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创造性劳动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劳动形式,对学校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符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且是当前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和重要任务。我们只有紧扣生物学科特点,开展创造性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潜能,才能符合时代对生物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5-0159-02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创造性劳动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劳动形式。这就对当今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符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且是当前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和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抓住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有效的利用好生物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挖掘教材内容中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潜能,彰显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营造情境,合理设疑,唤起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在创新教育中主要的任务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营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多种形式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营造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探究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如在《生物环境的保护》的授课中我引用了一段“环境破坏与保护”的录像片段来设置情境,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垃圾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处理好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的问题;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开放式的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交流辩论。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颖独特的想法或见解,并给予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既促进了教学相长,又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2.通过设疑、质疑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问底,探索求知。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住重、难点,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置疑,并注重设疑时的启发性,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同时在设疑时更应该将课堂知识与实验现象及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反复思考、打破原有知识框架,这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植物的光和合作》一课,学生会形成“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能够使水光解”的观念,教师可这样问:“为什么池塘、湖泊中的水被光照射后没有被光解呢?”由此引发学生再思考,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水的分解必须通电,进而产生联想,在叶绿体中产生了电能能将水光解;而池塘、湖泊中的水没有电能产生因而不被光解。接着继续设疑“水被光解后,产生了电子和质子,电子和质子如何处理;ATP和NADPH如何形成;极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获得光能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既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机理的认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将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科学的应用到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优化了生物课堂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而且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教师可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的素材以媒体的形式展现。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一类知识的学习中,研究对象是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变化,细胞微小、变化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Flash动画设计及相关图片展示来说明这一点就可以直观化、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感知和探索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提高创新思维。
第二,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使学生大脑的视觉、听觉等中枢都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符合人类对知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加工、归纳,再探索。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科学的选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启迪学生认知、思维的工具,使其真正成为激活和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促进创新实践。
中学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究,并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自己宝贵的看法,特别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思考和质疑给于引导、肯定和鼓励。
第一,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中,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滴生理盐水;两种液体能不能交换滴加?”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
第二,增强生生合作,在动手与交流中创新。如:学生在制作“洋葱叶片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的实验过程中,遇到怎样盖玻璃片才避免产生气泡,气泡和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解决,教师评判。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
第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探索活动的门户和起点。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生物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并在观察时逐步提出设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例如:“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蚯蚓的成虫和幼虫的区别”等实验。总之,中学生物学科中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细心观察。
第四,利用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最后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设计制作生态缸”等。不仅拓宽、拓深了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尝试到了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
现阶段,随着教学体制上的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师生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说创新是教育教学的原动力。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其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针对性地培养,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5-0159-02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创造性劳动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劳动形式。这就对当今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符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且是当前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和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抓住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有效的利用好生物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挖掘教材内容中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潜能,彰显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营造情境,合理设疑,唤起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在创新教育中主要的任务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营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多种形式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营造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探究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如在《生物环境的保护》的授课中我引用了一段“环境破坏与保护”的录像片段来设置情境,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垃圾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处理好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的问题;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开放式的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交流辩论。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颖独特的想法或见解,并给予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既促进了教学相长,又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2.通过设疑、质疑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问底,探索求知。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住重、难点,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置疑,并注重设疑时的启发性,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同时在设疑时更应该将课堂知识与实验现象及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反复思考、打破原有知识框架,这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植物的光和合作》一课,学生会形成“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能够使水光解”的观念,教师可这样问:“为什么池塘、湖泊中的水被光照射后没有被光解呢?”由此引发学生再思考,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水的分解必须通电,进而产生联想,在叶绿体中产生了电能能将水光解;而池塘、湖泊中的水没有电能产生因而不被光解。接着继续设疑“水被光解后,产生了电子和质子,电子和质子如何处理;ATP和NADPH如何形成;极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获得光能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既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机理的认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将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科学的应用到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优化了生物课堂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而且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教师可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的素材以媒体的形式展现。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一类知识的学习中,研究对象是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变化,细胞微小、变化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Flash动画设计及相关图片展示来说明这一点就可以直观化、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感知和探索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提高创新思维。
第二,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使学生大脑的视觉、听觉等中枢都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符合人类对知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加工、归纳,再探索。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科学的选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启迪学生认知、思维的工具,使其真正成为激活和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促进创新实践。
中学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究,并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自己宝贵的看法,特别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思考和质疑给于引导、肯定和鼓励。
第一,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中,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滴生理盐水;两种液体能不能交换滴加?”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
第二,增强生生合作,在动手与交流中创新。如:学生在制作“洋葱叶片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的实验过程中,遇到怎样盖玻璃片才避免产生气泡,气泡和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解决,教师评判。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
第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探索活动的门户和起点。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生物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并在观察时逐步提出设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例如:“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蚯蚓的成虫和幼虫的区别”等实验。总之,中学生物学科中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细心观察。
第四,利用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最后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设计制作生态缸”等。不仅拓宽、拓深了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尝试到了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
现阶段,随着教学体制上的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师生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说创新是教育教学的原动力。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其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针对性地培养,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