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语文要素有两个, 均指向表达。根据单元选文特点,提出三条单元教学建议:一是在比较中领会表达特点,二是在归纳中领悟写作方法,三是在介绍中掌握习作要领。
关键词: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习作要领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专门写动物,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二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显然,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向课文学表达。与习作单元不同的是,除了聚焦表达,课文教学还担负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感情”的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猫》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分别是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猫》的两个片段;《白鹅》后面编排了另一个阅读链接,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猫》和《母鸡》同为老舍的作品,但表达上存在异同。
教学本单元,笔者有三条建议:一是在比较中领会表达特点,二是在归纳中领悟写作方法,三是在介绍中掌握习作要领。
一、引导比较,把握表达特点
互文阅读教学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基于教材内的一篇课文,加入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另一篇文章(另一组文章)的教学。比较是互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叶圣陶说过:“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有‘真知’读?”“对于小学阶段的比较阅读,最重要的不是比出高下、品出优劣,而在于通过比同,使事物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异,使事物个性得以凸顯,使视野得以开阔。”
第四单元的教学,需要通过四个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掌握课文表达的特点。一是《猫》中的段与段之间的写法比较;二是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及写作策略比较;三是作家老舍写“猫”和“母鸡”时,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四是中外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及两篇文章的表达有何相似之处。根据教材编排及编者意图,教学中可安排四轮以比较为策略的阅读活动。
第一轮:读老舍的《猫》,进行段与段之间的比较
段落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惯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按段落顺序逐段精读感悟,极少对有特点的语段进行统整和比较。《猫》课后的练习有:“说说课文围绕猫的可爱讲了哪几层意思。”“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这些题目指向两点:一是内容理解,二是写法感悟。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第1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发现这一段与下面3个自然段在写法上的特点。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第1自然段与其他自然段构成了总分关系,先总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然后第2自然段从“老实”和“贪玩”两个方面进行分写,第3自然段从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进行描写,第4自然段又写了猫的胆小与勇猛。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比较,看看第1自然段的写法与其他3个自然段的写法有何区别。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分写的3个自然段分别从“很乖”和“贪玩”、“高兴”和“不高兴”、“什么都怕”和“又那么勇猛”等层面进行对比,全面、形象、立体地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第1自然段中的总写实际上是统领了3个自然段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写的3个自然段有详有略,意在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示鲜活、具体的猫形象。
第二轮:读老舍的《猫》与夏丏尊、周而复的《猫》,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策略
深度教学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认为“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而其中的“知识的逻辑形式隐含在符号表征中。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知识是‘是什么’,更要清楚‘为什么’和‘怎么样’”,体现“对知识逻辑形式的探究”。经过这种过程性的探究,学生会逐渐明确知识中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能将客观的符号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实现转知成智。
《猫》课后的第4题是:“读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无论是老舍笔下的猫,还是夏丏尊、周而复笔下的猫,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家对猫的喜爱。但如何体会这种喜爱之情,凭借什么体会,体会的路径在哪里,隶属于写作知识范畴。
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策略,是抓取、体会这种情感的捷径。老舍对猫的喜爱表达得高明、巧妙且有艺术。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你从哪里看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学生在读中斟酌、品味和批注,探究作者的写作策略,明晰表达特点,之后通过朗读感受并表现作者对猫的喜爱,加深理解与感悟。经过品读,学生会发现老舍表达情感的五个特点。一是贬义词褒用。文章开篇就用“古怪”这个听起来有些贬义实则蕴含溺爱之情的词表达对猫的喜爱。二是巧用语气词。如,针对“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等句子,让学生去掉语气词对比读一读,凭借语感发现两者表情达意上的区别。三是运用叠词。如,“可是,它决定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这里的“玩玩”,如果去掉一个“玩”,喜爱之情便荡然无存。四是用美好事物作比。如,将猫蹄印比作“小梅花”。五是运用拟人手法,把小猫当作孩子来写。这一点,从“学会淘气”“撞疼了也不哭”“天真可爱”等词句就能看出。
