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阻塞高压是大气系统中能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并能造成附近地区持续出现异常天气气候的大尺度系统之一。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
【机 构】
: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江苏南京21110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62;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阻塞高压是大气系统中能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并能造成附近地区持续出现异常天气气候的大尺度系统之一。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21世纪以来不仅处于强盛后期明显下降趋势阶段,而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及东部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春季至夏季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SSTA(特别是1977-2009年)呈El Ni(n)o位相是夏季东阻活动的最重要强迫源,当赤道东太平洋为E1Ni(n)o状态,以及阿拉伯海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暖海温时,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偏多:与夏季同期大西洋海温的SVD1模态表明,当大西洋海温SSTA整体上处于冷(暖)位相分布时,东阻活动天数偏少(多);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春季NPO和极涡面积指数相关存在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76年间,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仅与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1977-2009年间,不仅与春季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信号消失,而且,1951-2009年间与春季NPO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信号,在此期间也迅速减弱消失.
其他文献
在对月探测中,月表物质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数据,是进行月表化学元素及矿物反演与制图的重要信息源。受月球表面地形起伏的影响,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IIM)高光谱数据在开展月表参数定量反演前,须进行月表地形校正,还原月表真实的反射率信息。IIM高光谱数据和常用的美国LOLA月球DEM数据之间存在月球经纬度空间配准不精确的问题,对月表地形校正的精度产生了影响。以月表陨石坑为例,在两幅月球遥感影像上选取
姿态测量设备通常是以恒星作为观测基准的高精度姿态测量敏感器。针对高精度星点提取可以保证姿态解算精度及有效性的提高问题,该文针对星图影像特点,融合背景预测的思想,结合数学形态学目标标记的策略,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星点提取算法。模拟和实际星图影像提取试验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阈值法的阈值设定困难,易受噪声影响的缺点,星点可实现高精度正确提取,算法稳定可靠、适用性强,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为探求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亚洲季风的驱动机制,用非线性动力反演的方法建立亚洲季风的动力方程。研究发现: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季风为印度季风,印度季风系统是由南极温度和其他驱动因子共同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太阳活动、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对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太阳活动越强烈,稳定作用越弱;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越高,稳定作用越弱;印度季风背景值对下一刻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且强度越大
从地理学视角首次将风沙运动分解为内核和外延两部分,提出沙粒起动是风沙运动的内核,将沙粒起动后的一切输移表现界定为外延。流体起动和跃移质冲击起动是构成内核的两个实体。利用这一创新理念,对风沙物理学和风沙地理学两种理论体系的不同核心展开讨论。结果表明:能否区分内核两个实体的不同本质属性和能否摆正两个实体的互动机理是导致两种理论不同核心的形成和出现许多分歧的根源。本文深化了对风沙运动内涵的理解,从理论上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组织全国各省区文史馆内外专家撰写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地域文化通览》34卷,前后历时六年,2014年由中华书局隆重推出。作为这套丛书之一的由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甫一面世,就以其突破地域文化研究的传统分区,以当今广东省政区为平台的新颖性;自然、历史、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学
2014年12月27-28日,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和特邀嘉宾2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刘燕华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研究员致欢迎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沈爱民同
选择具有土石山区的泾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水文模型SWIM对上游景观尺度下各植被类型水文效应进行了模拟,并针对上游土石山区和黄土区分海拔段进行了植被分布的水文格局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流域上游的森林、农田、草地各植被类型的蒸散及组分、径流深和土壤深层渗漏各水文过程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区域(土石山区和黄土区)的同一植被类型的各水文过程明显不同;同时,植被景观格局存在区域和海拔差异,这使得不同
利用SCJ-302型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在植物生长季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大气氮沉降进行监测,对沉降物中水溶性离子、干、湿沉降氮输入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总沉降量中的贡献率及月变化动态等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植物生长季,大气干、湿沉降中SO42-和NO3-占阴离子总量的92%以上,和Na+和Ca2+占阳离子总量的80%以上,总N沉降量约为2 264.24 mg/m2,且69%集中在降雨量较丰沛的6~8月
选择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沙拐枣、合头草、驼绒藜和麻黄4种典型的地带性荒漠灌木,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分析典型荒漠植物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典型荒漠植物能灵活利用各种水源(河水、地下水、降水和土壤水等),最主要的水源是土壤水。2不同种类植物水分利用方式存在差异:驼绒藜、麻黄和沙拐枣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合头草以土壤水为优势水源。3植物水分来源的时间变化为:生长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