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1343946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境界,重要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艺术美育在大学生良好情操、品性塑造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美育;渗透
  [课题项目] 2017年度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部门推荐课题“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助力书院特色发展研究”(2017JG015)
  [作者简介] 张香君(198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6-26
   在教育部及共青团中央的意见与指示中,明确了高校校园文化、体育、德育、美育等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的重要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渗透式结合,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思想成长的维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美学意识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迅速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作用
   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正确“三观”的树立、高尚道德境界的养成,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均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艺术美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首先要立足于艺术美育的独特育人优势,其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为深刻且专业的美学教育,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当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形式,艺术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艺术美育能够很好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依靠艺术美育本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优势,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与美学素养的提高。这一举措为当下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结合指明了方向,改变当前一些艺术美育教师在其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此举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前艺术美育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及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艺术美育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给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多的美学辅助。艺术美育的吸引力与感化作用,是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结合教育之下,也能够更好地接受美学的熏陶,陶冶个人的高尚情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特点
   从宏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结合和渗透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借助艺术美育的教育方式来获得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在鉴赏艺术的过程当中,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在思想和精神方面都取得明显的进步,并从形式、内容及功能三个方面,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形式方面相互促進
   所谓艺术美育就是通过这种载体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使其产生美感,获得心理、视觉、听觉等体会。艺术美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思想领域方面为艺术美育的开展提供规范和指导,二者在形式上的相互促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与素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在于通过对学生良好的引导,使其形成个人良好的“三观”与道德品质,艺术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表里,能够给予学生更高层次的价值引导,在新时代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新人才。
   (二)内容方面相互补充
   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智及鉴赏能力,获得身体和内心的全面发展。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教育观念出发,艺术美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艺术教育,如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确价值导向的引导。二者都在思想层面给予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但二者却未曾有过在学术层面的结合与渗透。在当前的高校教育过程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二者存在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互为表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艺术美育对人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教育;艺术美育领域也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带给学生的良好价值导向,良好的思想道德境界更是审美与创造的基础。在教学方面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艺术美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采取由浅入深的结合方式,帮助大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艺术则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美化,大力调动师生互动的热情。
   (三)功能方面形成合力
   根据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二者的融合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各个阶段对其的提炼和升华,已经逐渐将其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艺术美育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具有独特的功能,能够引导大学生对是非对错及善恶美丑形成明晰的判断。引导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艺术感化功能,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及创造作品的过程当中,不断吸取艺术的精华和价值,运用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技巧,用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对艺术美育的德育功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由此才可以在功能方面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能够进一步获得思想和精神的洗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着力开拓第二课堂建筑艺术来辅助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中的问题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情况来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当中所残留的一些弊端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理应结合实际情况来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改善对策。
   (一)课程体系存在局限性
   首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是根据现阶段国家教学课程规定来开展的。也就是说,将课堂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开展理论讲解教学,学生缺乏可以亲身实践的平台和机会,部分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但是并没有深入的体会。而一些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归为次要课堂,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开展有效的管理,由此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考查程度和力度。
   (二)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要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也应该学会为人处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同时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对人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态度。但是由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缺乏专业知识,并没有及时捕捉或获取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只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方面的引导,在思想和精神发展方面却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不均衡
   从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结合实践来看,许多的活动创制与设计都过于浅薄,没有深入其里,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研究空白,这对于当下二者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结合将产生严重的阻滞作用。理论与实践的不匹配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结合实施短板,所展现出的局面往往是理论研究难以为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引导与支持,而实践活动又难以为理论研究提供较为充足且详实的研究依据,二者本应该营造出良好的沟通互联局面,但理论水平和实践探索的不协调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结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具体对策
   上述内容主要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的话,将会制约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路径,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由此才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对两者相互渗透的明确定位
   首先,高校任课教师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加强学生对两者相互渗透的明确定位。明确“相互渗透”的含义是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在当前形势下,二者的渗透和融合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充分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导致教学理念受到束缚,久而久之,许多教师也会更加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的作用。艺术美育的本质就是对美的追求,进而演化出对“真善美”的教育,艺术美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学习艺术的过程并以此产生情感体会,由此形成的价值导向要远比说教方式所起到的德育作用更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赋予学生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追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展二者渗透发展工作之前,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同等对待的态度,结合目前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二者所占的比重。