读懂学透了《猫》,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再将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片段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说出自己的发现:夏丏尊是从猫的毛色、借别人的口夸猫、两个孩子喜欢逗猫、“我”对猫充满遐想等角度,表达对猫的喜爱;周而复通过集中写猫的外形及活动中的身体表现,表达对猫的喜爱。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完成了表达方式的认知迁移,同时明白阅读链接中的两位作家与老舍都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但表达方式完全不同。
第三轮:读老舍的《猫》《母鸡》,比较同一作家描写不同事物时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前两轮的比较阅读是在段与段、篇与段之间进行的,这一轮的比较阅读是在两篇精读课文之间。“按照洛特曼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孤立的文本都不能实现其文化功能,只有处于与另一个文本的相互联系中,某一单独的文本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母鸡》课后第3题要求:“《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比较阅读《母鸡》与《猫》,归类发现,形成结构化认知,以发挥教材在表达上的示范作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表格(见表1),让学生从课文结构、情感变化、语言表达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
边读边填写表格,学生逐步发现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运用了总分写法,结构清晰;表达情感一致——都是对动物的喜爱之情;都使用了生活化的语言,生动鲜活,通俗易懂。不同点有三。一是情感表达方式。《猫》以总分的形式,通篇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通过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二是情感变化特点。《猫》自始至终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中的情感从一开始的“讨厌”转变到“不敢讨厌”。三是语言表达。《猫》运用了贬义词褒用,巧用语气词、叠词,用美好事物作比,把小猫当孩子来写(拟人)等策略,表达对猫的喜爱;《母鸡》一开始运用夸张的写法表现讨厌之情,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后来又运用儿化音表达赞美之情,如“挺着脖儿”“挺着身儿”“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等。
第四轮:读《白鹅》《白公鹅》,重点比较中外作家描写同一事物时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如果说前三轮的互文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帮扶下完成的,那么,这一轮的比较阅读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外作家描写同一事物时不同写法的思考中深化对文本表达异同点的认知。
《白鹅》后面的第4题要求是:“读下面的‘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教学流程上,教师让学生精读丰子恺的《白鹅》之后,略读《白公鹅》,聚焦“鹅的共同点及表达上的相似之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把两位作家笔下的鹅的共同点和表达上的相似之处,联系具体内容及相关语句说清楚、说具体。在这一环节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对描写同一种动物时的语言表达特点、写法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等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为后面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启发归纳,领悟写作方法
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与单元导语、课后练习等共同构成凸显单元语文要素的助学系统。“交流平台”中交流的内容,往往是语文要素的核心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单元,归纳总结各篇文章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认识。
(一)回读课文,重温写法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而作家表达对动物感情的策略是很多的,如老舍在《猫》中运用的策略就多达五种。而“交流平台”中交流的“贬义词褒用”只是众多写作策略中的一种,体现了目标集中、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形式上,“交流平台”先列举了三个文本中的三句话,意在通过意思上的“比同”和形式上的“比异”,强化“贬义词褒用”这一写作方法,使写作知识系统化。接下来,“交流平台”以对话框的形式展示了三个学生对这一写法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他们联想到的与这一写法相似的语言现象,鼓励大家尝试运用。
“交流平台”的学习应在全部学完本单元课文(包括“阅读链接”)之后进行。教学中,教师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带着学生运用速读、跳读、选读等方式,围绕平台中的三个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及表达形式上的不同,找出“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的深深的爱”体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辯。由此,“贬义词褒用”这一写作策略便物化为具体的语言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地生根,成为一种言语表达图式。
(二)小组交流,理解写法
课文中的句子都是大作家所写,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的写作范示,让学生对“贬义词褒用”这一写作策略有了感性认识。为了增进他们对这一策略的认知,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头脑风暴的形式,搜集、交流生活中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类似的句子,最后全班交流,加深对这种言语表达图式的理解,积累更多更鲜活的语言材料。
