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关闭缺失第一恒磨牙间隙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mi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方法直立阻生磨牙后前移关闭缺失第一恒磨牙间隙的疗效。方法:样本共计32例,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口内辅弓法直立阻生磨牙,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下颌第一磨牙间隙。治疗前后检查第二恒磨牙和第三恒磨牙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统计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32例阻生齿均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关闭。X线片检查示:牙根平行良好,阻生齿周围骨质再生良好,牙槽嵴形态正常,牙周膜清晰。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出现少量附着丧失量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可通过正畸治疗移动第二磨牙且直立前倾阻生第三磨牙前移代替原第一、二磨牙,疗效较好,可见少量附着丧失,建议治疗前评估患者附着龈水平和牙周状况,降低治疗风险。
  [关键词]正畸;附着丧失;阻生齿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6-0049-03
  Research on clinical effects of uprighting impacted molars and closing the
  missing molar space
  ZHANG Yong-mei1,LEI Fei-fei1,CHEN Liang2,Atikan·Murozi2,Abudoureyimu·Mijiti2,
  ZHENG Cang-shang1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000,Guangdong,China;2.Kumu Dyer Vazha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Kashi 844000, Xinjia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monstrate the orthodontic effects of uprighting the impacted molars and closing the space of missing first molars. Methods 32 cases were selected with missing mandibular first molar and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The impacted molars were uprighted by auxiliary light wire and coiling spring.Straight wire appliance was used to close the space of missing first molar.Attachment loss(AL)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Results All cases were uprighted with space closed.Attachment loss was foun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was practical and reliable for correcting impacted mandibular molars.Attachment loss was detected in some patients.Evaluation of condition of attachment gingival and oral hygiene before treatment is suggested.
  Key words:orthodontic;attachment loss;impacted molar
  阻生齿以下颌第三恒磨牙发生率最高。下颌第三恒磨牙多见形态变异,异位萌出,与对颌牙无咬合接触,不完全萌出又易导致龋病,所以对于非正位萌出的下颌第三恒磨牙,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拔除。对于第一恒磨牙缺失的患者,若能通过正畸治疗直立阻生磨牙且前移关闭缺牙间隙,对牙周、牙列及咀嚼效率的恢复将有很大影响。但该类患者多为成人,骨质改建不甚活跃,磨牙长距离移动进入缺牙区疗效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取成人磨牙缺失病例21例,通过观察磨牙间隙关闭情况及牙周改建状况,为磨牙缺失病例提供设计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患者21例,年龄16~38岁,平均23岁,共计缺失第一磨牙32颗。纳入标准: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需要正畸关闭缺牙间隙或拔除磨牙矫治;同侧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至水平阻生;知情正畸治疗的风险,并同意接受并配合相关口腔卫生检查。排除牙周病,全身系统疾病者及近、远期药物服用者。
  1.2 矫治方法
  1.2.1 口内辅弓法后推下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三磨牙粘颊面管,用0.018"钢丝弯辅弓,近中达下尖牙,远中长出下颌第三磨牙颊面管约1mm,辅弓结扎在口内下尖牙至第二磨牙的颊侧,并用钛镍推簧推第三磨牙后移(如图1)。
  1.2.2 第三磨牙的直立:重粘下颌第三磨牙颊面管。此时,该颊面管的方向应沿第三磨牙颊面的近远中方向并与下唇弓成30°角。用竖直簧直立下第三磨牙。竖直簧的螺旋应与第三磨牙颊面管近中缘紧贴并固定竖直簧,使第三磨牙在直立过程中不前移,竖直簧不移位(如图2)。   1.3 研究方法
