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侧齐发力构建发展新格局——深刻理解供给需求动态平衡的价值意蕴

来源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本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轨迹,归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效用,分析新发展阶段注重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依据,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供给需求的动态平衡,助力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其他文献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范畴,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的模式,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这一双向改造的过程。这里的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客体是指客观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现实对象。马克思“实践”范畴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旧哲学的“实践”范畴,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解决了西方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所带来的难题。
青年一代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生力军。聚焦海峡两岸青年群体,探寻双方思想文化、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契合,从同源文化、同辈群体、生命共同体等方面出发,准确认清构建群体认同的条件和基础,能够帮助海峡两岸青年加深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增强对同源文化的认可,促进对国家的认同。以群体认同为视角,探索深化海峡两岸青年交流的路径,应该依托同源文化,抓住青年需求,紧贴现实生活,把握发展机遇,切实提升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成效。
将主体间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解决和克服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但是,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本身就存在一些利弊。因此,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学以致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构适合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非公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领域,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本文从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实践出发,探索研究新时代培育良好营商环境的具体策略,为进一步降低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经营风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