸爬滚打一遍,到底什么事例能够称得上是“稳”的?依我来看,两种事例在阅卷老师的眼中最为出彩:一是文化素養相关,二是时事热点相关。换句话说,不能“古”,就得“新”。古要情怀,要名士风度;新要深刻,要入木三分。
  先说说文化素养的事例。写李白杜甫陶渊明李清照,就算老师没嫌看着烦,你写了那么多遍你觉不觉得烦?绝不是他们的生平不精彩、精神不可贵,而正是因为这些先贤的人生太经典了,人尽皆知,而你翻来覆去又写不出新的东西——正手一笔陶潜辞官,反手一笔太白饮酒,当真是千人一面,千篇一文。也许有同学会说:“你不就想求稳吗?我写这个最稳。”可能是吧,如果不跑题不缺字,二类文挺稳。
  但是你肯定还会有疑问:“诗仙诗圣我是不写,可如今被写进作文的古人越来越多,嵇康阮籍的例子在老师眼里再也不新奇,怎么办?”下面是我的办法——再去拓展阅读量,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古人。如果你对他/她了如指掌,那么化用到作文里其实不难,因为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太多故事了,每个故事中都有你可以挖掘的点。我十分敬佩的人物是女将军梁红玉,她一介弱质女流,却不佩明珠佩宝刀,为国上阵杀敌。这位伟大的女将军,能表现的方面太多了。爱国、勇气、智慧,甚至女权……能完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其效果绝不比你背下十几个泛泛的事例弱。
  時事热点事例其实更简单,四个字就是“多看多想”。就算即将跨过高考这道龙门,也不能太把自己封闭在世界之外。平时多关注时事,但是绝不能像刷朋友圈那样一页页刷过去,那样是没有用处的。下载一个新闻软件,定时概览一遍热点大事,然后挑取其中有典型意义的,进行记背。背什么?背简单的细节。人名数字地点,你总得记住几个,否则考场上一慌,只能想起来事情大概,在哪里发生的都不知道,怎么深刻地评价?记住信息之后,要思考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每一类社会问题中可以收集两三个相关事例,考试中用起来可以事半功倍。
  紧扣材料,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写作文最怕的,一是没得写,二是写跑题。按照上一章方法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材料的同学,想必很难再遇到“没得写”的问题,但是,你能领悟命题意图,把好材料都用在刀刃上吗?材料作文一直都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了解它。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Ι作文题为例。如果你仔细分析原题,你就会发现它可以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卷人提供的关于“中国关键词”的客观材料。第二部分则是出卷人的主观要求:“选择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形成有机的关联。”第三部分则是明确的作文要求,例如不要套作和字数限制等。
  在这三部分中哪个对写作最重要呢?我认为是第二部分。当然不能说第一部分没用、第三部分是废话,但是很明显,第二部分对于考生来说起到了不可被忽视的引导性作用。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形成有机关联,这难道不就是分别对应着作文内容、目的和结构的要求吗?读懂了出卷人的意图,再结合上文说过的自己积累的材料,看破高考作文也没有那么困难。
  我还记得一位我很尊敬的语文老师说过的话:“你们总觉得出卷老师在和你们对着干,是你们的敌人。其实他们何尝不希望多送你们点分?可是不管提示写得多明显,还是有同学当作没看见!”要知道,每句卷子上的话都不是白印上去的,你要做的就是寻找评价性的语句,结合自己对事例的理解,适当创新,为自己打造一个准确并力求新颖的论点。有了论点,有了上文中总结过的事例,还怕不能切中肯綮,斩获高分吗?
