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舆论监督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在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思考方式、最终对公共管理方式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本文即通过对网络舆论监督现状进行梳理、浅析网络舆论监督优势与局限性,来进一步明确网络舆论监督在行政管理中的功效。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去中心化
网络舆论监督自形成以来,因其所持有的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等特点成为学术讨论热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所引爆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网络让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语权逐渐增强。电子政务网站的出现更是极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执行质量。在此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结合网络舆论监督特点及优势来分析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功效,最终推动网络舆论监督与行政管理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舆论监督被称之为社会管理的第四种权利,喻国明在总结舆論监督时说,“所谓舆论监督,时对公众权利的使用及行使者的一种监督,保证公权力和公共权利的行使者,不犯低级错误。”[1]沃伦·艾吉等人则在《大众传播概论》中总结说:“舆论主要使通过公众传播工具来表达的,假如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广大公众的意愿背道而驰,反对力量便会发生作用。”[2]其中,已经说明了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大致有十几年的时间,一般理解为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平台而产生的舆论活动。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某方面问题,已经不是新闻。当对于一事件有广泛关注度时,网民即会通过论坛式与跟贴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当这些观点与意见形成一主流态度时,经传统媒体交互传播作用最终形成稳定的民意与呼吁。有人将这一过程总结为“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友留言——形成民意体验——概念化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决策。”[3]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及优势
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其技术特性,具有与传统媒体既然不同的特点,不仅让其在舆论监督方面独具优势,更作用于行政管理。
(一)去中心化
网络舆论监督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在传统舆论监督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大型新闻机构,虽然他们履行着公共监督的职责和权利,但多代表精英群体意见。一般大众很难通过媒体直接表达自己对公众事件及行政管理的思想意见。网络舆论监督则在两方面进行了去中心化,一是参与主体性的广泛使得更多社会阶层的人们可以进行直接表达。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自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人们接收新闻的习惯。个人可以作为监督主体更安全且相对自由地进行监督活动。
(二)互动性
形成舆论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进行充分且必要的讨论。在网络中,介于相对自由的状态下,人们不仅针对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并对事件的评论进行二次评论。较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产生于充分的互动性,其最终形成的观点则更具有稳定性。在没有新事实发生的情况下,观点持续时间长,且所形成共识不易被新观点推翻。
这种互动性带来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就是提高了公民进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三)及时性
网络技术带来的核心变化是速度的加强。运用互联网独特的编码系统,不论是获取速度、录入速度、传播速度与反馈速度均比传统舆论监督过程要更为迅捷。随着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真正实现了实时监督的客观环境。“表哥”事件即通过移动互联网迅速在公众视野中浮现。
及时性并间接降低了信息损耗率。“把关人”一直是传统媒体所遵循的原则,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则越来越淡化。及时性带来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是不容得事件相关主体对其进行加工。事件发生后,事件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呈现在受众面前,由于网络媒体“把关人”角色的淡化,减小了“假新闻”或“片面新闻”的可能性。也促使更多的公众服务机构对自己的言行更为谨慎、负责。
三、网络舆论监督效果分析
(一)促使电子政务网站的活跃
电子政务网站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为公民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合法、安全的平台,另一方面则增加了干群关系的互动性,更多信息得以公开和分享。在电子政务网站的活跃下,也促使官方与民间的监督互动日益频繁。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平台彰显着公共管理服务的职能。出现了一批以专业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平台、维权平台、公益事业平台等。他们的显著特点是不收取任何咨询费用,极少出现广告等内容,由个人或团体自发形成。另一方面,网络追逃,网络寻人(特别是老人与拐卖儿童)成为官方与民间力量良好互动的代表。
(二)促进相关制度完善与改革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孙志刚案件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出台,曾经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从事件发生到最后相关政策改革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时间之快速,不得不归结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三)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
在相关部门执法与监督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盲点与缺位。网络舆论监督恰好是其重要补充。2004年,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的女儿出演电影《时差七小时》,而深圳市五部委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全市学校组织学生自费观看此电影。事件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在整个事件中,网友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了评论,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事件线索致真相最后浮出水面。
“虐猫”、“表哥”等事件都是借助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最终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效率。因此很多政府将网络舆情监测、网络民意调查、网络留言板、网络投诉等方式制度化来收集民意,改进工作,预防危机的发生。[4]
四、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与解决办法
(一)网络舆论监督局限性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虚假新闻造成了网络公信力一直成为人们质疑的对象。一些虚假新闻不仅对相关个人造成了重大影响,还对地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8个》曾是一篇网络红文,但却是不实新闻,文章中所涉及的广州、济南等城市曾公开做出解释说明,一时间对该城市形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二)解决之道
网络舆论监督与行政管理处于二元对立的地位,两者互为客体与主体,需要相互制约。这样的个体主体既要时时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存在,又要处处顾及到他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协调好主体之间的关系。[5]
针对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局限性,不仅要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网络监管,也要增强网络媒体的自律性。国外互联网行政管理制度起步较早,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仍有其局限性与盲点,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连同法律学家、社会学家与舆论学家共同针对我国国情进行制度完善。
最后,则要增强社会公众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文化传播,从每一位网民做起,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氛围。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6)
[2]复旦大学新闻系.外国新闻事业资料[Z].上海:1979第二期
[3]毛春燕.浅析行政管理中的网络舆论监督[D].四川电大学位论文,2010
[4]孟宪艮.人大监督制度运行失灵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科学版),2012,(5).
