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质疑。质疑是我们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学生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是被动学习的过程。“学贵有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去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可是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哪里提问题,怎样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一、问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呀”等问题。有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会很感兴趣,赶紧从课文中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这样课文的中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问词语
大部分学生一上来提问题都是关于词语意思方面的,这还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应从词语的用法意境方面锤炼。我们可以教学生提“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别的词语替换行不行?好不好?”等问题。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中的“踮起脚尖儿”是什么意思?(可用动作表达)小朋友们为什么会 “踮起脚尖儿”呢?再如在讲《雾凇》时,“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镀上”而不用“披上、挂上”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个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问内容
四年级的阅读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觉得从课文内容中提问,可以教学生抓住课文的某一句加上一个“为什么”。 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中可提出:小鹿没看到自己栽的玫瑰花,但为什么说没白栽呢?对课文内容质疑,就能引起学生的深思,发现问题,解开疑问,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以教学生问“为什么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为什么哥伦布又惊又喜?”等问题。学生每发现一个问号,这个问号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问题愈多,兴趣也就愈浓,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思维也会越活跃。学生若能做到持之以恒,其理解课文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问思想
教学中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可以教学生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为什么这样做,从而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如《泉城》《九寨沟》等写景的文章,可教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通过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展知识视野,有针对性的学习。再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收集有关晏子的小故事,并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当学生理解“南橘北枳”这个成语意思后,就可体会晏子的聪明才智了。晏子用橘树生长不同地方而结出不同的果实是因为水土不同为喻,借此指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成为强盗,
巧妙地讽刺了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这样,学生对晏子其人的个性品质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尾质疑,真正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 “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自然兴趣高,有问题必有争论。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相信学生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一、问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呀”等问题。有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会很感兴趣,赶紧从课文中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这样课文的中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问词语
大部分学生一上来提问题都是关于词语意思方面的,这还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应从词语的用法意境方面锤炼。我们可以教学生提“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别的词语替换行不行?好不好?”等问题。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中的“踮起脚尖儿”是什么意思?(可用动作表达)小朋友们为什么会 “踮起脚尖儿”呢?再如在讲《雾凇》时,“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镀上”而不用“披上、挂上”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个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问内容
四年级的阅读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觉得从课文内容中提问,可以教学生抓住课文的某一句加上一个“为什么”。 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中可提出:小鹿没看到自己栽的玫瑰花,但为什么说没白栽呢?对课文内容质疑,就能引起学生的深思,发现问题,解开疑问,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以教学生问“为什么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为什么哥伦布又惊又喜?”等问题。学生每发现一个问号,这个问号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问题愈多,兴趣也就愈浓,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思维也会越活跃。学生若能做到持之以恒,其理解课文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问思想
教学中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可以教学生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为什么这样做,从而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如《泉城》《九寨沟》等写景的文章,可教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通过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展知识视野,有针对性的学习。再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收集有关晏子的小故事,并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当学生理解“南橘北枳”这个成语意思后,就可体会晏子的聪明才智了。晏子用橘树生长不同地方而结出不同的果实是因为水土不同为喻,借此指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成为强盗,
巧妙地讽刺了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这样,学生对晏子其人的个性品质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尾质疑,真正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 “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自然兴趣高,有问题必有争论。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相信学生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