(三)借助支架,运用写法
“‘为迁移而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捷径。”学习语言,不能只停留于感悟与理解层面,而应在语文学习中,以内化言语图式为支架,试着在新的情境中尝试迁移运用,形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借助平台给出的例句“妈妈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家那个傻孩子……’”,自主选择适合的生活情境,尝试写一段“贬义词褒用”的话,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如,有学生说:“妈妈的口头禅是‘你这个 “调皮鬼”,又在外面闯祸了,是不是?……’”,启发了更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贬义词褒用”的写法说句子。在说与用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与转换,将文章的写作方法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三、鼓励介绍,掌握习作要领
第四单元的习作题目“我的动物朋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写作提示。先是交代了本次习作的形式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然后建议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接下来,提醒写之前要想清楚,从哪些方面介绍,它在这些方面有怎样的特点。二是具体情境。第一个情境是“我”放羊回来发现最喜爱的小羊不见了,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第二个情境是“我们”全家要外出旅行,想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狗;第三个情境是“我们”家就要搬到外地去了,想请一位同学收养家里的小猫。三是写后互评。要求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次习作有目的、有情境、有读者,属于功能性习作练习。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明确任务,聚焦目标
本次习作的任务是,“我”因为某种原因必须要向“我”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小伙伴、邻居、同学)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说清动物的特点,据此完成“我”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写出动物朋友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目标,也是教学重难点。要说明的是,本单元学习写动物的方法较多,不必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全部使用,除“贬义词褒用”应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必须达成外,其他方法可鼓励学生选择性使用。
(二)梳理内容,写出特点
写什么,要根据具体任务情境来定,不能脱离情境想当然地选择。
比如,针对第一个情境“星期天放羊回来,发现我最喜爱的一只小羊不见了,我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教师启发学生重点向小伙伴介绍小羊的外形特点,可以从小羊的大小、毛色及外形上的显著特征等方面着手,强化小羊在小伙伴心中的印象。针对第二个情境,教师启发学生重点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可以从它喜欢吃什么、喝什么、每天的遛狗时间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以让邻居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以及喂养小狗的方法。针对第三个情境,教师启发学生重点介绍小猫的个性及与它有关的趣事,可以介绍它活泼可爱的个性,可以介绍它“玩线团”“爱爬树”“要吃的”等诸多趣事,表现小猫活泼可爱的个性及其带给“我”的欢乐,以让“我”的同学乐意收养这只小猫。
(三)相互介绍,迁移写法
这次习作不光有具体的情境,还要求通过介绍的形式写清楚动物朋友的特点。“介绍”的本义是“使了解或熟悉”。联系本次习作要求,其内涵应该是:“我”通过书面语言向第三者说清“我”的动物朋友的相关信息,依据情境,重点介绍,突出特点,让对方了解或熟悉它。在介绍的过程中,要适时迁移渗透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比如,一个学生这样介绍自己家的小猫(片段):
我家小猫的名字叫蓝毛,别名“淘气包”。它最喜欢玩的场所是阳台上的小花园。它几乎每天都抱着花枝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枝折花落,小花园凌乱不堪。因此,妈妈就不再让它去阳台上玩。它呢,对这种安排毫不在意,很快又开辟了新的场所,每天抱着客厅里的落地窗帘练习“基本功”,有时竟抓着窗帘荡秋千。时间一长,窗帘都被它抓得毛毛糙糙了。没办法,妈妈只好每天都把窗帘卷得高高的。当然,这丝毫影响不了它玩的兴致。它又发明了玩纸球、玩抓板、蹦台阶、玩线团等游戏。最有趣的是它玩线团时的情景。有一次,……
这样的介绍,就灵活运用了“貶义词褒用”的写法。语言鲜活有趣,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只活泼、淘气、可爱的小猫。
(四)围绕目标,评价修改
完成习作后,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互评。评价指标聚焦两点:一是是否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方法;二是是否介绍清楚了动物的特点。如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可借助相关支架,指导学生集体修改。
综上所述,本单元教学以学习表达为主线,以比较、归纳、介绍为策略,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学以致用,效果明显。补充一点,《语文园地》中,除“交流平台”以外,与表达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统整到阅读教学中学习,如“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3题;其余题目可另辟课时,单独安排。这样组织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祝响响.小学语文互文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2] 伍远岳.论尝试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3] 万苗.统编教材“交流平台”教学优化的策略研究——以统编六年级上册“交流平台”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3).
