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中共十九大将“人才强国战略”定为推动未来中国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在此战略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各个城市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凸显出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和思维的深刻转变。本文从大学生视角出发,切实调查高校毕业生选择居住就业地的影响因素,为地方政府在“人才争夺战”中把握先机,合理制定人才 “引”、“留”政策提供信息、参考和策略。
关键词: 人才争夺;居业地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069-01
一、研究背景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基于中央相关政策的推出和城市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发展的需要,各地方也逐渐意识到人才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人才,由此掀起了一场愈演愈烈的 “人才争夺战”。作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就业、落户去向自然颇受关注。很多城市把引进、留住大学生作为其人才政策的重点。在这一盛况空前的人才争夺战背景下,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居住就业地的选择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地方政府的各种“引人”、“留人”政策提供智识支持。
二、现状分析及凸显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论已成为普遍共识。国际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同时,国内各地也意识到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人才红利逐渐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新一轮地区为未来发展蓄力的竞争焦点。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人才新政措施出台狂潮,包括“零门槛”落户、各种补贴、项目资助等,力度迅猛收效显著。人才争夺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成为各个地区关注的人才主体。
人才争夺的背后其实是区域竞争,区域产业优势的竞争则必然需要拥有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地方政府虽然求贤若渴,出台的系列政策短期内成效显著,但金钱、户籍等优惠可能不足以支撑人才政策长远走下去。人才争夺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凸显问题:
1、高校毕业生居业地选择得不到满足,地方人才政策关注物质刺激而缺乏人文关怀。城市吸引留住大学生的政策效力与城市人才需求量不适配,制定政策时信息不完全。
2、面对一些地区政策优惠力度大的现象,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发达地区同台竞争,得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并留住大学生,使其选择该地居住就业;如何解决人才战可能导致的失衡,进行良性竞争。
3、“引才”之后是否能“留才”。地方政府在“抢人”方面用力过猛,却不知用才何处,若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必然造成人才流失。
三、对策分析
1、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业的主要标准中,社会文明一项高居榜首,占所有调查人数的80%,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居业地时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因此各地方城市在规划时应注重整体的布局、局部的表现、景色的合协、绿化的维护、物业的管理等等,考虑公民的交流便利,重视公民心理需求,体现地方特色,融合现代元素,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2、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院所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优秀毕业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普遍吸引毕业生居业的地方政策包括社会保障政策、落户政策、购房补贴政策等,对这些民生政策放宽权限、优化流程、精简材料,无疑会吸纳到更多优秀人才。但是地方政府在放宽政策的过程也要避免过犹不及和盲目性,而由此带来引进人才匹配性不高、人才的后续培养不足、人才的效用未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地方政府引进人才时首先要注意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高层次人才,充分考虑人才的数量与结构的平衡,并注重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使得各类人才的配备和组合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避免“后劲不足”和“打补丁”的情况,政府要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利用多方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再次要调整引才政策,推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引才计划,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协同创新。
3、除了引才,更重要的是要留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生选择居业地的重要因素有发展机遇、收入水平、家庭因素、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工作与生活压力、地区特质、自然生态环境、物价(房价)、生活便利性与丰富性(按重要程度排序,由重要到不重要)。由此可见政府需要针对地区人口流动趋势的特征研究,结合产业集聚特点,将地方发展需求与人才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人才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合理、高效流動。同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与政府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四、结语
“人才争夺战”凸显了城市的高维竞争,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人才的竞争成为必然。但是各个地区在抢夺人才的过程中要对城市承载能力、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做好定位分析,加强科学规划,长期经营,培育出代表行业未来方向、能提供优渥薪资水平的朝阳产业,着力建设便利的交通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多元的文化空间和可成长的生活工作空间,避免无序竞争带来的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
作者简介:周纯一(1997-11),女,江苏南通人,汉,本科在读,就读于南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人才争夺;居业地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069-01
一、研究背景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基于中央相关政策的推出和城市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发展的需要,各地方也逐渐意识到人才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人才,由此掀起了一场愈演愈烈的 “人才争夺战”。作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就业、落户去向自然颇受关注。很多城市把引进、留住大学生作为其人才政策的重点。在这一盛况空前的人才争夺战背景下,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居住就业地的选择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地方政府的各种“引人”、“留人”政策提供智识支持。
二、现状分析及凸显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论已成为普遍共识。国际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同时,国内各地也意识到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人才红利逐渐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新一轮地区为未来发展蓄力的竞争焦点。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人才新政措施出台狂潮,包括“零门槛”落户、各种补贴、项目资助等,力度迅猛收效显著。人才争夺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成为各个地区关注的人才主体。
人才争夺的背后其实是区域竞争,区域产业优势的竞争则必然需要拥有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地方政府虽然求贤若渴,出台的系列政策短期内成效显著,但金钱、户籍等优惠可能不足以支撑人才政策长远走下去。人才争夺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凸显问题:
1、高校毕业生居业地选择得不到满足,地方人才政策关注物质刺激而缺乏人文关怀。城市吸引留住大学生的政策效力与城市人才需求量不适配,制定政策时信息不完全。
2、面对一些地区政策优惠力度大的现象,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发达地区同台竞争,得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并留住大学生,使其选择该地居住就业;如何解决人才战可能导致的失衡,进行良性竞争。
3、“引才”之后是否能“留才”。地方政府在“抢人”方面用力过猛,却不知用才何处,若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必然造成人才流失。
三、对策分析
1、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业的主要标准中,社会文明一项高居榜首,占所有调查人数的80%,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居业地时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因此各地方城市在规划时应注重整体的布局、局部的表现、景色的合协、绿化的维护、物业的管理等等,考虑公民的交流便利,重视公民心理需求,体现地方特色,融合现代元素,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2、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院所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优秀毕业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普遍吸引毕业生居业的地方政策包括社会保障政策、落户政策、购房补贴政策等,对这些民生政策放宽权限、优化流程、精简材料,无疑会吸纳到更多优秀人才。但是地方政府在放宽政策的过程也要避免过犹不及和盲目性,而由此带来引进人才匹配性不高、人才的后续培养不足、人才的效用未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地方政府引进人才时首先要注意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高层次人才,充分考虑人才的数量与结构的平衡,并注重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使得各类人才的配备和组合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避免“后劲不足”和“打补丁”的情况,政府要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利用多方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再次要调整引才政策,推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引才计划,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协同创新。
3、除了引才,更重要的是要留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生选择居业地的重要因素有发展机遇、收入水平、家庭因素、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工作与生活压力、地区特质、自然生态环境、物价(房价)、生活便利性与丰富性(按重要程度排序,由重要到不重要)。由此可见政府需要针对地区人口流动趋势的特征研究,结合产业集聚特点,将地方发展需求与人才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人才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合理、高效流動。同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与政府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四、结语
“人才争夺战”凸显了城市的高维竞争,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人才的竞争成为必然。但是各个地区在抢夺人才的过程中要对城市承载能力、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做好定位分析,加强科学规划,长期经营,培育出代表行业未来方向、能提供优渥薪资水平的朝阳产业,着力建设便利的交通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多元的文化空间和可成长的生活工作空间,避免无序竞争带来的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
作者简介:周纯一(1997-11),女,江苏南通人,汉,本科在读,就读于南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