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宋体字形成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其在中国政治、文化及文字发展的长河中如何逐步形成,阐述它在承传中国书法审美的基础上,积淀成宋体字特有的审美特质——它不但有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还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痕迹韵味,更重要的是承传拓展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外延。同时提出从民族责任感的高度来传承宋体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宋体字 审美特质
一、宋体字的形成
1、文字形成的背景
世界各类文字最初都是以象形来表意的。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大致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
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殷商时代刻写在动物骨片上的卜辞,字形的整体效果错落有致、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
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了“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到了汉代,政治的繁荣对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快速拟写公文,书写时笔画逐渐简化甚至相互连结,小篆逐渐演变成为隶书及草隶,史称“隶变”(如图1)。这种变化推动字体由繁向简、由图画性向抽象化转变,并初步构筑成汉字基本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至此汉字整齐方正、简约明朗的面貌已基本显现,并快速向楷书方向演变。
2、技术形成的背景
字体的演变,提供了宋体字形成的字形基础,真正促成宋体字的出现当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是将文字反过来阳刻或阴刻于特制的木版上,然后用墨、纸进行拓印,其历史可追溯于唐代或更早。早期雕版印刷的刻写字体,常在书法家书写楷书后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所刻字体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书法家的特点,因此所印之字有着浓厚的正楷书法味道。这是“宋体字”的前身。
雕版印刷术到了二宋时期,社会对书籍需求大大增长,雕版印刷的机构遍布城乡,刻工必须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总结出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写楷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点,对楷书进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刀功的条件下,刻写出楷书的待征,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宋体字。它历经唐、宋,直至明朝才日臻成熟其印刷字形。如下图所示:
从文字背景看,宋体字的形成与中国文字书写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这必然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从技术层面看,它巧妙、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发展。由此可说宋体字上承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下启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声,并把汉字的传播速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宋体字的审美特质
1、宋体字承传并拓展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外延
唐代的楷书是练习书法的基础,要求习字方正和程式化,正是这种方正规矩的要求,迎合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宋体字是依赖技术层面的切入,在唐楷走向顶峰以后完成的一次脱离书法主干的蜕变,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字应市场的需求,从中国书法艺术之中走出,并进入技术层面的雕版印刷;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来看,唐楷又是早期雕刻所用之字的模本,两者在传承上的这种交溶也正好应证了宋体字与中国书法的审美传承关系。宋体字在笔画上现在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唐楷笔画的外形特征(如图2)。这点更说明了宋体字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审美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对书法审美的外延拓展。
2.传统印刷与木版刀刻的痕迹韵味
宋体字显现的字形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唐楷的笔画进行归纳化处理,所形成的装饰化特征。刻刀挺刮有力留下的韵味,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质特点,却又比唐楷更加方正,这种刀刻的痕迹在传统印刷的过程中,因为印墨和中国纸张的柔性,再加上压力,使得最后印制的宋体字的棱角又稍稍呈现圆润浑厚,十分耐看,这无意之中,把楷书的书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印刷后宋体字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宋体字保持了中国书法审美的本质特征,并承传拓展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外延——这应是中国宋体字的审美特质的精髓所在。
三.宋体字审美内涵的启示
中国书法讲究笔划和空间的相互谦让及它们的黑白轻重和多与少的关系。宋体字方正平稳,对称均衡,起伏相让的字体结构不着痕迹地把楷书书法转变成了印刷宋体字的结果。二者都有端庄典雅、舒展大气、利用得当、追求精致的文化内涵。
宋体字的美学精神,无疑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中,并不断地注入时代审美理想和人文内涵。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吴佳笠.汉字字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喻军.宋体字的中国文化.装饰,2005年第10期.
关键词:宋体字 审美特质
一、宋体字的形成
1、文字形成的背景
世界各类文字最初都是以象形来表意的。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大致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
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殷商时代刻写在动物骨片上的卜辞,字形的整体效果错落有致、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
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了“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到了汉代,政治的繁荣对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快速拟写公文,书写时笔画逐渐简化甚至相互连结,小篆逐渐演变成为隶书及草隶,史称“隶变”(如图1)。这种变化推动字体由繁向简、由图画性向抽象化转变,并初步构筑成汉字基本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至此汉字整齐方正、简约明朗的面貌已基本显现,并快速向楷书方向演变。
2、技术形成的背景
字体的演变,提供了宋体字形成的字形基础,真正促成宋体字的出现当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是将文字反过来阳刻或阴刻于特制的木版上,然后用墨、纸进行拓印,其历史可追溯于唐代或更早。早期雕版印刷的刻写字体,常在书法家书写楷书后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所刻字体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书法家的特点,因此所印之字有着浓厚的正楷书法味道。这是“宋体字”的前身。
雕版印刷术到了二宋时期,社会对书籍需求大大增长,雕版印刷的机构遍布城乡,刻工必须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总结出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写楷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点,对楷书进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刀功的条件下,刻写出楷书的待征,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宋体字。它历经唐、宋,直至明朝才日臻成熟其印刷字形。如下图所示:
从文字背景看,宋体字的形成与中国文字书写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这必然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从技术层面看,它巧妙、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发展。由此可说宋体字上承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下启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声,并把汉字的传播速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宋体字的审美特质
1、宋体字承传并拓展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外延
唐代的楷书是练习书法的基础,要求习字方正和程式化,正是这种方正规矩的要求,迎合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宋体字是依赖技术层面的切入,在唐楷走向顶峰以后完成的一次脱离书法主干的蜕变,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字应市场的需求,从中国书法艺术之中走出,并进入技术层面的雕版印刷;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来看,唐楷又是早期雕刻所用之字的模本,两者在传承上的这种交溶也正好应证了宋体字与中国书法的审美传承关系。宋体字在笔画上现在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唐楷笔画的外形特征(如图2)。这点更说明了宋体字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审美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对书法审美的外延拓展。
2.传统印刷与木版刀刻的痕迹韵味
宋体字显现的字形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唐楷的笔画进行归纳化处理,所形成的装饰化特征。刻刀挺刮有力留下的韵味,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质特点,却又比唐楷更加方正,这种刀刻的痕迹在传统印刷的过程中,因为印墨和中国纸张的柔性,再加上压力,使得最后印制的宋体字的棱角又稍稍呈现圆润浑厚,十分耐看,这无意之中,把楷书的书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印刷后宋体字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宋体字保持了中国书法审美的本质特征,并承传拓展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外延——这应是中国宋体字的审美特质的精髓所在。
三.宋体字审美内涵的启示
中国书法讲究笔划和空间的相互谦让及它们的黑白轻重和多与少的关系。宋体字方正平稳,对称均衡,起伏相让的字体结构不着痕迹地把楷书书法转变成了印刷宋体字的结果。二者都有端庄典雅、舒展大气、利用得当、追求精致的文化内涵。
宋体字的美学精神,无疑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中,并不断地注入时代审美理想和人文内涵。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吴佳笠.汉字字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喻军.宋体字的中国文化.装饰,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