   (二)深化两者相互渗透的体制改革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在渗透过程当中,需要经历“结合—融合”流程,而各大高校的管理体制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效果,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管理层面的难度和程度都会对二者相互渗透活动的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3]。对二者在教学内容比重方面所做的安排会影响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及艺术美育所形成的直观印象。许多高校在过去都表现出“重艺术而轻思政”的错误倾向,艺术任课教师往往会利用课堂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作品方面进行指导,但是忽略了学生艺术灵感来源的培养及艺术创作的引导,也没有注重带领学生甄别各类艺术作品,提炼其中的精华,将其中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可能导致二者渗透的尝试效果普遍不理想。目前我国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教育列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并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方向的门类,由此可以表明教育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都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一直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而且由不同的教学部门分别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实践主体也有所不同。这也是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應该加强对当前管理体制的改革,着力打造和培养一支复合型教师队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师资力量分布和安排,引导任课教师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对策。
   (三)利用和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
   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学都是当地文化底蕴的重要结晶,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美育教育当中进行合理的利用,用文化来熏陶大学生的内心,使其获得精神的满足。艺术与当地文化也有不解之缘,艺术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文化元素,艺术和文化都是各个地域的宝贵精华。在开展艺术美育教育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学生补充和丰富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除了历史留给人类的名胜古迹可以探索之外,各种文学杂志、书籍、影片、记录等都是可以学习和研究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些古都城市来说,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四)大力開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打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机会来对“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学生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共鸣自然会带动自身的言谈举止,许多内心充盈的学生都会有丰富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往往要从“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认清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与艺术美育能够起到同等教育的作用。为了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及人生态度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艺术表演活动,鼓励各位大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一般来说,艺术表演活动会涉及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会进行自我创作和表演,不仅能够接受艺术作品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坚持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才可以真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应该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延伸至社会问题、社会热点乃至现代社会,让学生能够借助对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来体会其中的意蕴。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及艺术美育的融合和渗透发展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当前二者融合渗透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理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对策,拓展教学思路和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二者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氛围当中,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在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获得思想和精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4-12-13)[2021-06-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495/moe_512/tnull_6653.html.
  [2]杨兵初,朱开成.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J].现代大学教育,2012(4):35-37+111-112.
  [3]屈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探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students to form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the world outlook and the values. Artist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shaping the good sentiment and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utual penet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rtist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effec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ist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penetra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书法专业的“书法概论”课程是一门统摄书法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须认识到该课程教学从三个向度进行创新性统领:一是全课程“成果导向向度”,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四年的书法认知,达到毕业要求。二是同类别课程“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同类别课程如何前后呼应和如何逐渐提升难度。三是课程群左右之间的“互补向度”,这关联到书法理论课程如何互补术课,教师教育课如何互补术课和理论课。从三个向度完成课程
[摘 要] 在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大土木”学科优势,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培养机制、实践理念、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构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3×3”培养模式,奠定了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基础。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实践与创新
[摘 要] 21世纪,是职业教育突飞猛进的时代,泛美教育集团下的民航院校作为民航职业教育的领跑者,只有全体全程全方位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信自持、主动学习、完善自我、创造生活。培养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成人成才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容进入未来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具备学习能力、进取意识、拼搏精神等优秀素质的民航企业员工,我们的品牌才能真正有特色,有生命力。  [
[摘 要] 艺术类研究生作为专业型艺术类人才,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关系到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影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所需。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艺术类研究生就业面临日益复杂的形势,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特点,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浅析艺术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形成此就业现状的原因,探讨
[摘 要] 汉语“红”与英语red都是常用词,英语教学中常把他们作为对等词来处理,认为他们的指称意义相同,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不同。通过探讨汉语“红”与英语red的同与异,比较其文化内涵意义,探讨其形成原因,发现他们指称意义存在差异,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差异性显著。认为这种比较分析对英语教学至关重要,且具有启示作用,即:英语教学应从历史的维度、比较的角度、文化的高度来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应注意
[摘 要]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医学院线下授课的严峻形势下,雨课堂联合腾讯会议将CBL教學法应用于儿科学中的新生儿专业教学。教师利用雨课堂,课前引导学生预习和查阅经典临床病例的相关资料;课上采用腾讯会议和雨课堂联合在线,展开关于该类疾病的问诊、查体及疾病病因、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相关讨论;课后通过雨课堂发布测试和点评。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满意度及教学环境
[摘 要]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着心理育人队伍体系薄弱、心理育人过程衔接不够、心理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探究背后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意见,既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实困境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的有益尝试。从加强队伍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各种新媒体形式应运而生并且飞速发展。尤其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新媒体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以高校艺术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他们生活和网络情景的观察以及半参与式的调查访谈,总结了他们在网络中自我呈现的几个主要内容,分析了他们的传播内容对受众的正面影响和负面隐患,旨在帮助高校艺术生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良好、正面积极的形象,同时也给高校艺术生的
[摘 要] 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其实践中不免出现“双创”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教育融合的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得不到充分保障、校园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更新“双创”教育理念、搭建专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双创”文化氛围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
[摘 要] 探讨混合式PBL教学在乳腺影像学研究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提升影像教学质量的新方法。40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LBL组和PBL组,其中LBL组学生22名,采用传统课堂授课,PBL组学生18名,采用混合PBL教学法授课。课后通过综合考核、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教学模式效果的差异。PBL组综合考核成绩、满意度得分均较LBL组高,满意度调查显示:PBL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