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有些课堂上的课中操简单重复。比如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做的“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点点头,我就跟你点点头;请你跟我弯弯腰,我就跟你弯弯腰……”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会有些新鲜感,可是时间一长,就会渐渐提不起兴致,课中操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而流于形式了。那么,什么样的课中操才能有效发挥它应有的调控作用?教者又该何时组织学生做课中操才比较适宜呢?
一、动起来,在律动中沉入情境
课例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音乐响起,年近半百的女教师自然地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手臂,尽情地诵读儿歌: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
没有口令,没有邀请。孩子们陆续地站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舞动手臂诵读起来,一遍、一遍又一遍。美妙的儿歌,舒缓的音乐,还有眼前这一群尽情尽兴投入诵读的孩子们。此情此景,仿佛我也被感染了,我也想站起来跟他们一起唱,一起诵,一起律动起来。
这是不久前我在南通参加“名师之路”活动时听到的一节以月亮为主题的童诗、童谣诵读课中的一个场景。此时,我在一边回忆,一边敲打文字的时候,那旋律还会在我的心中悠悠响起,我的肢体还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彼时的感动犹在。课堂上,那场景,不光是我,还有孩子们,一定也会深深地铭记于脑海中。
我感叹于老师高超的引导艺术,她将儿歌跟音乐和舞蹈巧妙地融于一体,才创造了那样一个和谐、幸福的教育之境。我想这也是“课中操”的魅力!
二、动起来,在表演中体悟语言
课例二:《月亮和云彩》
“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这句话中,词语“果然”的理解有点难度。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这句话。
师:小朋友们看到的结果跟谁说的一样呢?
生:李小文
师:男生读李小文的话,女生读“果然”后面的句子。
男生:跑得快的不是云彩,是月亮。
女生: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师: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月亮和云彩。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表演?
(生一个个伸长了手臂,喊“我,我”。)
师:老师想请表现最棒,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哦!
(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充满期待地看着我。)
师:(挑一个表现最棒的小孩做月亮,再选四个小孩做云彩)其他的小朋友配音,朗读这句话吧!
生读: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台上的“一朵朵云彩”就开始跑过去,月亮站在原地不动。有的小孩速度有点慢。)
师:哈哈,一朵朵云彩慢慢跑过去,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
生:应该是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
师:那就再来一次吧!
(生表演“很快”跑过去。换一组学生再来。演的演,读的读。跑的孩子跑得欢,读得更欢了。)
师:李小文说,跑得快的不是月亮,而是云彩。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果然——
生: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演一演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月亮和云彩”的关系,他们知道了跑得快的不是月亮而是云彩。孩子们看到的情景跟李小文说的一样,因此句子表达的时候用上了“果然”。在语言情境中,孩子们也自然而然懂得了“果然”的含义。
三、动起来,在情境中积累词语
课例三:《落叶》(执教:窦桂梅)
师:现在我们就体验体验,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好喜欢你们这群可爱的小动物。注意了,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爬来……一个也没爬?
(生爬。)
师:有的动作真美哪,那么爬呀爬呀,可以在过道,放松。
师:有的游来
(生游。)
师:小燕子飞下来了。
(生飞。)
师:蚂蚁坐上去,坐在叶子上。
(生坐。)
师:刚才我们是慢动作,现在快,游、飞、坐、爬、游、飞、坐、躲……
(生按老师的口令做着不同的动作。)
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去抓你……哈哈,听好了,藏
(生纷纷往桌子底下藏。)
师:快出来吧,最后一个动作:躲。
师:我可明白了,你们这些小动物可太了不起了,刚才你们做的躲和藏的动作是一样的,看来躲和藏有时放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意思。现在我把藏换个动作,躲开。
(生躲开。)
师:还想演吗?这样我们挑几个扮演小动物,你可要用心体会,你就是它。
师:爬,游,飞,躲,躲开的躲,躲藏的躲。
(生表演。)
师:开心吗?快乐吗?幸福吗?就带着这些感受送到句子里边,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能做到吗?把你的感受用声音传送出来。开始——
在这个案例中,窦老师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地做小动物的动作,“爬、游、飞、坐、躲”,孩子们在类似于游戏的活动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虽然这样的课中操没有伴随有节奏的口令或是儿歌,但是孩子们的确“动”起来了,而且这“动”并没有隔离文本,而是跟文本内容紧密相连。孩子们不仅是在用动作积累语言,更是在让自己的创造力尽情放飞,用动作去体会、积累语言。对于好动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在快乐中吮吸知识的琼浆。此时的课堂不再成为限制的代名词,而是快乐的诞生地。
四、动起来,在体验中感悟道理
课例四:《青蛙看海》
师:小松鼠带着小青蛙跳了一个台阶又跳了一个台阶,一级一级地向上跳。(板书:一级一级跳)让我们快去追赶小松鼠吧。起立!