[4] 胡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
[5] 徐建华.部编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建议[J].考试周刊,2020(5).
关键词: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习作要领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专门写动物,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二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显然,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向课文学表达。与习作单元不同的是,除了聚焦表达,课文教学还担负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感情”的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猫》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分别是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猫》的两个片段;《白鹅》后面编排了另一个阅读链接,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猫》和《母鸡》同为老舍的作品,但表达上存在异同。
教学本单元,笔者有三条建议:一是在比较中领会表达特点,二是在归纳中领悟写作方法,三是在介绍中掌握习作要领。
一、引导比较,把握表达特点
互文阅读教学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基于教材内的一篇课文,加入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另一篇文章(另一组文章)的教学。比较是互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叶圣陶说过:“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有‘真知’读?”“对于小学阶段的比较阅读,最重要的不是比出高下、品出优劣,而在于通过比同,使事物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异,使事物个性得以凸顯,使视野得以开阔。”
第四单元的教学,需要通过四个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掌握课文表达的特点。一是《猫》中的段与段之间的写法比较;二是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及写作策略比较;三是作家老舍写“猫”和“母鸡”时,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四是中外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及两篇文章的表达有何相似之处。根据教材编排及编者意图,教学中可安排四轮以比较为策略的阅读活动。
第一轮:读老舍的《猫》,进行段与段之间的比较
段落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惯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按段落顺序逐段精读感悟,极少对有特点的语段进行统整和比较。《猫》课后的练习有:“说说课文围绕猫的可爱讲了哪几层意思。”“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这些题目指向两点:一是内容理解,二是写法感悟。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第1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发现这一段与下面3个自然段在写法上的特点。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第1自然段与其他自然段构成了总分关系,先总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然后第2自然段从“老实”和“贪玩”两个方面进行分写,第3自然段从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进行描写,第4自然段又写了猫的胆小与勇猛。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比较,看看第1自然段的写法与其他3个自然段的写法有何区别。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分写的3个自然段分别从“很乖”和“贪玩”、“高兴”和“不高兴”、“什么都怕”和“又那么勇猛”等层面进行对比,全面、形象、立体地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第1自然段中的总写实际上是统领了3个自然段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写的3个自然段有详有略,意在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示鲜活、具体的猫形象。
第二轮:读老舍的《猫》与夏丏尊、周而复的《猫》,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策略
深度教学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认为“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而其中的“知识的逻辑形式隐含在符号表征中。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知识是‘是什么’,更要清楚‘为什么’和‘怎么样’”,体现“对知识逻辑形式的探究”。经过这种过程性的探究,学生会逐渐明确知识中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能将客观的符号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实现转知成智。
《猫》课后的第4题是:“读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无论是老舍笔下的猫,还是夏丏尊、周而复笔下的猫,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家对猫的喜爱。但如何体会这种喜爱之情,凭借什么体会,体会的路径在哪里,隶属于写作知识范畴。
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策略,是抓取、体会这种情感的捷径。老舍对猫的喜爱表达得高明、巧妙且有艺术。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你从哪里看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学生在读中斟酌、品味和批注,探究作者的写作策略,明晰表达特点,之后通过朗读感受并表现作者对猫的喜爱,加深理解与感悟。经过品读,学生会发现老舍表达情感的五个特点。一是贬义词褒用。文章开篇就用“古怪”这个听起来有些贬义实则蕴含溺爱之情的词表达对猫的喜爱。二是巧用语气词。如,针对“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等句子,让学生去掉语气词对比读一读,凭借语感发现两者表情达意上的区别。三是运用叠词。如,“可是,它决定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这里的“玩玩”,如果去掉一个“玩”,喜爱之情便荡然无存。四是用美好事物作比。如,将猫蹄印比作“小梅花”。五是运用拟人手法,把小猫当作孩子来写。这一点,从“学会淘气”“撞疼了也不哭”“天真可爱”等词句就能看出。