[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去中心化
网络舆论监督自形成以来,因其所持有的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等特点成为学术讨论热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所引爆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网络让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语权逐渐增强。电子政务网站的出现更是极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执行质量。在此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结合网络舆论监督特点及优势来分析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功效,最终推动网络舆论监督与行政管理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舆论监督被称之为社会管理的第四种权利,喻国明在总结舆論监督时说,“所谓舆论监督,时对公众权利的使用及行使者的一种监督,保证公权力和公共权利的行使者,不犯低级错误。”[1]沃伦·艾吉等人则在《大众传播概论》中总结说:“舆论主要使通过公众传播工具来表达的,假如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广大公众的意愿背道而驰,反对力量便会发生作用。”[2]其中,已经说明了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大致有十几年的时间,一般理解为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平台而产生的舆论活动。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某方面问题,已经不是新闻。当对于一事件有广泛关注度时,网民即会通过论坛式与跟贴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当这些观点与意见形成一主流态度时,经传统媒体交互传播作用最终形成稳定的民意与呼吁。有人将这一过程总结为“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友留言——形成民意体验——概念化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决策。”[3]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及优势
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其技术特性,具有与传统媒体既然不同的特点,不仅让其在舆论监督方面独具优势,更作用于行政管理。
(一)去中心化
网络舆论监督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在传统舆论监督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大型新闻机构,虽然他们履行着公共监督的职责和权利,但多代表精英群体意见。一般大众很难通过媒体直接表达自己对公众事件及行政管理的思想意见。网络舆论监督则在两方面进行了去中心化,一是参与主体性的广泛使得更多社会阶层的人们可以进行直接表达。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自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人们接收新闻的习惯。个人可以作为监督主体更安全且相对自由地进行监督活动。
(二)互动性
形成舆论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进行充分且必要的讨论。在网络中,介于相对自由的状态下,人们不仅针对事件本身进行讨论,并对事件的评论进行二次评论。较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产生于充分的互动性,其最终形成的观点则更具有稳定性。在没有新事实发生的情况下,观点持续时间长,且所形成共识不易被新观点推翻。
这种互动性带来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就是提高了公民进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三)及时性
网络技术带来的核心变化是速度的加强。运用互联网独特的编码系统,不论是获取速度、录入速度、传播速度与反馈速度均比传统舆论监督过程要更为迅捷。随着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真正实现了实时监督的客观环境。“表哥”事件即通过移动互联网迅速在公众视野中浮现。
及时性并间接降低了信息损耗率。“把关人”一直是传统媒体所遵循的原则,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则越来越淡化。及时性带来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是不容得事件相关主体对其进行加工。事件发生后,事件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呈现在受众面前,由于网络媒体“把关人”角色的淡化,减小了“假新闻”或“片面新闻”的可能性。也促使更多的公众服务机构对自己的言行更为谨慎、负责。
三、网络舆论监督效果分析
(一)促使电子政务网站的活跃
电子政务网站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为公民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合法、安全的平台,另一方面则增加了干群关系的互动性,更多信息得以公开和分享。在电子政务网站的活跃下,也促使官方与民间的监督互动日益频繁。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平台彰显着公共管理服务的职能。出现了一批以专业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平台、维权平台、公益事业平台等。他们的显著特点是不收取任何咨询费用,极少出现广告等内容,由个人或团体自发形成。另一方面,网络追逃,网络寻人(特别是老人与拐卖儿童)成为官方与民间力量良好互动的代表。
(二)促进相关制度完善与改革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孙志刚案件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出台,曾经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从事件发生到最后相关政策改革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时间之快速,不得不归结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三)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
在相关部门执法与监督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盲点与缺位。网络舆论监督恰好是其重要补充。2004年,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的女儿出演电影《时差七小时》,而深圳市五部委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全市学校组织学生自费观看此电影。事件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在整个事件中,网友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了评论,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事件线索致真相最后浮出水面。
“虐猫”、“表哥”等事件都是借助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最终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效率。因此很多政府将网络舆情监测、网络民意调查、网络留言板、网络投诉等方式制度化来收集民意,改进工作,预防危机的发生。[4]
四、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与解决办法
(一)网络舆论监督局限性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虚假新闻造成了网络公信力一直成为人们质疑的对象。一些虚假新闻不仅对相关个人造成了重大影响,还对地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8个》曾是一篇网络红文,但却是不实新闻,文章中所涉及的广州、济南等城市曾公开做出解释说明,一时间对该城市形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二)解决之道
网络舆论监督与行政管理处于二元对立的地位,两者互为客体与主体,需要相互制约。这样的个体主体既要时时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存在,又要处处顾及到他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协调好主体之间的关系。[5]
针对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局限性,不仅要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网络监管,也要增强网络媒体的自律性。国外互联网行政管理制度起步较早,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仍有其局限性与盲点,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连同法律学家、社会学家与舆论学家共同针对我国国情进行制度完善。
最后,则要增强社会公众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文化传播,从每一位网民做起,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氛围。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6)
[2]复旦大学新闻系.外国新闻事业资料[Z].上海:1979第二期
[3]毛春燕.浅析行政管理中的网络舆论监督[D].四川电大学位论文,2010
[4]孟宪艮.人大监督制度运行失灵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科学版),2012,(5).
[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