  结构严谨,绝不拖泥带水
  何为“行文狠”?狠,就要该立时立,当断时断;一拿起笔左右言他半天写不到点子上的人,和咬着笔头半天写不出来的人,都不能算作“行文狠”。
  首先,利落的行文是建立在素材积累和准确立论之上的,是一篇完美作文的最后一步,练习时切忌首尾颠倒。那么,当你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并且能够充分理解题意、有自己的见解之后,怎么做到行文漂亮、组织有度呢?有一个办法我屡试不爽,那就是——写大纲。
  有人认为考场上写大纲简直就是在浪费本就珍贵的时间,其实不然。写好大纲可以显著提高你在写作文时的效率,让总体的时间得到更好利用;并且,大纲可以增加你对作文整体的掌控度。
  那么,如何写?这个就是各有各的偏好了。写大纲是私人化的事情。一旦有了绝对的标准,那就成了束缚。我只给出一个建议,那就是写大纲也是需要练习的,你需要在平时的作文中养成习惯,慢慢摸索到自己行文的特点。在练习的时候最好为自己估一个字数,强制自己必须遵从限制,这样才能做到“当断则断”,行文更加利落。
  当然,雕琢完美的作文也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的运用,希望学姐的一点小经验可以帮助到同学们,早日写出“稳准狠”的高分作文。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我爸花8900元钱买了辆摩托车,用掉了我们家多年的积蓄。当年有摩托车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邻居姑娘嫁给一个小伙,就是因为他有摩托车——多拉风!但我爸爸是个锅炉工,工资微薄。  对于爸爸买车的事情,大家都很支持,因为他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离奶奶姥姥家也远,而我们全家每周都要去看望老人,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来来回回不怎么方便。  最初,我不喜欢那辆车,那时候我们借住在我妈学校的厢房里,只有
期刊
不到20岁时,有一次,我给米斯郡的一本小说杂志投稿,那里有两个编辑,一个是海曼·布鲁特,另一个是凯利·吉尔伯特。我不知道把稿子寄给谁才好,就抄了两份,给两个编辑各寄了一份。  大约一个月后,海曼·布鲁特打电话给我,冷冷地说了一句话:“以后不要给我寄稿子了。”连再见也没说,就挂了电话。我觉得非常委屈和愤怒,告诉父亲:“如果这个人以后再打电话找我,就说我已经搬家了。”大约两个月后,我收到了刊登着我的小
期刊
杭州有一家面館,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家老店,店面狭小,装修也简单。但是,味道足够好。好得吸引了摄制组到来,引发吃货们蜂拥而至。  许多人猜测,老板要发大财了。可这位老板,依旧守着小小面馆,遵循着从前的老规矩:只营业半天,一年还要放两个月暑假。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但凡生意人,无一不心急火燎奋战在商海浮沉里,唯恐自己闲下一秒钟便错过一个亿。  但他就是愿意闲下来。闲下来做什么呢?他没说,但我们
期刊
国家博物馆应上级部门要求,负责给北京市的中学生上课外历史课,所以几乎全北京市的中学我们讲解员都接触过。  有一次,北京东郊的某个中学来国博上課,因为他们学校离市区非常远,所以比预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小时,可是这个学校到了以后,老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提前一个小时返校。他说:“学校订了营养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时间是要多收费的,我们必须得按时赶回去吃营养餐。”  这句话一瞬间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
期刊
1981年,我参加高考,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大概只有3%,按我平时的成绩肯定是考不上的。结果那年高考,我们班上54名同学只考上了三人,其中有我。  我是第二名,比录取分数高出不多,属于险胜。尽管如此但依然惊动了老师和同学,而且马上流传开一种很恶毒的说法,说我在考试时“做了手脚”。  这是放屁!  但是,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平时成绩一般,高考又考得那么好?完全用运气来说有点说不通,因为高考三天,后面两天我
期刊
当那个人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的镜头里时,我积攒了20年的恨意瞬间崩塌。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我6岁时就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的人。也许恨更能加深记忆,以至于在看到他的瞬间,那些残留的片段立刻清晰起来。  我幼小的时候,父亲在老家小城的海边开了一家影楼。虽然每天忙着照顾生意,但他却从未忘掉我喜欢吃大白兔奶糖的嗜好,因此,每天我总能从他的衣兜里掏出几块,全然不顾母亲“吃多了会蛀牙”的警告。不忙的时候,他会耐
期刊
时事引读>>·原创·  2017年5月21日,在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一个来自云南昆明的名叫Shuping Yang的女留学生作为全校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毕业演讲。可她演讲的内容让台下的中国同学蒙了。她表示,自己在国内每天出门都要戴口罩,到美国才呼吸到“又香甜又新鲜近乎奢华”的空气。而且中国没有自由和民主,只有到了美国才能体会到。这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马里兰大学的其他中国学生纷纷站出来,发表
期刊
尊敬的人类,您好!  我想我有必要写点什么,就当是给我以及和我一起罹难的30余位同伴的悼文吧。  在被人扔进护城河里的那一刻,我留给人类最后的声音,不是开锁的嘀嘀声,也不是清脆的车铃声,而是坠河的“扑通”声。以这种方式结束职业生涯,是我最无法容忍的。  我想我有必要重申:我是一辆单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而不是路边的石子。  我终于重见天日。就在前几天,北京东城区光明桥下的护城河,由于开闸泄水,我们的
期刊
辞去美国的教职加入复旦已经四年,从大陆高校最成功的通识教育到现在的两级管理改革,我亲身感受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教育改革上的种种大胆和正确的尝试。但是,我想大家是想听听批评与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下面我会结合我自己在美国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谈一些我们可能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美国,我在哲学系,我们系和英语系(两个系共近40名教师)各自只有一名系主任,两个系共用一名秘书,一切井井有条。回到中国,看到我们学院
期刊
最近收到一封从中国到柏林求学的18岁女生的来信。  “18岁是人生重要轉折点,选择和决定极其关键。然而这时的我们都太迷茫,多数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假设世界上所有18岁的女孩都是您的孩子,您对她们最珍贵的忠告将是什么呢?”  亲爱的小妹妹,看完你的来信,我深深地感受到你的迷茫,这又何尝不是我18岁的感受?那年我刚拍完第一部戏《窗外》,正拿不定主意将来要走哪条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考进大学,但我又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