读懂学透了《猫》,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再将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片段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说出自己的发现:夏丏尊是从猫的毛色、借别人的口夸猫、两个孩子喜欢逗猫、“我”对猫充满遐想等角度,表达对猫的喜爱;周而复通过集中写猫的外形及活动中的身体表现,表达对猫的喜爱。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完成了表达方式的认知迁移,同时明白阅读链接中的两位作家与老舍都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但表达方式完全不同。
第三轮:读老舍的《猫》《母鸡》,比较同一作家描写不同事物时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前两轮的比较阅读是在段与段、篇与段之间进行的,这一轮的比较阅读是在两篇精读课文之间。“按照洛特曼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孤立的文本都不能实现其文化功能,只有处于与另一个文本的相互联系中,某一单独的文本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母鸡》课后第3题要求:“《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比较阅读《母鸡》与《猫》,归类发现,形成结构化认知,以发挥教材在表达上的示范作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表格(见表1),让学生从课文结构、情感变化、语言表达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
边读边填写表格,学生逐步发现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运用了总分写法,结构清晰;表达情感一致——都是对动物的喜爱之情;都使用了生活化的语言,生动鲜活,通俗易懂。不同点有三。一是情感表达方式。《猫》以总分的形式,通篇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通过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二是情感变化特点。《猫》自始至终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中的情感从一开始的“讨厌”转变到“不敢讨厌”。三是语言表达。《猫》运用了贬义词褒用,巧用语气词、叠词,用美好事物作比,把小猫当孩子来写(拟人)等策略,表达对猫的喜爱;《母鸡》一开始运用夸张的写法表现讨厌之情,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后来又运用儿化音表达赞美之情,如“挺着脖儿”“挺着身儿”“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等。
第四轮:读《白鹅》《白公鹅》,重点比较中外作家描写同一事物时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如果说前三轮的互文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帮扶下完成的,那么,这一轮的比较阅读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外作家描写同一事物时不同写法的思考中深化对文本表达异同点的认知。
《白鹅》后面的第4题要求是:“读下面的‘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教学流程上,教师让学生精读丰子恺的《白鹅》之后,略读《白公鹅》,聚焦“鹅的共同点及表达上的相似之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把两位作家笔下的鹅的共同点和表达上的相似之处,联系具体内容及相关语句说清楚、说具体。在这一环节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对描写同一种动物时的语言表达特点、写法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等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为后面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启发归纳,领悟写作方法
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与单元导语、课后练习等共同构成凸显单元语文要素的助学系统。“交流平台”中交流的内容,往往是语文要素的核心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单元,归纳总结各篇文章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认识。
(一)回读课文,重温写法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而作家表达对动物感情的策略是很多的,如老舍在《猫》中运用的策略就多达五种。而“交流平台”中交流的“贬义词褒用”只是众多写作策略中的一种,体现了目标集中、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形式上,“交流平台”先列举了三个文本中的三句话,意在通过意思上的“比同”和形式上的“比异”,强化“贬义词褒用”这一写作方法,使写作知识系统化。接下来,“交流平台”以对话框的形式展示了三个学生对这一写法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他们联想到的与这一写法相似的语言现象,鼓励大家尝试运用。
“交流平台”的学习应在全部学完本单元课文(包括“阅读链接”)之后进行。教学中,教师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带着学生运用速读、跳读、选读等方式,围绕平台中的三个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及表达形式上的不同,找出“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的深深的爱”体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辯。由此,“贬义词褒用”这一写作策略便物化为具体的语言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地生根,成为一种言语表达图式。
(二)小组交流,理解写法
课文中的句子都是大作家所写,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的写作范示,让学生对“贬义词褒用”这一写作策略有了感性认识。为了增进他们对这一策略的认知,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头脑风暴的形式,搜集、交流生活中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类似的句子,最后全班交流,加深对这种言语表达图式的理解,积累更多更鲜活的语言材料。
(三)借助支架,运用写法
