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必要性,阐明高中化学学科与生活化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论述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策略,构建生活情境导入化学新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化学传授,设计生活任务丰富化学体验。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经验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153-02
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表示,化学教育应以发展学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来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根据以上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摒弃闭门造车的局限性,带领高中学生重新回归化学知识的现实领域,这是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面临的最大障碍。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教学视域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任务的不断多元,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是不合时宜的。根据陶行知先生所创设的“生活教育理论”,需要重新构建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构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利用生活元素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主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整体上构建一座“课堂情境”与“生活情景”贯通的桥梁。
一、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客观分析,化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微观构成及相互反应关系的学科,它具有自然科学的典型特征,对于学習者而言是充满神秘奥妙的。自人类开始系统地研究化学以来,在进行“未知探索”的历程中发生许多奇闻轶事,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激发兴趣的资源。在传统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的只是冰冷的公式、复杂的计算,很少能够从中体会到乐趣。将高中化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将化学课本上描述的现象、反应、产物等“抽象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具象实物”,使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二,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立足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这一范畴,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观察、探索基础上的,这不仅是一个化学家所具备的能力,而且是一个普通学习者所具有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中虽然包括“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模块,但化学教学的比例明显较小,无法满足学生实验、观察、探索的需要,通过与生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成本、简化实验流程、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摆脱“学院派化学”思想的束缚,真正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第三,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方式。正如《化学标准》中对化学价值的定义:“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理论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例如,互联网上有关“食物相克”的谣言,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化学知识去辟谣,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原则
从纯粹的知识经验角度出发,“化学”与“生活”都蕴含非常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必须有侧重、有目标地展开“结合”,切忌盲目、随机地“机械组合”。原则上,为保障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应以高中化学课程为基础,合理筛选生活化教育资源。
第一,兴趣性原则。现实中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在课堂模式下展开,与生活空间存在天然的隔阂地带,要满足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事先要保障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有效配合。其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对多”的教学关系下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谋求“教与学”关系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 兴趣,它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构建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关系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兴趣性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兴趣”是指“学生兴趣”。例如,相对于语言宣教形式的化学现象描述而言,学生更希望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学生兴趣的“平衡点”。此外,在化学课堂上建立生活实际联系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兴趣的承载媒介,包括“生活经验”“目标需求”等。
第二,多元性原则。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构建化学教学与生活“关系”时,仅仅达到“结合”而非“有机结合”,而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种物质的“俗称”,即“碱面”和“小苏打”,这可以看作是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却谈不上“有机”,如果教师进一步向学生解释“蒸馒头为什么要加入碱水?”让学生明白碳酸钠可以中和淀粉发酵是因为其产生的乳酸促进二氧化碳产生,使馒头更加松软好吃,那么这才称得上是“有机结合”。简单地说,高中化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意味着两个领域知识的衔接要更加紧密。由此,就不难理解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应遵循“多元化原则”的要求。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角度、不同种类的结合方式,拓宽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
第三,可行性原则。实事求是地说,当代高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是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越丰富、经济条件越优越,学生动手做的概率就越低,这容易导致很多化学名词与生活名词“对不上号”的现象。如前文中所提到“碳酸钠”和“碱面”是同一物质,很多学生直到接触这一知识后才了解。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所列举案例、所设计实验、所引用事件等,都要保障在化学专业领域“切实可行”。 三、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策略
鉴于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这一模式的限制,在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策略制定上,应强调对化学课堂有限空间、时间、资源、条件等适应性,教师可以筛选能够便捷带入课堂环境的生活资源,并充分利用“互联网+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保障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构建生活情境,导入化学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化学课堂上构建逼真的生活情境,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上,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激趣效果,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注入活力。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在“互联网+高中化学”的创新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微课视频等资源,以“课前小故事”的方式,建立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等与化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这一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制造神秘”,用一根香烟在讲台上“吞云吐雾”,学生对教师这一反常行为必然会感到疑惑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师身上。这时教师可以拿出激光教棒射向自己吐出的烟霧,学生自然就能够看到明显的光线路径。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创设情境,学生会在恍然大悟中产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展开气溶胶丁达尔现象的系统讲述,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化学传授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十分普遍,可大多处于隐性状态,很多高中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课中传授时可以对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的化学知识、现象、原理等进行发掘,并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与对应的知识点相结合。这样不仅极大地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例如在前文中所列举的“蒸馒头为什么要用碱水”案例,在 NaCO3 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的三种馒头,一种采用纯粹发酵粉、一种不经过发酵直接蒸、一种发酵后掺入碱水(NaCO3)蒸,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能否区分出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直接判断出三种馒头中哪一个含有纯碱成分,并进一步问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化学知识传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设计生活任务,丰富化学体验
结合《化学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这一要求,教师在课下通过设计生活化任务,既能够兼顾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又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化学体验。同时,设计生活任务为改革高中化学单一作业形式提供契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为解决现实问题所设计方案,比单纯做化学练习题更有效。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家庭、学校及周边企业展开水质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初步得出水质中污染物的类型,进一步取样带入实验室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一套降低水污染的方案,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拓展高中阶段化学这一学科边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断激发学生化学兴趣、增强科学探究意愿。在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变革,积极为课堂与生活之间搭建协同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兴德.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9(28)
[2]张世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19(08)
[3]牛梅花.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刍探[J].成才之路,2019(23)
[4]李艳微.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
