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山区滑坡发育分布的地形地质控制作用研究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3年叠溪Mw7.5级地震在松坪沟强震区触发了大量岩质滑坡.为系统描述这些滑坡的地形和地质控制作用,通过遥感、激光雷达(LiDAR)、无人机(UAV),以及人工地面调查共编录208个滑坡,其中滑坡面积>0.1 km2的大型滑坡48个;选择系列指标(滑坡类型、数量及数量占比、面积及面积占比、点核密度及面积赋权核密度)分析滑坡位置的地形(坡向、高程、地形起伏和坡度)和地质(坡体结构和岩性组合)特征.结果表明:(1)滑坡集中分布在斜坡坡度为50°~60°、地形起伏>370 m、高程2 000~3 000 m范围.(2)河谷(娃儿堡—较场区段)的左岸(反向坡3%)与右岸坡体结构(反向坡41%)差异较大.左岸滑坡占比(85%)高于右岸(15%),平面和楔形体滑坡数量占比可达81%,不发育倾倒体,而右岸倾倒体数量占比可达38%,岩崩和碎屑流在左右两岸占比相当,分别为9%与12%.(3)大于60%的平面和楔形体滑坡主要分布在杂谷脑组、侏倭组和C+P组厚-巨厚层砂岩夹薄层千枚岩、板岩地质单元,大于70%的岩崩和碎屑流主要分布在新都桥组和波茨沟组薄层板岩与千枚岩互层的地质单元.(4)厚层地质单元滑坡面积最大达7.89 km2,平均值为薄层地质单元的7倍.进一步认为,坡体结构与岩性组合共同控制了滑坡发育数量、类型与规模,与松坪沟快速地壳抬升及河流侵蚀相关的大高差、大起伏、大梯度河谷地形为滑坡分布范围和聚集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强震山区滑坡识别和预测提供地形和地质依据.
其他文献
以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耗散能、摩擦耗能、破碎耗能的演化特征,提出基于破碎耗能的岩石损伤变量.结果表明:依据耗能比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演化特征,可将循环加卸载过程划分为初始压密与弹性段、裂纹稳定发育段、裂纹不稳定发育段、峰后不稳定破裂段和残余强度段5个阶段,相应耗能比呈现小幅下降、稳定发展、缓慢攀升、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勺”形演化特征;摩擦耗能比在压密与弹性段小幅下降,在裂纹稳定发育段和裂纹不稳定发育段稳定于较低水平,在峰后不稳定
为研究加筋土拦石墙在落石冲击荷载下的冲击应力分布规律,设计加筋土拦石墙和板桩拦石墙落石冲击模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揭示了加筋土拦石墙在落石冲击荷载作用下冲击应力峰值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1)2种结构的冲击应力分布均呈阶段性变化,加筋土拦石墙裂隙出现时所承受的冲击力约为板桩拦石墙的2倍;(2)与板桩拦石墙冲击处应力集中明显相比,加筋土拦石墙冲击处应力分布均匀,墙面变形较小,应力消散速率较板桩拦石墙小约50%.结合修正的Hertz接触冲击力计算公式和Boussinesq方程,得到加筋土拦石墙内部冲击应力计算方
深部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受开挖卸载或其他扰动荷载的影响.为探索岩体空间微裂隙扩展规律和渐进破坏过程中的非线性机制,开展预静载低频不等幅加卸载循环条件下石灰岩三维定位声发射实验.结果表明:(1)弹性能与总能量的比值、耗散能与总能量的比值都具有相应的阶段性特征,耗散能的变化与预制裂隙的分布、微裂隙扩展空间位置及扩展速度有关;耗散能和撞击数的变化满足石灰岩灾变临界的幂率变化规律.(2)完整石灰岩试样和含不同倾角的预制裂隙石灰岩试样的峰值强度随预制裂隙数目的增多而下降并受预制裂隙位置的影响;不同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峰
As the scale of current systems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ir complexity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research on executable models in the design phase become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as it is helpful to simulate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capture defects
层间错动带是控制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区坝基及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安全稳定性的一种典型软弱结构面,其力学时效性研究对工程围岩体的长期稳定性十分重要,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白鹤滩层间错动带蠕变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以白鹤滩工程区内的层间错动带原状试样为研究对象,进行剪切蠕变试验,探究层间错动带的蠕变特性、蠕变速率及长期强度等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层间错动带原状试样具有典型的蠕变特性;采用等时曲线簇方法确定了不同法向力下层间错动带的长期强度.最后,基于元件法和屈服面蠕变模型,建立能够描述层间错动带瞬时弹性、稳定蠕变及加
冻土中未冻水与冰含量的确定是困扰寒区岩土工程研究的难题之一.通过对冻土的电导率进行测试,研究冻土电导率对含水率和温度的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正温下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不能直接应用于负温条件,传统简单等效的方法会导致较大误差.基于冻土的导电理论建立冻土未冻水含量的电导率模型,实现了土体电导率模型在正温和负温区间的统一.分析孔隙电导率和表面电导率对总电导率的影响规律,论述了在冻结过程中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忽略孔隙电导率部分.并结合土体的冻结特征曲线数据,对简化的电导率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与测试数
为了研究原状膨胀土经过反复干湿循环稳定后的力学性状,利用非饱和土真三轴仪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后的膨胀土进行了一系列脱湿-吸湿试验、常吸力等向固结试验和常吸力真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干湿循环对膨胀土土-水曲线、胀缩特性、压缩特性和强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脱湿曲线和吸湿曲线形成的滞回圈越来越小,甚至发生了逆向回滞;脱湿速率和吸湿速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脱湿-吸湿过程中体变性状皆呈明显的屈服特性,验证了膨胀土本构模型中SI和SD屈服包线的存在,脱湿屈服吸力均大于吸湿屈服吸力,且二者
主要研究小尺寸范围(直径20~50 mm)内玄武岩岩样和青砂岩岩样尺寸效应规律,使用高精度3D轮廓测量仪观测2种岩样内部矿物颗粒的组成形式,借用CT扫描观测岩样内部孔隙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分析岩样尺寸变化对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破坏形式的影响.试验发现在小尺寸范围内:(1)不同岩样中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对尺寸效应变化趋势有影响,青砂岩岩样尺寸效应曲线服从指数分布,玄武岩岩样尺寸效应曲线服从对数分布,结合现有对较大尺寸岩样的研究结果,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尺寸效应的规律;(2)岩样弹性模
1955年2月15日,中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湖南省长沙市组建三〇九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组建五一九队.随后,相继组建二〇九队、一八二队、四○六队、六○八队和北京第三研究所、七〇三航测队,很快形成了完整的铀矿勘查专业队伍体系及在全国的布局.早期,地质部等系统也曾组建部分铀矿地质队,为铀矿勘查做出了重要贡献.铀矿勘查发展过程中,核工业铀矿地质队伍经历了多次大调动、大搬迁和管理体制的多次重大变革.
期刊
水下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响应规律是结构安全性评价及异常预警的基础,健康监测系统已经成为结构响应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手段.在武汉长江隧道布设了健康监测系统,获得水下盾构隧道正常运营期(2013年9月~2020年6月)关键断面拱顶管片应变及接缝响应规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其用于结构异常预警的适用性;并分析环境温度、长江水位和时间效应对管片应变、纵向接缝和环向接缝张开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管片应变增量和接缝张开度增量不服从正态分布,其相对于正态分布具有更重的尾部,出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