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在《百合花》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百合花》为例,对孙绍振先生倡导的课堂教学文本解读“三法”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师从文本细读入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本解读;《百合花》;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该从师生平等对话而开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共享经验和知识、沟通情感,获得学习体验。孙绍振针对语文教学提出多种文本解读法,围绕其倡导的“三法”对于文学作品展开分析,在导入、鉴赏、拓展等环节运用“三法”,能够为学生开辟文学鉴赏全新途径。
   一、用“三法”设问导入内容
   在《百合花》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运用比较法,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读过小说,那么对于小说这种文体有怎样的认识?”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笔者为学生总结小说概念,明确小说是将人物刻画作为中心,通过较为完整故事情节或者环境描写呈现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之后继续引导,“同学们对于小说体裁有哪些认识?”“你能掌握几种小说鉴赏的方法?”同时为学生提供思路,补充文体方面的知识。在鉴赏小说过程,需要明确小说属于虚构艺术形式之一。所以,在欣赏小说过程当中,就需要思考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情节。
   与此同时在小说教学阶段,需要让学生关注文中语言、逻辑和情感存在的错位、矛盾,才能感受作者写作过程独具匠心,在对比过程感受作品价值。在《百合花》教学当中,可以从小说“道具”、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和特点进行把握。在问题引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究小说的主旨,分析“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句话的内涵,品味小说的匠心和笔法,体会革命小说力量和感人之处。
   二、用“三法”研读鉴赏文本
   1.细节分析,感知整体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以后用一个词概括自身感受,有学生使用“感动”一词进行描述,有意外之感动,有震惊之感动,有难过之感动,有遗憾之感动。可见,学生内心深处产生的感动各不相同,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出乎意料。此时,笔者提问“为何短篇小说《百合花》有如此大的力量?哪处内容让你深受触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向其明确悲剧能够震撼人心。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本细节,比如“小通讯员奋不顾身扑向手榴弹,最终牺牲,这样的细节就是动人心弦的利器,能够见证一个英雄的诞生”。同时,还原小说的历史环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扑”这一动作进行分析,让其感受通讯员在做出牺牲选择时毫不犹豫,将人物勇敢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与他面对女性时,表现出的腼腆、手足无措和扭捏的形象,产生剧烈反差。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到小说打动人心之处。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文章塑造了多少个人物?”“每个人物身份怎样?”“塑造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小说以人物为核心描述了哪些事件?”在问题引导下,加上教师提示,让学生明确,在小说当中共描述了三个人物,即“我”、通讯员、新媳妇。通讯员是年轻的英雄战士,新媳妇是刚刚结婚三天的新妇,也是百合花被主人,而我作为故事讲述者,也是女干部,年龄略大于通讯员。小说当中刻画的人物都十分年轻,而且没有透露真实名字,总共围绕四个事情进行阐述:第一,通讯员和我一路同行,也是在护送我;第二,我和通讯员一起借被子;第三,通讯员牺牲;第四,新媳妇捐献百合花被。
   在小说当无论是“我”、新媳妇出场时间,还是产生了情感变化,都是以通讯员为核心展开的,讲到此处,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我”对于通讯员产生的情感变化和我对新媳妇产生的情感变化,并用一个具体词语描述出来。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能够明确“我”的情感变化,从生气到产生兴趣,从带着情绪到忍住笑,从爱上同乡到产生思念,最后强忍泪水。我对新媳妇的情感变化,从咬着嘴唇笑笑眯眯,从一瞟一瞪到气势汹汹,最后到眼中泛起晶莹的泪光。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将文章当中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还原,以情感变化的字句,感受人物身份特点。
   2.根据道具,分析人物
   文本细读环节,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重点分析小说当中出现的道具,通过道具出现次数和形式,能够表达人物怎样情感及性格特点。比如“树枝”、“野菊花”等道具出现在战斗前夕,由于生活环境艰苦,因此,能够表现战士临危不惧、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道具的出现是“我”在细致观察之后看见的,经过还原情景,还能够注意到战士枪筒上出现的菊花,也能表现女性性格方面的细腻,代表“我”对于战士的情愫。在授课阶段,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关心,为后续主旨探究环节做铺垫。“百合花新被”是新妇的嫁妆,而且是唯一的一件,文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借被,第二次是铺被,第三次是献被,能够将新妇情感变化体现出来。最初借被时是犹豫的,之后主动将新被放在屋檐下,最后用它装烈士遗体。文中“我”与通讯员共借了两次,她才同意将她的嫁妆借出,因为这是她爱情的象征,在出嫁以前亲手缝制,其中寄托了她的希望,可见珍贵性。然而,最终她却将这份珍贵赠予通讯员,其中蕴含了真挚的情感。除此之外,百合花也有“百年好合”这一象征意义,能够代表亲人之间的情感。通过新妇向通讯员献被,也可体现人民尊重和热爱革命烈士的情感,用象征纯洁情感的花被,盖在烈士的身上,也能体现革命烈士高尚的品德。通过道具出现次数和对应人物性格特点,能够感受人物之间情感的纯洁。
   3.寻找矛盾,分析情感
   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重点关注小说情感表达,可以从标题分析入手“百合花代表什么?有哪些象征意义?”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话语回答,课时学生给出答案“那枣红底色……纯洁与感情的花”。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句子逻辑特点,并且思考“那……被子”和“这……花”之前是怎样的关系?“这”“那”均属于代词,但是这句话当中却指代不明,因为二者没有逻辑连接。“纯洁”“感情”也不属于同种词性,因此不可以对举。
   此时教师提问“作者为何使用逻辑矛盾、语意不清晰的话语来作为小说结尾?其中‘感情’具体是指什么?是爱情吗?纯洁又指代什么?”要求学生合作分析小说细节,根据那些“心动信号”,将文章情感脉络整理出来。虽然小说当中情感复杂,但是却是真挚纯洁的,之所以使用“纯洁与感情”,是作者认为不但人与人的情感纯洁,而且人性也有纯洁特点。
   4.分析意圖,思考主旨
   有人认为《百合花》属于无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当中没有爱情固然得以看见,然而,“爱情牧歌”应该如何理解?通过探究主旨活动,让学生还原作者写作意图,明确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并不是世俗观念之下的爱情,但是两性间爱情纯洁,将情感萌发时的美好都体现在人物身上,这样的情感已经超出了狭义层面的爱情,而作者本意就是对于超越爱情这种情感的无私、美好与纯洁进行歌颂,展现出人性的纯真和作者对于理想的人际关系产生的向往之情。