(生起立。一级两级跳跳跳。三级四级跳跳跳。五级六级跳跳跳。……坚持跳,一步一步往上跳……不怕困难往上跳。)
师:哎哟,累死我了,小青蛙们有什么感觉。
生:很费力气。
生:很辛苦。
师:小青蛙遇到哪些困难呀?
生:很累,休息也不行。
生:要坚持不懈。
生:小青蛙特别累。小青蛙要登上很高的山顶还会遇到很多困难。
师:困难这么大呀,那我们回去吧。
生:不行。
生:他的愿望是看大海。不能放弃。
生:要实现愿望,一定要坚持。
师:它一定要不怕困难,还要坚持不懈。
(板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青蛙看海》一文中的青蛙为了追寻梦想,在小松鼠的鼓励和带领之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一级一级地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美丽的大海。教学这个故事,要求引导孩子体会“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梦想”。案例中,上课老师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课文情境,带领小朋友跟着小青蛙一起跳石阶,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在老师带领着“小青蛙”们一起攀登山峰的过程中,教师用富有节奏的儿歌带着孩子们跳起来,孩子们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奋力不停地向上跳,此时,孩子们个个都气喘吁吁的。通过体验,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的道理。我很佩服这位教师的教学智慧,这样的课中操,不仅仅让孩子们“动起来”了,而且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孩子们能“沉入”文本的深处,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低年级课堂中,只有巧妙运用“课中操”,让它服务于教学内容,使“动起来”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张蓉,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
一、动起来,在律动中沉入情境
课例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音乐响起,年近半百的女教师自然地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手臂,尽情地诵读儿歌: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
没有口令,没有邀请。孩子们陆续地站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舞动手臂诵读起来,一遍、一遍又一遍。美妙的儿歌,舒缓的音乐,还有眼前这一群尽情尽兴投入诵读的孩子们。此情此景,仿佛我也被感染了,我也想站起来跟他们一起唱,一起诵,一起律动起来。
这是不久前我在南通参加“名师之路”活动时听到的一节以月亮为主题的童诗、童谣诵读课中的一个场景。此时,我在一边回忆,一边敲打文字的时候,那旋律还会在我的心中悠悠响起,我的肢体还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彼时的感动犹在。课堂上,那场景,不光是我,还有孩子们,一定也会深深地铭记于脑海中。
我感叹于老师高超的引导艺术,她将儿歌跟音乐和舞蹈巧妙地融于一体,才创造了那样一个和谐、幸福的教育之境。我想这也是“课中操”的魅力!
二、动起来,在表演中体悟语言
课例二:《月亮和云彩》
“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这句话中,词语“果然”的理解有点难度。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这句话。
师:小朋友们看到的结果跟谁说的一样呢?
生:李小文
师:男生读李小文的话,女生读“果然”后面的句子。
男生:跑得快的不是云彩,是月亮。
女生: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师: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月亮和云彩。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表演?
(生一个个伸长了手臂,喊“我,我”。)
师:老师想请表现最棒,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哦!
(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充满期待地看着我。)
师:(挑一个表现最棒的小孩做月亮,再选四个小孩做云彩)其他的小朋友配音,朗读这句话吧!
生读: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台上的“一朵朵云彩”就开始跑过去,月亮站在原地不动。有的小孩速度有点慢。)
师:哈哈,一朵朵云彩慢慢跑过去,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
生:应该是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
师:那就再来一次吧!
