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出炉,教学目标由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变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四基”。教学目标的这一变化,成为当前学习《新课标》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课标》关于“体验”的解释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据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并且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教学中,可以从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及课后活动三个方面让学生体验,并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一、设计课前活动,初步体验教材内容,获取一些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先行体验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正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一)自学活动
课前,老师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设计适合学生自已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初步体验教材内容,获取经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钝角和锐角》一课,由于学生已学习过“直角”的知识,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用三角板中的直角量一量,看看课本三个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或者与直角相等。再看看课本,比直角小的叫什么角,比直角大的叫什么角?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学生感悟到,钝角和锐角是以直角为比较标准的。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积累了认识钝角锐角的经验,上课时,教师出示了许多角而且摆放姿势五花八门,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通过用直角量的方法判断出属于哪类角,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自制学具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不但能让学生先行体验课本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北师大教材学习《时、分、秒》这课时,课前教师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做一个钟面的活动。学生对钟面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在自制钟面时,就要去认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有几个数,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在这个做钟面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体验到了: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一个完整的时钟有时针、分针、秒针等基本知识。为后面的知识积累了经验。学生自己做的学具,虽说不如买的漂亮,但它实实在在是自己的成果,用起来格外赏心悦目,学起来特别专心。
二、组织课中活动,经历和体验过程,不断积累经验
学生在课前虽然经过自学活动,有了一些体验,但还是粗浅的,所获的经验也是极为简单的,为此,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一)设计游戏活动
竞赛,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因为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好胜心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精心设计竞赛活动,既能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又能让竞赛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从中获取活动经验。
例如,四年级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学生虽然感觉到运用这些定律会比较简便,但由于缺少亲身的感受,总觉得还是按“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内”的方法等更为习惯,因而不能积极地采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为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老师设计了一场比赛。第一次,老师出示38×25×4和26×9 74×9这两道题,让一、二组学生用常规方法进行计算,而第三、四组的学生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结果第三、四组的同学很快就得出了结果,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而第一、二组学生却还在埋头笔算。第一、二组的学生则大喊“不公平,不公平!”为满足学生这一要求,老师又进行第二次比赛,出示:49×125×8和132×17-32×17这两道题,这次让第一、二组的学生用运算定律简算,第三、四组学生用常规方法计算。不言而喻,这一次第一、二组的学生露出了胜利笑脸。两次的竞赛,分别用不同方式进行计算,学生们都有了亲身感受,获得了宝贵的活动经验:在能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就要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到手的经验,老师趁热打铁,又组织了第三次竞赛,这次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式,看谁又对又快。结果这次全班学生都选择了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做数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还能使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提高,为积累、总结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字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老师先让学生分别用1、2、3枚棋子在数位表(只有个位与十位)摆,看看能摆出几个数,由于棋子数量少,所能摆出的数也少,学生都能不重不漏摆齐所能摆的数。然而到了用4枚棋于摆数时,就有一些学生重了或漏了。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一位学生介绍说:“我是先把4枚棋子放在十位上,然后每次向个位移1枚棋子,直到把4枚棋子全部移到个位,每移一次,把所得到的数记录下来,分别是40、31、22、13、4”;另一位同学说:“我是先把4枚棋子全部放到个位上,然后每次向十位移1枚棋子,分别得到的数4、13、22、31、40”。老师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及时总结摆棋子的方法,再让学生用5枚棋子摆数。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或教训,虽然所要摆的棋子数多,但也能在较短的时间摆出了所有的数。到此,教师还不满足于学生从操作中所获得的这些经验,继续让学生观察分别用1、2、3、4、5枚棋子能摆出2个、3个、4个、5个、6个数。一位学生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突然叫起来,摆出的数的个数比所用棋子数多1个,如果是用6枚棋子,就能摆出7个数。老师及时组织同学用6枚棋子摆数,经过实践验实刚才的猜想,于是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题,“不用动手摆,你能知道9枚棋子能摆出几个数,分别是什么?”此时,学生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大部分同学很快就在本子上写出9、18、27、36、45、54、63、72、81、90这10个数。 这堂课,摆棋子的数量从少到多,方法上从无序到有序,学生经历了全过程,感悟了用棋子摆数的规律,积累了经验,最终不摆棋子也能写出所能摆出的数,由此证明了动手操作,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好方法。
(三)设计探究活动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先前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割补法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要将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虽剪了好多三角形,但总拼不成平行四边形。就在学生准备放弃时,老师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学生面前晃了晃,一些同学立刻得到启示,很快,就有学生喊出:“将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直角边的中点沿着与另一条直角边平行的方向剪下,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同学说:“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指导:“这条直角边其实就是三角形的高”。经老师这一点拨,学生兴奋起来,很快大多数同学都能用一个三角形经过割补拼出了平行四边形,并从中探究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后面教学《梯形面积》时,由于在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学生很快就能将一个梯形经过割补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这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的方法,必将成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三、布置课后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比较规范和典型的,但在实际运用之中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要运用其原理进行一番的探索。例如,学习了《体积》后,布置实践作业:用你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个不规则的马铃薯体积,并写出测量的主要过程。完成这种作业,有一定的挑战性。(下转第37页)(上接第26页)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究、体验后,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交流中,学生发现他们所用的方法虽不相同,但运用的原理一样:都是将不规则的马铃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后才计算出来的。这一过程使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又积累了求不规则物体可通过转化为规则物体求出体积的经验。
