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花世界”里修行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花卉栽培研究室副主任、科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编写广西地方标准10余项,以第1发明人申请国家专利3个。
  在花卉研究所里,除了青色的花苗,就是色彩缤纷的花朵了,有着高贵紫的万代兰、淡雅黄的文心兰、或雪白或淡粉的蝴蝶兰,还有复古红的观赏凤梨、白紫相间的石斛花……宋倩和她的同事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日复一日地做科研,栽培、浇水、灭菌、移植、换盆、修枝剪叶,每天耐心静气地呵护这些小生命,从嫩芽到花团锦簇,陪伴它们安静地成长,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无须多言,乐在其中。
  科研,也可以接地气
  早上,宋倩一般都会先去看花苗,分别检查室内室外的花苗是否有污染,如果有污染就移除出去,避免传染病毒给其他的花苗,再给其他的花苗浇水施肥,有生病的就给它治病,精心护理自己负责的花苗。宋倩要做完这些才开始做别的研究,如新品种的培育。这些新品种有的是从国外千里迢迢引进国内的,他们要先联系国外权威机构,找到需要的品种,经过重重入关检验后,才能得到这些珍贵的花苗,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栽培、扩繁。组培是扩繁常用的方式,即将植物的茎叶放到培养基里使之诱变成原始细胞,再让细胞长成花苗的茎叶,长根之后就可以移出来,慢慢将其栽培长大。从细胞到花苗,宋倩一路为这些脆弱的小生命保驾护航,直到繁花烂漫。
  除了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的组培,还要应不同季节做不同的工作。春天是扩繁的好季节,宋倩和她的同事会到种植基地种花苗,或者给植物换盆;夏秋病虫灾害多,所以主要进行防病治病工作;到了冬天,尤其是准备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销售工作了,比如给植物组盆,做各种造型。当然,这些辛辛苦苦栽培出来的花不仅仅是为了销售,销售只是它的一小部分用途,最主要的是用于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科普。这些工作对宋倩来说就像生活中的琐琐碎碎、一点一滴,只要不厌其烦地把它做好就行了。科研,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与艰难。
  讲解员,另一个身份
  宋倩同时也是花卉研究所的科普讲解员,一手科研,一手科普,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这个身份令她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每到周末或暑假,经常会有学校或其他活动中心组织学生来参观花卉研究所,宋倩会根据参观团体的不同来调整科普内容。小学阶段以体验活动为主,引导孩子亲手种植花卉等;对中学阶段的学生则以介绍丰富的花卉知识为主,尤其是高中生,会针对生物等有关专业做讲解;若是有大学生来,还得介绍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期间,宋倩还带我们参观了花卉种植园,她如数家珍一般给我们介绍了各种兰花,从它们的名称、习性到功用等,一一解释说明。总之,得有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宋倩本科学习的是传播学,硕士研究的是森林培育,可以说现在的工作刚好融合了两个专业的特点。在问及更享受研究员的身份还是讲解员的身份时,宋倩坦言没有更喜欢哪个,就是觉得自己擅长才去做,她已经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父母“做媒”,走上花卉研究
  像大多迷茫的高中生一样,宋倩在高中时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和目标,填报志愿时,她觉得与其盲选,不如听从父母的建议,毕竟父母更了解我们,更了解社会。所以,本科的时候,宋倩听从母亲的建议选报会计,因为母亲是做会计的,但最后被第二专业也就是传播学录取了。考研的时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跨专业选择了森林培育方向,因为父亲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后来,宋倩走上花卉研究这条路,并在此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现在的她,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她认为如果自己实在没有想法,那么听父母的建议来选择专业也未尝不可,能够利用家庭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找到未来的路也是条捷径。但是与其说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偶然的幸运,不如说是耐住性子苦心修炼的结果。当然,自己有兴趣有想法最好。她觉得兴趣还是首要的,就高中生而言,如果想选择她这条路,最好喜欢生物这门课,平时也能够喜欢动植物等,但并不是说兴趣完全决定你的专业和职业选择,除了喜欢,还要合适,比如有些人喜欢植物,但耐不住性子做研究,那也是不适合干这一行的。
  如何才能走进这“花花世界”
  从事花卉研究除了乐趣无穷,一般还可享受不错的待遇。“谈农色变”普遍存在于很多考生和家长身上,对农林类专业的偏见使得它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但其实这类冷专业因为竞争比较少,反而更好就业,且薪酬满意度高。如果你想走入这行,那么本科就可以选择园艺、林学、园林等农林类专业。在大学的选择上,宋倩则建议与其选综合性大学,不如选以农林类学科为特色的高校,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如果选择做科研,最好读研深造,研究生的就业面会更广。此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选择考编制,进入体制内工作,因为专业人数比较少,考编制竞争也不大,大部分人会进入科研机构,如农科院、林科院等从事技术研究。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最后到研究员,如果你足够努力和优秀,就可以凭借工作年限和業绩稳步提升,福利待遇也随之丰厚。少部分人会选择进入生物技术公司工作,前景也不错。总之,这个“花花世界”里还有更多精彩等着你来探寻。
其他文献
