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怎么样设置问题,才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问题设置;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但是,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学生的合作能力比较差,参与程度不高,学困生自卑不爱参与、积极回答的永远只有一个学生。笔者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合作学习中问题设置的不够科学合理,合作变得低调沉闷。因此,问题设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笔者就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甚至问题的误区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置的误区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才是重中之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以问题为桥梁,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当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问题没有分层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是不同的,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给学生设置的问题要科学合理,依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假如设置同样难度的问题,一些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借机开小差,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每个小组中选择出一名小组长,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应组员分配下去任务,例如,组长安排B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A层次的学生进行补充,C层次的学生进行讲解,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讨论没有意义
教师有的时候给出的题目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价值与意义,学生不用讨论自己都能够想要明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直接给与答案。有的时候给出的问题太难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没有办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三)流于形式
有的時候,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给他们加分的,但是教师的加分流于形式,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的,工作量比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奖惩制度单一,学生积极性也不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设置问题的策略
问题设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交流与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推进课堂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已经叙述了问题设置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问题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问题的设置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规律进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的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提出来教育教学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应该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拆分问题,化简为繁
初中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教师设置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将问题简化、化整为零,充分的指导与引导,将问题进行合理的拆分,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问题所表述的含义,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去分析与思考,提升学生对讨论与思考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产生愉悦的学习情感。教师将较难的问题进行拆分,将学习目标直接展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如果将知识贯穿于一定的情境与故事中,学生可以将许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具有完整的逻辑思维,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学习质量、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布置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设问,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问题的布置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许多场景都可以见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生活实际融合到问题中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问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促进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布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不同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互相启发,对于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得出结论。
(五)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个性特点,要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几条线索、两种以上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沿着不同的线索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去生成自己的新问题,提出有自己理解的独到性见解,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逐渐超过教师的预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六)问题不易过多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安排问题要科学合理,不要仅仅注重形式,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讨论问题不一定要过多,一节课如果问题过多,可以让不同小组讨论问题,随后进行交流。过多的问题会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注重问题的科学合理设施,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创设情境,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提升合作学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
参考文献:
[1]文涛.论有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12):53-56.
[2]郑文忠.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与学,2013(1):266-268.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社,20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问题设置;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但是,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学生的合作能力比较差,参与程度不高,学困生自卑不爱参与、积极回答的永远只有一个学生。笔者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合作学习中问题设置的不够科学合理,合作变得低调沉闷。因此,问题设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笔者就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甚至问题的误区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置的误区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才是重中之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以问题为桥梁,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当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问题没有分层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是不同的,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给学生设置的问题要科学合理,依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假如设置同样难度的问题,一些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借机开小差,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每个小组中选择出一名小组长,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应组员分配下去任务,例如,组长安排B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A层次的学生进行补充,C层次的学生进行讲解,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讨论没有意义
教师有的时候给出的题目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价值与意义,学生不用讨论自己都能够想要明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直接给与答案。有的时候给出的问题太难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没有办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三)流于形式
有的時候,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给他们加分的,但是教师的加分流于形式,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的,工作量比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奖惩制度单一,学生积极性也不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设置问题的策略
问题设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交流与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推进课堂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已经叙述了问题设置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问题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问题的设置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规律进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的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提出来教育教学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应该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拆分问题,化简为繁
初中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教师设置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将问题简化、化整为零,充分的指导与引导,将问题进行合理的拆分,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问题所表述的含义,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去分析与思考,提升学生对讨论与思考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产生愉悦的学习情感。教师将较难的问题进行拆分,将学习目标直接展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如果将知识贯穿于一定的情境与故事中,学生可以将许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具有完整的逻辑思维,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学习质量、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布置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设问,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问题的布置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许多场景都可以见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生活实际融合到问题中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问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促进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布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不同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互相启发,对于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得出结论。
(五)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个性特点,要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几条线索、两种以上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沿着不同的线索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去生成自己的新问题,提出有自己理解的独到性见解,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逐渐超过教师的预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六)问题不易过多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安排问题要科学合理,不要仅仅注重形式,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讨论问题不一定要过多,一节课如果问题过多,可以让不同小组讨论问题,随后进行交流。过多的问题会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注重问题的科学合理设施,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创设情境,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提升合作学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
参考文献:
[1]文涛.论有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12):53-56.
[2]郑文忠.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与学,2013(1):266-268.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