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更能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能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责任编辑:李雪虹)
《新课标》关于“体验”的解释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据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并且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教学中,可以从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及课后活动三个方面让学生体验,并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一、设计课前活动,初步体验教材内容,获取一些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先行体验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正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一)自学活动
课前,老师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设计适合学生自已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初步体验教材内容,获取经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钝角和锐角》一课,由于学生已学习过“直角”的知识,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用三角板中的直角量一量,看看课本三个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或者与直角相等。再看看课本,比直角小的叫什么角,比直角大的叫什么角?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学生感悟到,钝角和锐角是以直角为比较标准的。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积累了认识钝角锐角的经验,上课时,教师出示了许多角而且摆放姿势五花八门,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通过用直角量的方法判断出属于哪类角,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自制学具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不但能让学生先行体验课本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北师大教材学习《时、分、秒》这课时,课前教师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做一个钟面的活动。学生对钟面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在自制钟面时,就要去认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有几个数,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在这个做钟面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体验到了: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一个完整的时钟有时针、分针、秒针等基本知识。为后面的知识积累了经验。学生自己做的学具,虽说不如买的漂亮,但它实实在在是自己的成果,用起来格外赏心悦目,学起来特别专心。
二、组织课中活动,经历和体验过程,不断积累经验
学生在课前虽然经过自学活动,有了一些体验,但还是粗浅的,所获的经验也是极为简单的,为此,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一)设计游戏活动
竞赛,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因为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好胜心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精心设计竞赛活动,既能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又能让竞赛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从中获取活动经验。
例如,四年级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学生虽然感觉到运用这些定律会比较简便,但由于缺少亲身的感受,总觉得还是按“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内”的方法等更为习惯,因而不能积极地采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为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老师设计了一场比赛。第一次,老师出示38×25×4和26×9 74×9这两道题,让一、二组学生用常规方法进行计算,而第三、四组的学生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结果第三、四组的同学很快就得出了结果,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而第一、二组学生却还在埋头笔算。第一、二组的学生则大喊“不公平,不公平!”为满足学生这一要求,老师又进行第二次比赛,出示:49×125×8和132×17-32×17这两道题,这次让第一、二组的学生用运算定律简算,第三、四组学生用常规方法计算。不言而喻,这一次第一、二组的学生露出了胜利笑脸。两次的竞赛,分别用不同方式进行计算,学生们都有了亲身感受,获得了宝贵的活动经验:在能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就要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到手的经验,老师趁热打铁,又组织了第三次竞赛,这次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式,看谁又对又快。结果这次全班学生都选择了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做数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还能使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提高,为积累、总结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字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老师先让学生分别用1、2、3枚棋子在数位表(只有个位与十位)摆,看看能摆出几个数,由于棋子数量少,所能摆出的数也少,学生都能不重不漏摆齐所能摆的数。然而到了用4枚棋于摆数时,就有一些学生重了或漏了。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一位学生介绍说:“我是先把4枚棋子放在十位上,然后每次向个位移1枚棋子,直到把4枚棋子全部移到个位,每移一次,把所得到的数记录下来,分别是40、31、22、13、4”;另一位同学说:“我是先把4枚棋子全部放到个位上,然后每次向十位移1枚棋子,分别得到的数4、13、22、31、40”。老师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及时总结摆棋子的方法,再让学生用5枚棋子摆数。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或教训,虽然所要摆的棋子数多,但也能在较短的时间摆出了所有的数。到此,教师还不满足于学生从操作中所获得的这些经验,继续让学生观察分别用1、2、3、4、5枚棋子能摆出2个、3个、4个、5个、6个数。一位学生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突然叫起来,摆出的数的个数比所用棋子数多1个,如果是用6枚棋子,就能摆出7个数。老师及时组织同学用6枚棋子摆数,经过实践验实刚才的猜想,于是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题,“不用动手摆,你能知道9枚棋子能摆出几个数,分别是什么?”此时,学生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大部分同学很快就在本子上写出9、18、27、36、45、54、63、72、81、90这10个数。 这堂课,摆棋子的数量从少到多,方法上从无序到有序,学生经历了全过程,感悟了用棋子摆数的规律,积累了经验,最终不摆棋子也能写出所能摆出的数,由此证明了动手操作,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好方法。
(三)设计探究活动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先前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割补法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要将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虽剪了好多三角形,但总拼不成平行四边形。就在学生准备放弃时,老师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学生面前晃了晃,一些同学立刻得到启示,很快,就有学生喊出:“将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直角边的中点沿着与另一条直角边平行的方向剪下,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同学说:“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指导:“这条直角边其实就是三角形的高”。经老师这一点拨,学生兴奋起来,很快大多数同学都能用一个三角形经过割补拼出了平行四边形,并从中探究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后面教学《梯形面积》时,由于在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学生很快就能将一个梯形经过割补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这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的方法,必将成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三、布置课后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比较规范和典型的,但在实际运用之中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要运用其原理进行一番的探索。例如,学习了《体积》后,布置实践作业:用你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个不规则的马铃薯体积,并写出测量的主要过程。完成这种作业,有一定的挑战性。(下转第37页)(上接第26页)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究、体验后,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交流中,学生发现他们所用的方法虽不相同,但运用的原理一样:都是将不规则的马铃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后才计算出来的。这一过程使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又积累了求不规则物体可通过转化为规则物体求出体积的经验。
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更能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能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