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题的分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的作用是感染人,影响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活动感染人、影响人。这就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一个现象。从不同角度找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最恰当的方法,应用到教育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前不久,我就遇见一件类似的事:
  有一位小学教师请教一道数学题:“有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72,最大公约数为6,问这两个数(要求为两组答案)。”当时在场的有三个人,分别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方法,这三个人分别是数学老师、微机老师和推销员。
  微机老师的方法(树形法):
  分析: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均为分解因数教学范畴。我们就从因数方面考虑。做法如下:
  1)将最小公倍数分解因数。画成树形图(如下图):
  
  2)将最大公约数分解后,在图中表示出来。
  3)将剩余的因数任意组合成两个数。(1,2*2*3)(1*2*2,3),即(1,12)和(3,4)
  4)写出答案:(6,72)和(18,24)
  他还自称:“这种方法万无一失,不会有错。”数学老师可不同意,认为微机老师的解题方法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因为小学生不知道树形图,也不会用树形图。针对这个情况,他提出了自己认为既严密,又好学的方法。
  数学老师的方法(拐除法):
  分析:该题的关键在于打出这两个数分别除以最大公约数6的商,这两个商是互质数。既然是互质数,就应用互质数的解题方法(拐除法)来做:
  设这两个数为A,B。由题意可知:A/6,B/6为互质数。由互质数性质可得:(A/6)*(B/6)=72/6=12
  12的因数分别为(1,12)(2,6)(3,4)。2和6不是互质数。A/6,B/6只能为(1,12)和(3,4)。
  因此,A和B为6和72,18和24。
  数学老师说:“这种问题是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部分的课后题。这样的解题方法,既巩固了教学重点,又易于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时,推销员在一旁偷笑着,数学老师看见了。生气地说:“这不是最好的方法吗?你有好的方法,就快说;如果没有,就别偷笑!”
  推销员说:“我不知道多少理论,但是我知道;要想让人接受你的东西,你就要把它尽可能简化,让人们一见到它,就想用它,你才能推销成功。因此我的方法是……”
  推销员的方法(尝试法):
  
  分析:既然C是6的倍数,又不能大于72。那么,我们就让C从6开始,逐个加6。根据C,我们尝试着确定D。解题方法如下:
  当C=6时,D=72,可以满足题意。
  当C=12时,D=72,最大公约数是12。不是正确答案。
  当C=18时,D=24,可以满足题意。
  这样不就完了吗?
  数学老师和微机老师同时说:“不再看看其他答案吗;”推销员说:“已经够两组答案了,没有必要了吧!”两位老师默然无语……
  谁能说得清他们三位的方法的优劣呢?让实践来判断吧!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道路的好坏要由学生说了算。由此,我想到教育界的某些“精英”们,或许也应该让学生发发言,打打分吧。让我们寻找更多的方法,从中找出更好的方法进行教学吧。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院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与线上发行的兴起、观众观影习惯的转变都给影院经营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与挑战。
多媒体具有对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又有推理、演绎和交互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给学生创设良好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孩子拥有一支欢快的笔?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孜孜以求的。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写    写作的快乐源于对习作的兴趣。有经验的教师都深谙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首先要打消学生对习作的一个“怕”字。教师要想方设法打破习作的神秘感,倡导学生写真实的、自己想说的话,提倡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事,表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