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不滑坡,是摆在我们每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困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数学教研组提出了“生命化课堂”这一口号,积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案导学模式
二、优化课堂环节:有效课堂模式
三、提高课堂效率:单元主题教学
第一阶段:学案导学式教学
学案导学式教学的步骤: 教师设计导学学案---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学案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1)》时我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断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看几方面?哪几方面?下面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2.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的《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时,我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预习,我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60°角)。并附加三个问题:(1)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2)请你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3)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
3.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创设情景法。在预习《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我创设了以下情景:工厂里的张师傅想在一块三角形铁皮上截一个面积最大的圆,你能帮他完成这个任务吗?(2)编制错例法。在学生预习新课时,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编制错例,某同学在解答某问题时,是这样进行解答的……他的解答正确吗?有什么错误?怎么才能避免这种错误?
4. 预习问题的设计以及预习练习的配置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减小问题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阶段:优化课堂环节:有效课堂模式
我们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预习。以作业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由以下几个:一是认真阅读课本,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之后进行知识梳理,明确知识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明确自己学会了哪些,困惑或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哪个,即预习后的反思。上课的第一个环节,解决个体在预习中遇到的个性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通过小组或跨小组的交流,学生能在自主状态下解决好其独立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个环节是典型问题展示。这个环节须明确:(一)数学展示课展示什么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将是重点展示的。(二)怎么展示。1. 讲解;2. 不同方法的反馈;3. 点评。可以点评同学的讲解,点评的内容: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的错误、辅助线的添加及规律、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一题多解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等。这期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1. 追问。教师应现场编制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再思考,进行更深入的理解。2. 点评。由老师精辟的点评,让学生们把知识变为技能。3. 拓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将问题联系起来,让其形成网络。4. 提升。规律 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总结规律。5. 评价。展示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对其表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第三个环节是总结提高。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对知识的把握定位会深入全面,这也是学习中的再一次反思。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检测。我们提倡尽量每节课都有当堂检测,可设置A、B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体现层次性,这样对学生学习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第三个阶段:提高课堂效率:单元主题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日趋规范,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能依靠延长时间提高质量,我们提出了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实验,并在暑假中进行了有效备课的培训,经过深入研究讨论,继承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融入单元主题教学理论,实施新一轮的课堂改革实验。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与小组息息相关,关于小组,明确几点:
一、小组的确立
将班内学生按4人一组划分。分组原则是:互补原则、平衡原则、组内交流合作、组间竞争监督原则。
二、座次的排列
各组将学生分为1、2、3、4号,1号为组长。在排座次时,一般是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小组中的四个人座次分别为前后一强一弱、左右一强一弱,这样便于组内开展互助学习。小组间的座次在排列时可以将四个组长排成前后左右相邻,这样也能使组间展开竞争。
三、评价机制
1. 教师的评价
(一)建立学生日常评价体系
教师利用“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过程评价手册”,根据学生表现,完成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分别记分。
(二)评价项目与方法
1. 项目1
(1)评价内容:学习兴趣、态度。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纪律,课堂参与情况、主动向教师、同学寻求学习帮助情况、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评价。
2. 项目2
(1)评价内容:方法、习惯。
(2)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方法的运用、实验操作情况、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做笔记的情况、听课的情况,参与小组学习的情况等进行评价。
3. 项目3
(1)评价内容:创新、实践能力。
(2)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 项目4
(1)评价内容:知识与能力。
(2)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检测”和“单元过关测试”的评价来完成。
“以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点燃生命”, 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课堂教学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积累,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
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案导学模式
二、优化课堂环节:有效课堂模式
三、提高课堂效率:单元主题教学
第一阶段:学案导学式教学
学案导学式教学的步骤: 教师设计导学学案---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学案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1)》时我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断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看几方面?哪几方面?下面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2.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的《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时,我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预习,我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60°角)。并附加三个问题:(1)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2)请你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3)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
3. 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创设情景法。在预习《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我创设了以下情景:工厂里的张师傅想在一块三角形铁皮上截一个面积最大的圆,你能帮他完成这个任务吗?(2)编制错例法。在学生预习新课时,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编制错例,某同学在解答某问题时,是这样进行解答的……他的解答正确吗?有什么错误?怎么才能避免这种错误?
4. 预习问题的设计以及预习练习的配置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减小问题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阶段:优化课堂环节:有效课堂模式
我们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预习。以作业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由以下几个:一是认真阅读课本,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之后进行知识梳理,明确知识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明确自己学会了哪些,困惑或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哪个,即预习后的反思。上课的第一个环节,解决个体在预习中遇到的个性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通过小组或跨小组的交流,学生能在自主状态下解决好其独立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个环节是典型问题展示。这个环节须明确:(一)数学展示课展示什么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将是重点展示的。(二)怎么展示。1. 讲解;2. 不同方法的反馈;3. 点评。可以点评同学的讲解,点评的内容: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的错误、辅助线的添加及规律、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一题多解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等。这期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1. 追问。教师应现场编制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再思考,进行更深入的理解。2. 点评。由老师精辟的点评,让学生们把知识变为技能。3. 拓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将问题联系起来,让其形成网络。4. 提升。规律 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总结规律。5. 评价。展示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对其表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第三个环节是总结提高。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对知识的把握定位会深入全面,这也是学习中的再一次反思。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检测。我们提倡尽量每节课都有当堂检测,可设置A、B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体现层次性,这样对学生学习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第三个阶段:提高课堂效率:单元主题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日趋规范,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能依靠延长时间提高质量,我们提出了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实验,并在暑假中进行了有效备课的培训,经过深入研究讨论,继承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融入单元主题教学理论,实施新一轮的课堂改革实验。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与小组息息相关,关于小组,明确几点:
一、小组的确立
将班内学生按4人一组划分。分组原则是:互补原则、平衡原则、组内交流合作、组间竞争监督原则。
二、座次的排列
各组将学生分为1、2、3、4号,1号为组长。在排座次时,一般是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小组中的四个人座次分别为前后一强一弱、左右一强一弱,这样便于组内开展互助学习。小组间的座次在排列时可以将四个组长排成前后左右相邻,这样也能使组间展开竞争。
三、评价机制
1. 教师的评价
(一)建立学生日常评价体系
教师利用“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过程评价手册”,根据学生表现,完成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分别记分。
(二)评价项目与方法
1. 项目1
(1)评价内容:学习兴趣、态度。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纪律,课堂参与情况、主动向教师、同学寻求学习帮助情况、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评价。
2. 项目2
(1)评价内容:方法、习惯。
(2)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方法的运用、实验操作情况、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做笔记的情况、听课的情况,参与小组学习的情况等进行评价。
3. 项目3
(1)评价内容:创新、实践能力。
(2)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 项目4
(1)评价内容:知识与能力。
(2)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检测”和“单元过关测试”的评价来完成。
“以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点燃生命”, 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课堂教学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积累,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