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学中采用设疑引思、质疑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质疑,从某种角度说,是学生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探究的表现,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可能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和培养。所以,老师设疑与学生质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首先要设疑引思。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思考过程中体会质疑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空城计》,在学生初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 诸葛亮为什么要施行空城计?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2. 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 3. 诸葛亮遇到了什么困难?4.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5. 司马懿相信吗?6. 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针对这6个问题去讨论、争辩、探索哪些问题问得好。通过比较分析让他们明白:前两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们不仅包含了后几个问题,而且能紧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像这样的提问,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设疑,把问题设置在点子上,在文本的要害处,能有效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学生还能从中体会出读书的方法。教师设疑引导若讲究新颖别致,讲究有创意,则可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可模仿的对象,学习能力也将不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要做的第二点是鼓励,培养学生质疑的热情。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到,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些学生在质疑时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现能力差的学生,则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帮其树立质疑的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还要有效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这样,设疑导学的目的才能落到实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名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充分阅读,尽可能读得全面细致,不放过对课题、字词、语句、段落结构等的解读,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值得质疑的材料。
可以抓住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它展现了什么?深藏着什么?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引导学生抓住它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教学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一课,在初步学习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质疑。“百合花是什么?为什么叫百合花?百合花怎么样?”通过对题目的质疑学生或许就能把这篇小说的主旨挖掘出来。
可以抓住重点质疑。每篇文章都有它的重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重点标点,这些都是作者倾心着笔的,对表现文章的意思,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关键作用。比如鲁迅《故乡》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是一个可以挖掘出很多问题的角色,抓住这点质疑,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中年闰土的外貌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中年闰土为什么见到童年好友‘欢喜’又‘凄凉’?中年闰土说话为什么不再滔滔不绝?中年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而不拣实用的家具?”抓住重点质疑,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学习也不再简单枯燥、效率低下。
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质疑。一般性的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有各自可以用来质疑的知识点和内容特点。比如教学小说,指导学生可以从人物形象、人物表现手法、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质疑。
还可以抓住不同观点进行求异质疑。启发学生多想想他人的观点你是否赞同,有无值得争论的地方,你有什么不同的疑问,甚至对课文、作者也可以进行求异质疑。比如,语文版七年级的第1课是《忆读书》,教学时除了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段落内容、中心句等进行质疑,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语句进行质疑,如 “……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句中的“那个字”是不是改成“那些字”更合适?作者所举的读一半字音的字不止一个呀!这样的指导,能让学生质疑情绪高涨,使学生明白质疑还可在求异中进行,开拓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阅读兴趣、领悟能力也必定会得到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可能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和培养。所以,老师设疑与学生质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首先要设疑引思。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思考过程中体会质疑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空城计》,在学生初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 诸葛亮为什么要施行空城计?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2. 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 3. 诸葛亮遇到了什么困难?4.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5. 司马懿相信吗?6. 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针对这6个问题去讨论、争辩、探索哪些问题问得好。通过比较分析让他们明白:前两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们不仅包含了后几个问题,而且能紧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像这样的提问,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设疑,把问题设置在点子上,在文本的要害处,能有效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学生还能从中体会出读书的方法。教师设疑引导若讲究新颖别致,讲究有创意,则可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可模仿的对象,学习能力也将不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要做的第二点是鼓励,培养学生质疑的热情。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到,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些学生在质疑时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现能力差的学生,则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帮其树立质疑的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还要有效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这样,设疑导学的目的才能落到实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名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充分阅读,尽可能读得全面细致,不放过对课题、字词、语句、段落结构等的解读,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值得质疑的材料。
可以抓住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它展现了什么?深藏着什么?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引导学生抓住它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教学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一课,在初步学习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质疑。“百合花是什么?为什么叫百合花?百合花怎么样?”通过对题目的质疑学生或许就能把这篇小说的主旨挖掘出来。
可以抓住重点质疑。每篇文章都有它的重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重点标点,这些都是作者倾心着笔的,对表现文章的意思,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关键作用。比如鲁迅《故乡》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是一个可以挖掘出很多问题的角色,抓住这点质疑,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中年闰土的外貌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中年闰土为什么见到童年好友‘欢喜’又‘凄凉’?中年闰土说话为什么不再滔滔不绝?中年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而不拣实用的家具?”抓住重点质疑,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学习也不再简单枯燥、效率低下。
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质疑。一般性的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有各自可以用来质疑的知识点和内容特点。比如教学小说,指导学生可以从人物形象、人物表现手法、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质疑。
还可以抓住不同观点进行求异质疑。启发学生多想想他人的观点你是否赞同,有无值得争论的地方,你有什么不同的疑问,甚至对课文、作者也可以进行求异质疑。比如,语文版七年级的第1课是《忆读书》,教学时除了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段落内容、中心句等进行质疑,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语句进行质疑,如 “……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句中的“那个字”是不是改成“那些字”更合适?作者所举的读一半字音的字不止一个呀!这样的指导,能让学生质疑情绪高涨,使学生明白质疑还可在求异中进行,开拓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阅读兴趣、领悟能力也必定会得到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