“‘为迁移而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捷径。”学习语言,不能只停留于感悟与理解层面,而应在语文学习中,以内化言语图式为支架,试着在新的情境中尝试迁移运用,形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借助平台给出的例句“妈妈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家那个傻孩子……’”,自主选择适合的生活情境,尝试写一段“贬义词褒用”的话,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如,有学生说:“妈妈的口头禅是‘你这个 “调皮鬼”,又在外面闯祸了,是不是?……’”,启发了更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贬义词褒用”的写法说句子。在说与用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与转换,将文章的写作方法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三、鼓励介绍,掌握习作要领
第四单元的习作题目“我的动物朋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写作提示。先是交代了本次习作的形式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然后建议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接下来,提醒写之前要想清楚,从哪些方面介绍,它在这些方面有怎样的特点。二是具体情境。第一个情境是“我”放羊回来发现最喜爱的小羊不见了,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第二个情境是“我们”全家要外出旅行,想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狗;第三个情境是“我们”家就要搬到外地去了,想请一位同学收养家里的小猫。三是写后互评。要求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次习作有目的、有情境、有读者,属于功能性习作练习。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明确任务,聚焦目标
本次习作的任务是,“我”因为某种原因必须要向“我”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小伙伴、邻居、同学)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说清动物的特点,据此完成“我”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写出动物朋友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目标,也是教学重难点。要说明的是,本单元学习写动物的方法较多,不必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全部使用,除“贬义词褒用”应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必须达成外,其他方法可鼓励学生选择性使用。
(二)梳理内容,写出特点
写什么,要根据具体任务情境来定,不能脱离情境想当然地选择。
比如,针对第一个情境“星期天放羊回来,发现我最喜爱的一只小羊不见了,我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教师启发学生重点向小伙伴介绍小羊的外形特点,可以从小羊的大小、毛色及外形上的显著特征等方面着手,强化小羊在小伙伴心中的印象。针对第二个情境,教师启发学生重点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可以从它喜欢吃什么、喝什么、每天的遛狗时间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以让邻居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以及喂养小狗的方法。针对第三个情境,教师启发学生重点介绍小猫的个性及与它有关的趣事,可以介绍它活泼可爱的个性,可以介绍它“玩线团”“爱爬树”“要吃的”等诸多趣事,表现小猫活泼可爱的个性及其带给“我”的欢乐,以让“我”的同学乐意收养这只小猫。
(三)相互介绍,迁移写法
这次习作不光有具体的情境,还要求通过介绍的形式写清楚动物朋友的特点。“介绍”的本义是“使了解或熟悉”。联系本次习作要求,其内涵应该是:“我”通过书面语言向第三者说清“我”的动物朋友的相关信息,依据情境,重点介绍,突出特点,让对方了解或熟悉它。在介绍的过程中,要适时迁移渗透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比如,一个学生这样介绍自己家的小猫(片段):
我家小猫的名字叫蓝毛,别名“淘气包”。它最喜欢玩的场所是阳台上的小花园。它几乎每天都抱着花枝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枝折花落,小花园凌乱不堪。因此,妈妈就不再让它去阳台上玩。它呢,对这种安排毫不在意,很快又开辟了新的场所,每天抱着客厅里的落地窗帘练习“基本功”,有时竟抓着窗帘荡秋千。时间一长,窗帘都被它抓得毛毛糙糙了。没办法,妈妈只好每天都把窗帘卷得高高的。当然,这丝毫影响不了它玩的兴致。它又发明了玩纸球、玩抓板、蹦台阶、玩线团等游戏。最有趣的是它玩线团时的情景。有一次,……
这样的介绍,就灵活运用了“貶义词褒用”的写法。语言鲜活有趣,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只活泼、淘气、可爱的小猫。
(四)围绕目标,评价修改
完成习作后,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互评。评价指标聚焦两点:一是是否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方法;二是是否介绍清楚了动物的特点。如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可借助相关支架,指导学生集体修改。
综上所述,本单元教学以学习表达为主线,以比较、归纳、介绍为策略,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学以致用,效果明显。补充一点,《语文园地》中,除“交流平台”以外,与表达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统整到阅读教学中学习,如“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3题;其余题目可另辟课时,单独安排。这样组织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祝响响.小学语文互文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2] 伍远岳.论尝试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3] 万苗.统编教材“交流平台”教学优化的策略研究——以统编六年级上册“交流平台”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3).
[4] 胡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
[5] 徐建华.部编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建议[J].考试周刊,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