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2008年4月,在小兴安岭南坡通河龙口林场,应用样线和样方调查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选择指数W_i和Vanderploeg&scavia选择指数E_i作为衡量指标,对各季节野猪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7年9-10月,在通河林场南部农田区,应用GPS技术和样方法,结合SPSS13.0统计分析,对野猪侵田规律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基于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技术和SPSS统计分析,获得主要结果如下: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在空间上存在季节性迁移现象:水平方位上,春夏季,野猪从林场南部往北部迁移,最远可至与通河林场接壤的乌拉浑林场,至秋季重新南移,并在通河林场南部觅食过冬直至来年春季;垂直方位上,春季,野猪喜欢在低海拔、下坡位活动,夏季往高处迁移,多选择中坡,秋季重新下移,回避高海拔,多在下坡位活动,冬季野猪则回避低海拔,随机选择坡位。食物因子是影响野猪栖息地选择最主要的因子,野猪对栖息地的选择随食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栖息地间分布不同而不同,体现在各季节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变换中。春季,地形因子是影响野猪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包括坡位、海拔、距水源距离和坡度,此外,也受隐蔽因子、植被因子和坡向因子的影响。野猪选择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回避针叶林、农田和草甸,受食物在地形中的分布影响,喜欢在低海拔、下坡草本和无脊椎动物丰富的溪谷、沟塘觅食,也选择有倒木的潮湿地带取食,不选择食物匮乏的阴坡;偏爱郁闭度高、乔灌木和距人为干扰适中的栖息地,而对隐蔽级的选择性不强。夏季,野猪选择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回避农田,不选择针叶林和草甸。受食物因子影响,野猪除了继续选择下坡的溪谷、沟塘觅食之外,喜欢海拔较高且地面浆果类食物可得性高的中坡;此外,选择乔木密度、灌木密度、郁闭度、隐蔽级和距人为干扰均适中的栖息地,对海拔、坡向、坡度和倒木因子随机选择。秋季,影响野猪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因子,此外干扰因子,地形因子和隐蔽因子也起到影响作用。受食物在植被和地形中的分布影响,野猪回避高海拔而选择下坡核桃和栎子丰富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及作物成熟的农田,回避针叶林和草甸;选择乔灌木适中和距水源近的栖息地,而对郁闭度、隐蔽级、坡向、坡度、距人为干扰距离和倒木因子的选择性不强。冬季,地形因子是影响野猪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包括坡度、坡位和距水源距离,此外,食物丰富度因子、干扰因子、隐蔽因子、坡向因子和和植被因子也同时起到起到影响作用。野猪选择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回避农田、针叶林和草甸,由于地面食物缺乏且在地形上分布的随机性,野猪趋于漫山分布;并多选择雪浅的栖息地,因为这些地方往往草本较密,也便于野猪掘食地下块根和块茎,食物丰度较高;此外选择乔木密度高,灌木密度适中的栖息地,回避海拔低,距水源远、距人为干扰近和无倒木的栖息地;对郁闭度、坡向、坡位和坡度无选择性。理论上,在同一天内,同种动物造成的两个受害点距离越远,那么它们由同一次侵田造成的概率就越小,据此,基于578个受害点,建立概率分布函数,确定理论上划分野猪独立侵田事件的距离(X_v)为110m。野猪侵田首先与其季节性迁移有关,秋季,野猪从北往南并从上坡位向下坡位迁移,因此对林场南部农田造成威胁;此外,野猪侵田事件多发生在与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接壤的农田,并与野外栖息地中食物丰度有关,今秋林中坚果类丰收,地面可获得性高,因此野猪对农田造成的损失相对往年较少,但侵田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并多发生在距水源近(250.09±16.977m)、距卧迹近(1188.58±44.828m)、距林缘近(32.77±1.411m)、距人为干扰远(1635.43±50.935m)的农田,且多发生在玉米地(80.78%)。单次侵田事件作物损失密度与作物种类有关,玉米损失密度最大(36.78±1.202%),大豆次之(14.18±2.306%),水稻最小(3.68±1.556%)。单次侵田事件的作物受害面积明显地受到作物种类、距水源距离和距卧迹距离的影响。玉米的受害面积最大(99.49±6.924m~2),水稻次之(77.90±41.159m~2),大豆最小(44.95±5.679m~2);单次侵田事件的受害面积随距水源距离(<100m,100-200m,>200m)的增加而减少,分别为115.97±11.130m~2、73.09±7.266m~2和31.57±2.008m~2;也随距卧迹距离(<1000m,1000-2000m,>2000m)的增加而减少,分别为108.17±10.204m~2,80.73±7.724m~2和66.16±18.763m~2。在农田的分析水平上,以调查期内各农田野猪侵田事件的平均发生频率为因变量Y,4个环境因子(各农田侵田事件距卧迹、距水源和距人为干扰的平均距离及作物类型)为自变量X,进行多元回归,建立野猪侵田事件发生频率的预测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