  1.3.1 牙周准备:患者在正畸治疗前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口腔卫生宣教。粘结矫治器后常规进行口腔卫生指导,每月复诊时再次强化口腔卫生指导。
  1.3.2 测量方法:粘结矫治器之前检查下颌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治疗结束时再次检查下颌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所有测量均由笔者完成。
  1.3.3 附着丧失:牙周探针若无法探到釉牙骨质界,则无附着丧失(记录为0mm);若探及釉牙骨质界,则用袋深减去釉牙骨质界到龈缘的距离;釉牙骨质界暴露者,记录袋底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探诊第二恒磨牙和第三恒磨牙各个牙面,记录附着丧失毫米数最多者。第三恒磨牙治疗前全部记录为0mm。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32例阻生齿均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关闭。X线片示:牙根平行良好,阻生齿周围骨质再生良好,牙槽嵴形态正常,牙周膜清晰。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出现少量附着丧失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第一恒磨牙是口腔中最为稳固的牙齿,承受了全口牙列中最大的咀嚼力。研究显示,青年人第一恒磨牙缺失后咀嚼效率明显下降,约为正常对侧牙的50%~57%[1]。缺失后下颌第二恒磨牙近、远中牙槽嵴顶和根尖处应力较缺失前增加,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导致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倾斜,并进一步产生牙体、牙周甚至整个牙牙合系统的损伤。所以,恢复缺失第一恒磨牙的形态和功能是口腔治疗重点。义齿修复可恢复形态,但咀嚼效能低,寿命有限。在临床上,仅一颗磨牙缺失而不伴随着错牙合畸形或是第三恒磨牙阻生的病例极少。下颌磨牙阻生发生率高,尤其是第三恒磨牙。第三恒磨牙的阻生与人类颌骨退化有关,萌出障碍成为智齿被拔除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不少患者同时伴有下颌其它磨牙的严重龋坏或牙列严重拥挤需要减数若干牙齿进行正畸治疗。在此情况下,保存健康的第三恒磨牙并使其直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证实,利用该方法直立阻生磨牙,并将其移动进入缺失牙间隙是可行的。
  关于磨牙前移代替缺牙间隙,也有临床试验报道。但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正畸牙移动的方法,并未涉及疗效评价,更未对牙周状况的改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价。1979年,Michael等已经开始通过正畸手段移动牙齿,关闭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结果发现磨牙可以被移动进入狭窄的牙槽骨区,牙槽骨宽度增加,水平向牙槽嵴丧失[2]。1984年,Hom等研究发现[3],利用正畸的方法关闭成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的研究中有个别不能完全关闭,大部分第二恒磨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骨丧失,个别骨高度增加。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动物试验证实,配合有效的牙周治疗,后牙不仅可以向骨缺损处移动,而且还有利于改善牙周状况,降低了袋深,形成新附着,甚至形成新骨[4]。国内方面,不少学者介绍了通过正畸方法近中移动第二恒磨牙[5-9],大多数学者对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未作明确的定论,但少数学者发现近中移动后,第二恒磨牙牙槽嵴高度增加[5]。本研究中32颗缺损第一恒磨牙,治疗后磨牙间隙完全关闭,有些恒磨牙发现附着丧失,第二恒磨牙平均附着丧失量为0.5mm左右,第三恒磨牙在0.25mm左右。全景片示个别病例出现角形吸收,提示牙合创伤。故应该密切关注前移磨牙时牙轴变化,及时发现、避免或消除牙合创伤,避免医源性的牙龈退缩。正畸治疗移动牙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咬合不良无法避免,向患者告知正畸期间避免进食坚韧的食物,复诊时注意检查咬合创伤,叮嘱不良饮食可能带来的危害。
  综上所述,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可通过正畸治疗移动第二磨牙且直立前倾阻生第三磨牙前移代替原第一、二磨牙,疗效较好,可见少量附着丧失,建议治疗前评估患者附着龈水平和牙周状况,降低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振卿,管志江.青年人第一磨牙缺失对牙周牙列及咀嚼效率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13(4):269-270.
  [2]Stepovich ML.A clinical study on closing edentulous spaces in the mandible[J].Angle Orthod,1979,49(4):227-233.
  [3]Hom BM,Terley PK.The effects of space closure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area in adults[J].Am J Orthod,1984,85(6):457-469.
  [4]Melsen B,Agerbaek N,Eriksen J,et al.New attachment through periodontal treatment and orthodontic intrusion[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8,94(2):104-116.