   最后利用PPT展示“战争使人不能……生死与共。”小说的结尾是死亡,其中蕴含着浓烈的悲伤之情,也将生命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在生命面前,现实中的伦理法则和道德规律已无太多意义,但是,新妇行为的改变,从最初的扭捏到最后的虔诚,行为的变化不但能够表现出其对革命英雄产生的敬爱之情,也能凸显其对于生命的敬畏。
   《百合花》这部小说的鉴赏众说纷纭,运用孙绍振的文本解读“三法”能够以质疑导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展开文本的研读和鉴赏,从错位当中领悟文章情感,通过还原场景思考人物对话,用对比法完成拓展延伸,让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深入感知,能够领悟小说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力量。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
其他文献
为切实提高师生在命题方面的能力,笔者围绕汪曾祺的小说《茶干》进行命题,并要参加命题的师生给出参考答案和命题依据.经对本次命题进行梳理,发现大多命题仍局限于茶干制作的工序、语言修辞的赏析、人物形象的概括等方面,而关乎学生思维拓展与提升,宏观把握材料之间关联等方面的命题少之又少.基于此,笔者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茶干》一文命题应关注的几个点进行探讨,希望对有效命题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注重语文阅读情境的真实创设,第二强调阅读任务参与的驱动作用,第三突出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性评价.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专题教学为例可以发现,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的选用上关注文本特质,并以此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同时依据学生特点,开发协作式阅读思维任务群,此外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领学生运用自测量表促进阅读成效.
自从2015年语文高考全国卷采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以来,“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已成为全国卷的必考,而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以×××××为主题”的命题形式,而有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仍然按“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模式审题立意而忽略其“主题”对写作指向的限制,丢分严重.本文从高考“主题型”新材料作文题出发,试谈其审题难点与突破.
摘 要 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多元文本、多元视角的比较和参照,开展群文阅读,选好合适、优质的议题和文本是关键。在开展群文阅读时,为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议题要根据学情选择,设置目标要精准精当,选择文本要典范多元。在进行群文选择时,可以采用同题集群方式、同体集群方式、同作家集群方式等多种方式,实现群文阅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群文阅读;议题选择;组合方式  “群文阅读”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走向
摘 要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关于“整本书阅读”尤其是讨论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不难发现,研究者们的目光几乎都只集中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而至于“为什么要率先使用《红楼梦》来教”的话题则很少有人思考。笔者认为,在探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随着地理空间科学、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空间智能已成为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大数据的主要手段,并将在地球科学、空间认知、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等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理空间智能作为地理空间科学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交叉领域,其发展受到多学科的驱动,目前已在算力增强软硬件研制、系统开发、数据与模型共享、服务与应用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能,同时难
摘 要 高考小说阅读常出现“非常规型”简答题,这类题型突破小说阅读的传统知识范畴,吸纳小说新的理论知识,更能检测学生多维度、多层面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规避模式化的答题套路。要有效地解答这类题型,应从构建必备知识的关联图谱,注意辨析题目的思维指向和细化回答问题的层级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小说阅读;“非常规型”简答题;解题策略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所选用的文本大多是小说,试
摘 要 “师生写作共同体”概念源于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下水”有区别,“教师下水”是教师的单方面示范,而“师生写作共同体”是师生间建立的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同改的交流空间,体现师生间的平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写作共同体”的空间不断扩大,而“师生写作共同体”的建立,其意义就是让师生都感到写作是人生中十分幸福的事。   关键词 师生写作共同体;教师下水;实践与反思
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篇同样写赤壁的诗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有助于完整了解在这一时期苏轼的真实情感.借助山水摆脱痛苦的逼迫,用美好的理想之矛刺破痛苦现实之盾,黄州赤壁的水月之境成全了苏轼,但是水月毕竟只是一种外在寄托,苏轼需要用更高的视野和更阔的胸襟,用理性去说服自己、安慰自己、超脱自己.同时苏轼的人生注定要在悲喜不断的交错中度过,前途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通过暂时的寻求解脱,能让自己减轻痛苦,继续生存下去,这才是一个真实处境下的苏轼,也是我们联读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的语文课堂摆脱了“阅读本位”基本范式的弊端,旨在正视学生的言说欲望和言语生命欲求,引领学生走向诗意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性质,以生为本,将过去指向“生存”“应需”的实用目的转向张扬个性、发挥潜能、润泽人格的非实用目的.文章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为对象,选取王君、熊芳芳、肖培东三位老师的《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从教师的学科意识、学生意识、目标意识三个维度对名师课例进行比较分析,从实践上阐释潘新和先生的表现与存在语文本体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