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位村民冒死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沉寂了近30年后,小岗村以“土地流转”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当年的小岗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但随后小岗村的发展逐渐减速。上世纪90年代,和其他农村一样,小岗村的一些年轻人开始走出去到城里打工,一些农田闲置了下来,为了避免土地荒芜,有些农户就把农田让给别人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增多,他们的见识也越来越广。经过和其他省份富裕的村子比较,小岗村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富裕,仅仅靠自家的几亩地“单打独斗”太难了。
2001年,张家港长江村帮助小岗村发展葡萄种植,准备在村里搞一个葡萄示范园。按照规划,葡萄园需要用地80亩,涉及到17户的土地。村里就把这17户人召集来,商量是否该把土地租出去发展葡萄种植,增加收入。按照协议,如果把土地租给葡萄种植园,租期是20年,每年2月份付给农民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年。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在地里种庄稼,每亩地每年收入也就差不多400、500元;如果遇上气候不好,收入更低;如果把土地租出去,每年不管天气好坏,都能保证有500元的收入,旱涝保收。
小岗村的“土地流转”由此拉开了序幕。在土地流转中,外来大学生、种田能手和村里的种田大户成为了土地流转的“新主人”。
2006年5月,王中华等几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率先开始了大学生在小岗的创业。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租用当地村民的土地,建起9个双孢菇生产大棚。刚开始村民们对蘑菇大棚种植并不看好,而且对这几个年轻人搞农业种植并不信任。但到第一季菇收下来,几个年轻人的双孢菇大棚平均收益就达近万元。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原本那些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
今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到小岗村采访时,遇到了在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村民尹小二。尹小二告诉记者,他和女友在小岗村租用了当地农民的土地,建了两个双孢菇种植大棚,去年一年,他们的蘑菇种植收入就近2万块钱。目前,已有30多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村民发展双孢菇300余棚150多亩。小岗村的土地流转用途越来越多样化。
通过加快小岗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小岗村的现代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小岗村已发展葡萄种植近600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现在通过土地流转,租用村里的土地200亩,开展葡萄规模种植,现在每亩平均纯收入达3000元。
小岗村的土地流转,曾经一度遭到了村里的部分人的反对,有人认为这是在走回头路,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小岗村要“重返大集体”的说法。但是,通过“三园两场”的建设以及土地流转,小岗村近几年来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人均年收入2300块钱提高到了2007年的人均6000元。
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出租出去,15年、20年以后,土地最后还是农民的,不会有什么影响。出租以后,对于农民来说,不管年景好坏,都有钱赚。例如种植葡萄园,把土地出租以后,农民可以收到租金,如果去葡萄园打工,还可以收到一份工钱,这样,农民就会有两份收入。
“我们争取在沿海或者在其他地方招商到我们这儿办工厂,解决劳动力的问题,由村里出地、出钱盖厂房,他们出设备,一起办企业。”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史学亮说。
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小岗村共有土地1800亩,其中600多亩实现了土地流转,这其中有200亩的葡萄园,150多亩双孢菇,还有170亩苗圃,120多亩蔬菜,下一步小岗村将继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土地流转。
“首先要把土地整理好,例如水电、道路都要搞好,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走进小岗村。在产业方面将重点发展双孢菇和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沈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除了土地流转,下一步,小岗村还要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的道路。沈浩向记者介绍,如果村里某块土地比较好,适合种植,但是涉及到若干个农户,那么村里鼓励这些农户合作起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这是最现实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具广泛意义的。”沈浩说。
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当年的小岗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但随后小岗村的发展逐渐减速。上世纪90年代,和其他农村一样,小岗村的一些年轻人开始走出去到城里打工,一些农田闲置了下来,为了避免土地荒芜,有些农户就把农田让给别人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增多,他们的见识也越来越广。经过和其他省份富裕的村子比较,小岗村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富裕,仅仅靠自家的几亩地“单打独斗”太难了。
2001年,张家港长江村帮助小岗村发展葡萄种植,准备在村里搞一个葡萄示范园。按照规划,葡萄园需要用地80亩,涉及到17户的土地。村里就把这17户人召集来,商量是否该把土地租出去发展葡萄种植,增加收入。按照协议,如果把土地租给葡萄种植园,租期是20年,每年2月份付给农民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年。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在地里种庄稼,每亩地每年收入也就差不多400、500元;如果遇上气候不好,收入更低;如果把土地租出去,每年不管天气好坏,都能保证有500元的收入,旱涝保收。
小岗村的“土地流转”由此拉开了序幕。在土地流转中,外来大学生、种田能手和村里的种田大户成为了土地流转的“新主人”。
2006年5月,王中华等几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率先开始了大学生在小岗的创业。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租用当地村民的土地,建起9个双孢菇生产大棚。刚开始村民们对蘑菇大棚种植并不看好,而且对这几个年轻人搞农业种植并不信任。但到第一季菇收下来,几个年轻人的双孢菇大棚平均收益就达近万元。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原本那些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
今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到小岗村采访时,遇到了在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村民尹小二。尹小二告诉记者,他和女友在小岗村租用了当地农民的土地,建了两个双孢菇种植大棚,去年一年,他们的蘑菇种植收入就近2万块钱。目前,已有30多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村民发展双孢菇300余棚150多亩。小岗村的土地流转用途越来越多样化。
通过加快小岗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小岗村的现代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小岗村已发展葡萄种植近600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现在通过土地流转,租用村里的土地200亩,开展葡萄规模种植,现在每亩平均纯收入达3000元。
小岗村的土地流转,曾经一度遭到了村里的部分人的反对,有人认为这是在走回头路,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小岗村要“重返大集体”的说法。但是,通过“三园两场”的建设以及土地流转,小岗村近几年来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人均年收入2300块钱提高到了2007年的人均6000元。
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出租出去,15年、20年以后,土地最后还是农民的,不会有什么影响。出租以后,对于农民来说,不管年景好坏,都有钱赚。例如种植葡萄园,把土地出租以后,农民可以收到租金,如果去葡萄园打工,还可以收到一份工钱,这样,农民就会有两份收入。
“我们争取在沿海或者在其他地方招商到我们这儿办工厂,解决劳动力的问题,由村里出地、出钱盖厂房,他们出设备,一起办企业。”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史学亮说。
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小岗村共有土地1800亩,其中600多亩实现了土地流转,这其中有200亩的葡萄园,150多亩双孢菇,还有170亩苗圃,120多亩蔬菜,下一步小岗村将继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土地流转。
“首先要把土地整理好,例如水电、道路都要搞好,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走进小岗村。在产业方面将重点发展双孢菇和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沈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除了土地流转,下一步,小岗村还要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的道路。沈浩向记者介绍,如果村里某块土地比较好,适合种植,但是涉及到若干个农户,那么村里鼓励这些农户合作起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这是最现实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具广泛意义的。”沈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