  [5]郭鑫,刘进,韩剑丽.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前后牙槽嵴高度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2):122-126.
  [6]寻春雷.减数拔除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初探[J].口腔正畸学,2006,13(3):101-106.
  [7]段银钟,王静,杜英,等.方丝弓技术平行近移第二磨牙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03,23(2):82-83.
  [8]张京剧,曹阳,陈扬熙,等.正畸关闭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的支抗控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4):393.
  [9]季彤,夏宣童,刘国胜,等.带环舌侧近中钩在关闭磨牙间隙中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3):201-202.
  [收稿日期]2015-06-03 [修回日期]2015-07-30
  编辑/何志斌
其他文献
微小唇裂又称隐性唇裂,是唇裂中畸形最轻微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为白唇皮肤及黏膜没有裂隙,白唇条索样纤维组织,红唇切迹,伴或不伴鼻畸形[1]。因其畸形较轻,患者要求更高,常规的手术方法行自鼻底到红唇的皮肤切口,遗留术后皮肤瘢痕,修复效果满意度低,医生在修复此类唇裂患者时会感到非常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短切口修复微小唇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低压无针注射联合硅胶膜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65例,采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每2周1次,连续8次;治疗1组:67例,采用低压无针注射仪向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治疗2组:66例,在治疗1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硅胶膜敷料继续治疗至随访期结束。疗程为16周,随访期为6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有效率、复发率、安全性和治疗中的疼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时期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保存颌骨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7-2013年收治的23例青少年下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采用刮治、烧灼、磨削的方法,通过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经2~5年的随访,2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对于青少年时期下颌骨成釉细胞瘤,保存颌骨的手术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下颌骨;保存;成釉细胞瘤;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硅胶置管与否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2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手术效果,其中35例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37例联合硅胶置管。结果: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愈30例,复发5例,有效治愈率85.7%,联合硅胶置管治愈35例,好转2例,治愈率94.6%,总有效率达100%,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P0.05).While there wa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采用超薄皮瓣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探讨微创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2月,对86例腋臭患者实行局部肿胀麻醉,腋窝皱襞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超薄皮瓣,修剪去除顶泌汗腺组织及部分毛根毛囊-皮脂腺复合体治疗腋臭。结果:经术后6~12月随访,除3例手术切口边缘部分皮肤坏死,切口愈合不良,瘢痕略明显外,其余患者均获满意效果。结论:腋窝皱襞切口真皮下血管网超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WW结构域氧化还原酶基因(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 gene,WWOX)与P73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66例CMM、30例交界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蜡块中的WWOX、P73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除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2月进行面部注射除皱的患者,对患者注射部位术后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之后,达到很好的除皱效果。结论:使用A型肉毒毒素来去除面部的皱纹,其疗效非常明显,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少,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面部年轻化方式。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除皱;疗效
期刊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综合外治疗法对青春期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1例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综合外治疗法(综合火针、粉刺挑治、红蓝光及中药石膏硬膜);对照组:29例,服用中草药清热消痤汤,采用Martin等研制的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ol-Acne)作为评定标准。结果: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多项评分差值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
期刊
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nodular elastoidosis)是一种日光弹力组织变性,笔者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岁,因面部起皮疹7年就诊。患者7年前发现面部出现大片皮色丘疹及黑头粉刺,无自觉症状,一直未曾就诊,后皮损逐渐增多,自行外用多种外用软膏,无明显效果。患者既往体健,有长期日晒史,无系统性疾病,有项部菱形皮肤、脂溢性角化病、老年性血管瘤等皮肤病史,无药物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治疗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5月~2014年5月入院的颜面部大面积黑色素痣的患者,在病变周围或远离病变区(额部、胸三角区、上臂内侧)进行2~3个月皮肤预扩张,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病变切除后组织缺损。结果:用本方法治疗24例,1例皮瓣发生远侧血运障碍,皮瓣远端皮肤坏死2cm×2cm,换药后创面愈合遗留瘢痕,2例配合植皮术修复,21例修复后皮肤色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