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视野下的唐代宫廷乐舞——以莫高窟112窟经变乐舞为例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礼乐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对中华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誉.以莫高窟112窟经变乐舞壁画为线索,通过论述礼乐制度下的唐代宫廷乐舞,以乐观礼,透视唐代礼乐制度的完善与辉煌.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笔墨,追求写意,注重意境,常以“立象尽意”美学思想营造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有限与无限的时空意境.《影》利用独特的影像叙事表现手段,将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美学与现代电影蒙太奇表达有机结合,营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电影意象风格.
绘画的当代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绘画的“二维束缚”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空间主义艺术观念中提取经验,梳理绘画的内涵,从强调绘画的物理空间、绘画的行为性入手,探讨更加开放的创作思路,力求挣脱“二维束缚”,试图寻找当今绘画新的突破口.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称为“书圣”,而《十七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宋代黄伯思称其为“书中龙”,点画形态变化丰富,平淡自然有“中庸”之气,符合自古以来文人的审美.本文对《十七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点画形态、笔势衔接、章法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董庄绘画是鲁西茌平区董庄村“茌平董庄中堂画”(文中统一简称为“董画”)的俗称,19世纪中叶盛极一时,是鲁西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清末以董立元为代表的农民画家群体,他们从民间发掘题材,以民间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带动全村将中堂画绘制形成副业,并不断改进,最终形成目前样式.董庄绘画正是清末文人画向民间绘画转型过程中的标本和“活化石”.本文拟探讨“董画”原生样式,梳理出其艺术特点,在非遗保护视域下探讨其样式成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策略.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晚期发生在德国音乐和文学领域的一场艺术变革,其主要表现为“狂飙式”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具有明显的自我独立意识、自由的个人主观感知以及强烈的“反理性”情绪,处于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阶段.本文聚焦了被贴上“狂飙式”写作风格标签的两部典型作品:莫扎特《g小调第25号交响曲》与海顿《e小调第44号交响曲》,本文分析了这两部作品中“反理性”的狂飙元素及其时代背景,探究了“狂飙突进运动”在音乐史上的历史意义与重要作用.
“娄东”凭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古往今来,在娄东地域产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浩如烟海,宋文治则是20世纪中国艺术领域最杰出的美术家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文治作为娄东地域文化的重要资源与宝贵遗产的研究意义愈发凸显.基于有效保护的指导思想,从美术史学领域的研究拓展到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应是“宋文治”的发展方向,相信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基础考察,作为地域文化品牌的“宋文治”定能实现学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时代意义.
书法美学作为一门美学分支下的方向性美学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书法家与美学家的关注.李泽厚作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其对于书法艺术的探讨散见于其美学论著及文章中,在书法美学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故本文以李泽厚美学思想为基础,从他提出的“线的艺术”“有意味的形式”“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等三个方面对书法艺术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第十二届“荷花奖”古典舞群舞作品中呈现出的当代古典舞“传统”与“现代”的发展趋势.文章第一部分从“传统”角度论述了文化精神以及复古的创作手段;第二部分以“现代”视角讨论了现代人对历史的回望,以及通过现代手段去传达古典意蕴;第三部分提出何以“古典”论题,讨论当代古典舞的美学价值及审美风格.本文以舞蹈比赛中的古典舞现象为线索展开探讨.
土家族摆手舞以鼓为令,主要伴奏形式以锣鼓为主.近年来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行的主体建构,使其逐渐脱离了摆手舞伴奏的从属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表演且带有声部配合的器乐形式.本文以摆手锣鼓为研究对象,将其表演过程置于“舍巴日”仪式中进行描述,阐明摆手锣鼓的器乐形式正是由乐人主体性的建构所导致的,以及当下土家族音乐文化处于“国家在场”背景下,其文化身份在民间与官方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建构与认同.
长笛起源于欧洲,是一种纯西洋乐器,许多国内外优秀的作曲家都为长笛创作过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匈牙利田园幻想曲》就是这些作品当中流传度极高的一首长笛独奏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极为知名的长笛作品之一.本文通过三个部分让大家对多普勒以及这首作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第一部分介绍了作曲家与作品的背景;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内容,从技巧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出发,对整首乐曲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