(生表演“很快”跑过去。换一组学生再来。演的演,读的读。跑的孩子跑得欢,读得更欢了。)
师:李小文说,跑得快的不是月亮,而是云彩。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果然——
生: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演一演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月亮和云彩”的关系,他们知道了跑得快的不是月亮而是云彩。孩子们看到的情景跟李小文说的一样,因此句子表达的时候用上了“果然”。在语言情境中,孩子们也自然而然懂得了“果然”的含义。
三、动起来,在情境中积累词语
课例三:《落叶》(执教:窦桂梅)
师:现在我们就体验体验,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好喜欢你们这群可爱的小动物。注意了,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爬来……一个也没爬?
(生爬。)
师:有的动作真美哪,那么爬呀爬呀,可以在过道,放松。
师:有的游来
(生游。)
师:小燕子飞下来了。
(生飞。)
师:蚂蚁坐上去,坐在叶子上。
(生坐。)
师:刚才我们是慢动作,现在快,游、飞、坐、爬、游、飞、坐、躲……
(生按老师的口令做着不同的动作。)
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去抓你……哈哈,听好了,藏
(生纷纷往桌子底下藏。)
师:快出来吧,最后一个动作:躲。
师:我可明白了,你们这些小动物可太了不起了,刚才你们做的躲和藏的动作是一样的,看来躲和藏有时放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意思。现在我把藏换个动作,躲开。
(生躲开。)
师:还想演吗?这样我们挑几个扮演小动物,你可要用心体会,你就是它。
师:爬,游,飞,躲,躲开的躲,躲藏的躲。
(生表演。)
师:开心吗?快乐吗?幸福吗?就带着这些感受送到句子里边,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能做到吗?把你的感受用声音传送出来。开始——
在这个案例中,窦老师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地做小动物的动作,“爬、游、飞、坐、躲”,孩子们在类似于游戏的活动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虽然这样的课中操没有伴随有节奏的口令或是儿歌,但是孩子们的确“动”起来了,而且这“动”并没有隔离文本,而是跟文本内容紧密相连。孩子们不仅是在用动作积累语言,更是在让自己的创造力尽情放飞,用动作去体会、积累语言。对于好动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在快乐中吮吸知识的琼浆。此时的课堂不再成为限制的代名词,而是快乐的诞生地。
四、动起来,在体验中感悟道理
课例四:《青蛙看海》
师:小松鼠带着小青蛙跳了一个台阶又跳了一个台阶,一级一级地向上跳。(板书:一级一级跳)让我们快去追赶小松鼠吧。起立!
(生起立。一级两级跳跳跳。三级四级跳跳跳。五级六级跳跳跳。……坚持跳,一步一步往上跳……不怕困难往上跳。)
师:哎哟,累死我了,小青蛙们有什么感觉。
生:很费力气。
生:很辛苦。
师:小青蛙遇到哪些困难呀?
生:很累,休息也不行。
生:要坚持不懈。
生:小青蛙特别累。小青蛙要登上很高的山顶还会遇到很多困难。
师:困难这么大呀,那我们回去吧。
生:不行。
生:他的愿望是看大海。不能放弃。
生:要实现愿望,一定要坚持。
师:它一定要不怕困难,还要坚持不懈。
(板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青蛙看海》一文中的青蛙为了追寻梦想,在小松鼠的鼓励和带领之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一级一级地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美丽的大海。教学这个故事,要求引导孩子体会“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梦想”。案例中,上课老师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课文情境,带领小朋友跟着小青蛙一起跳石阶,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在老师带领着“小青蛙”们一起攀登山峰的过程中,教师用富有节奏的儿歌带着孩子们跳起来,孩子们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奋力不停地向上跳,此时,孩子们个个都气喘吁吁的。通过体验,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的道理。我很佩服这位教师的教学智慧,这样的课中操,不仅仅让孩子们“动起来”了,而且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孩子们能“沉入”文本的深处,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低年级课堂中,只有巧妙运用“课中操”,让它服务于教学内容,使“动起来”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张蓉,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