【名师简介】吴俊,江苏省江阴市一中物理老师,《求学》杂志特邀作者,《高考冲关2017年理综特刊》物理学科的特邀主编,《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雜志栏目主持,《光明日报》出版社编审、江苏新高考命题与研究中心专家及编审。参与命制数百份各地名校的联考试卷。  在新课标卷中,电学实验的命题一直以考纲中权定的五个实验为基础,创新变化,占分相对较高。从近四年考试中心的统计数据看,实验题难度呈现波动起伏态势,难易相间
期刊
有悖于心意的事,不值得一做;有悖于心意的人,不值得一交。  麦田稻鹰:  有一个朋友,我对她很好,可她经常不拿我当朋友看待,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可气的是我过生日的事她居然也忘记了,我又不好发脾气,只能憋在心里,这怨气越来越深。我该怎么办?  小鹿  小鹿:  其实,若是你的付出到最后能获得别人理性的回馈,那就是生命相遇所擦出的美丽火花。但是,倘若你真心付出了,最后遭遇的是對方的忘恩负义,其实,
期刊
在前行的路上,老师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为我们指明通往未来的路。有时候,我们会羡慕那些尖子生,羡慕他们能够享受被老师捧在手心里当宝的待遇,而自己则在心里嘀咕:老师真是偏心。  有没有某一刻,你觉得老师不喜欢你了?  @lulu:这次月考,我的语文考差了,我觉得语文老师看我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鄙夷。或许这是我的错觉,全班的语文平均分在年级垫底,可能老师的心情也不好。  @猴猴丢了沙师弟:没什么好说的,我
期刊
许多高校自身学科实力过硬,但是因为校名比较另类,困扰了不少考生,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吐槽”。河海大学就是其中一所因校名而“躺枪”的高校,曾被网友戏称为“民办211”。事实上,河海大学在水利行业中算是屈指一数的大腕高校,近期,它的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是双双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头 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原“211”  所属地区:南京  “双一流”建设学科: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
期刊
2014年夏天,一贯如咸鱼般生活的我考上了高中,这是我没想到过的。我原以为一张去远方打工的车票,就可以决定我这一生的模样。开学后,我被分在了普通班。许多前辈都说在普通班读书就相当于废了,我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不管在哪里,我的未来都是没有出路的。高一的时候,我考得最差的一次是地理考了27分,在和父亲通电话时,我哭得泣不成声,不知该何去何从。  人生的改变,就在不经意间  有一天,我在一本小说上认识了
期刊
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即我们常说的江浙沪地区,而经济意义上的长三角经济圈则超出了长三角的地域范围(本文将长三角经济圈简称为“长三角”)。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内的26个联系紧密的城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古代,这里是农业、手工业发达的江南水乡;在近代,这里是中外文化交融的商业都市群;在20世纪末,这里是中国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而现在,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中国
期刊
这个看起来枯燥又无趣的专业究竟学什么?  应用物理学,就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物理学类专业,也是一个物理和数学结合的交叉专业,主要学习物理的理论概念与各种数学知识,看起来十分枯燥无味,然而并非如此。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是各种定律的来源,而是在一些经典的例题中不断引申出各种有意义的问题给我们思考。记得力学老师曾问过我们:地球上的人集中在赤道上跑,会不会对地球的转动惯量有影响?这个问题不仅考察了我们
期刊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里。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中开始普及。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作为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名学子,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我深感骄傲,每一节专业课的学习,都让我深感信息技术的奇妙之处。  大学期间,我上的第一节专业课是C语言。由刚开始的陌生到现在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期刊
何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得到,你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但是你放弃了就不要抱怨,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世界真的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  道理谁都懂,但大多数人依然过不好這一生。要说将理论化为实践的,倒是有一位。他17岁时,家道中落,祖辈相继去世,家里连下葬的钱都拿不出来,于是借高利贷办完丧事……家里原先珍贵的字画、
期刊
9月是许多学生解开高考的紧箍咒,正式开始大学生活的月份,可是军训还没结束,全中国就迎来了一则重量级的大新闻。随着部委的一纸通知,“双一流”的坊间传言终于结了果落了地,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拍手称快,为自己的母校跻身“双一流”而叫好;有的人为自己的母校“不入流”而慷慨陈词,据理力争;更多的人则是在这份名单中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想,“双一流”于高中生而言不应该是一场辩论或演讲,如何在新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