[5]田 欢.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策略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24)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经验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153-02
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表示,化学教育应以发展学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来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根据以上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摒弃闭门造车的局限性,带领高中学生重新回归化学知识的现实领域,这是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面临的最大障碍。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教学视域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任务的不断多元,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是不合时宜的。根据陶行知先生所创设的“生活教育理论”,需要重新构建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构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利用生活元素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主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整体上构建一座“课堂情境”与“生活情景”贯通的桥梁。
一、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客观分析,化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微观构成及相互反应关系的学科,它具有自然科学的典型特征,对于学習者而言是充满神秘奥妙的。自人类开始系统地研究化学以来,在进行“未知探索”的历程中发生许多奇闻轶事,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激发兴趣的资源。在传统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的只是冰冷的公式、复杂的计算,很少能够从中体会到乐趣。将高中化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将化学课本上描述的现象、反应、产物等“抽象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具象实物”,使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二,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立足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这一范畴,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观察、探索基础上的,这不仅是一个化学家所具备的能力,而且是一个普通学习者所具有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中虽然包括“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模块,但化学教学的比例明显较小,无法满足学生实验、观察、探索的需要,通过与生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成本、简化实验流程、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摆脱“学院派化学”思想的束缚,真正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第三,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方式。正如《化学标准》中对化学价值的定义:“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理论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例如,互联网上有关“食物相克”的谣言,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化学知识去辟谣,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原则
从纯粹的知识经验角度出发,“化学”与“生活”都蕴含非常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必须有侧重、有目标地展开“结合”,切忌盲目、随机地“机械组合”。原则上,为保障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应以高中化学课程为基础,合理筛选生活化教育资源。
第一,兴趣性原则。现实中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在课堂模式下展开,与生活空间存在天然的隔阂地带,要满足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事先要保障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有效配合。其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对多”的教学关系下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谋求“教与学”关系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 兴趣,它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构建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关系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兴趣性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兴趣”是指“学生兴趣”。例如,相对于语言宣教形式的化学现象描述而言,学生更希望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学生兴趣的“平衡点”。此外,在化学课堂上建立生活实际联系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兴趣的承载媒介,包括“生活经验”“目标需求”等。
第二,多元性原则。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构建化学教学与生活“关系”时,仅仅达到“结合”而非“有机结合”,而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种物质的“俗称”,即“碱面”和“小苏打”,这可以看作是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却谈不上“有机”,如果教师进一步向学生解释“蒸馒头为什么要加入碱水?”让学生明白碳酸钠可以中和淀粉发酵是因为其产生的乳酸促进二氧化碳产生,使馒头更加松软好吃,那么这才称得上是“有机结合”。简单地说,高中化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意味着两个领域知识的衔接要更加紧密。由此,就不难理解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应遵循“多元化原则”的要求。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角度、不同种类的结合方式,拓宽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
第三,可行性原则。实事求是地说,当代高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是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越丰富、经济条件越优越,学生动手做的概率就越低,这容易导致很多化学名词与生活名词“对不上号”的现象。如前文中所提到“碳酸钠”和“碱面”是同一物质,很多学生直到接触这一知识后才了解。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所列举案例、所设计实验、所引用事件等,都要保障在化学专业领域“切实可行”。 三、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策略
鉴于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这一模式的限制,在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策略制定上,应强调对化学课堂有限空间、时间、资源、条件等适应性,教师可以筛选能够便捷带入课堂环境的生活资源,并充分利用“互联网+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保障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构建生活情境,导入化学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化学课堂上构建逼真的生活情境,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上,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激趣效果,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注入活力。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在“互联网+高中化学”的创新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微课视频等资源,以“课前小故事”的方式,建立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等与化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这一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制造神秘”,用一根香烟在讲台上“吞云吐雾”,学生对教师这一反常行为必然会感到疑惑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师身上。这时教师可以拿出激光教棒射向自己吐出的烟霧,学生自然就能够看到明显的光线路径。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创设情境,学生会在恍然大悟中产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展开气溶胶丁达尔现象的系统讲述,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化学传授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十分普遍,可大多处于隐性状态,很多高中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课中传授时可以对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的化学知识、现象、原理等进行发掘,并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与对应的知识点相结合。这样不仅极大地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例如在前文中所列举的“蒸馒头为什么要用碱水”案例,在 NaCO3 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的三种馒头,一种采用纯粹发酵粉、一种不经过发酵直接蒸、一种发酵后掺入碱水(NaCO3)蒸,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能否区分出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直接判断出三种馒头中哪一个含有纯碱成分,并进一步问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化学知识传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设计生活任务,丰富化学体验
结合《化学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这一要求,教师在课下通过设计生活化任务,既能够兼顾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又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化学体验。同时,设计生活任务为改革高中化学单一作业形式提供契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为解决现实问题所设计方案,比单纯做化学练习题更有效。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家庭、学校及周边企业展开水质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初步得出水质中污染物的类型,进一步取样带入实验室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一套降低水污染的方案,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拓展高中阶段化学这一学科边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断激发学生化学兴趣、增强科学探究意愿。在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变革,积极为课堂与生活之间搭建协同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兴德.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9(28)
[2]张世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19(08)
[3]牛梅花.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刍探[J].成才之路,2019(23)
[4]李艳微.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
[5]田 欢.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策略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24)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