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旅游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势头正劲,而湿地旅游作为生态旅游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颗新星,也在冉冉升起。本文从张掖湿地发展旅游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存在的优势、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张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92-01
生态旅游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1]这个定义中,提到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一是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二是旅游行为不或很少影响旅游地。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外传入我国并被接受的。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目前我国的湿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湿地类型多、范围广、湿地资源丰富,因此具有典型特点的湿地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在看到发展前景的同时,有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2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资源开发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层出不穷:1、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40%的城市大气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2、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不到位。例如山海关老龙头景区被取消“5A”资质,将这一矛盾扩大化。3、旅游活动对旅游地负面影响大。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合理、旅游者环保意识的缺乏,造成了诸多旅游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诸如甘肃敦煌月牙泉,水域面积逐年减少,水位急剧下降,最大水深只有1米。
二、张掖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优势
(一)丰富的湿地资源。
张掖现有湿地210420.42hm2,占国土面积的5.02%,且张掖湿地地处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带,是多种珍稀濒危鸟类迁徙途中的停留栖息地和中转站。[3]
(二)独特的湿地景观。
“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是张掖典型的湿地景观。再加上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有雪山又有沙漠与湿地相映,构成一幅独特的沙漠绿洲之景。
(三)区位与交通条件。
张掖市居中四向。境内有兰新铁路横贯全市,由兰州—张掖—乌鲁木齐的兰新铁路,列车可通达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新开通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更加缩短了张掖与兰州、乌鲁木齐、西宁等周边城市的距离;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已建成通航。这些都为张掖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几年,张掖湿地旅游乘着张掖旅游兴起的东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地方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硬伤。例如湿地公园内,游乐设施及餐饮设施缺乏,城市公交发车间隔过长,交通不便,都制约着张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重开发轻保护。
开发者、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湿地在旅游开发中生态遭到破坏。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经营者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
(三)旅游文化载体不突出。
张掖古时是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而独有的裕固族更赋予张掖一种别样的风情。但就目前张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来看,除了基于本身自然风景的开发外,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在其旅游产品中凸显,大大降低了张掖湿地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缺乏吸引力。
四、张掖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经营理念,加大政企合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服务功能区建设,多引进一些大型水上娱乐设施,打造精品湿地旅游品牌。
(二)加大旅游文化载体发掘。
充分将农耕文化、裕固族文化融入湿地旅游中,大力发展以采摘园、农家乐、裕固民俗为载体的生态湿地体验旅游,真正打造出具有张掖独特魅力的湿地生态旅游產品。
(三)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提高从业门槛,注重提高其组织独立工作的能力,重视训练其良好的仪容仪表,鼓励从业人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打造质量过硬的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品牌。
(四)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在政府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应动员当地居民加入湿地保护,使当地居民了解到保护与开发共存而产生的效益要要远大于、长于消费湿地而得的利益。让他们在依靠湿地旅游生存的同时,参与到湿地保护与宣传工作中,不能因保护湿地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使他们对保护湿地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因居民的活动对湿地产生威胁。
参考文献:
[1]罗清.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前景的分析[DB/OL].(2012-11-15).http://www.cnki.com.
cn/Article/CJFDTotal-GQGA200816029.htm
[2]潘立樊.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DB/OL].(2008-12-08).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341685.aspx
[3]掖市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汇编(2005年)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
作者简介:方园(1986-),女,汉族,甘肃高台县人,助理工程师,管理学学士,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湿地生态旅游。王国成(1968-),男,汉族,甘肃高台县人,高级工程师,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湿地科普教育。陈鹤(1987-),女,汉族,甘肃临泽县人,助理工程师,文学学士,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湿地科普教育。
关键词:张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92-01
生态旅游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1]这个定义中,提到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一是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二是旅游行为不或很少影响旅游地。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外传入我国并被接受的。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目前我国的湿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湿地类型多、范围广、湿地资源丰富,因此具有典型特点的湿地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在看到发展前景的同时,有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2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资源开发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层出不穷:1、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40%的城市大气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2、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不到位。例如山海关老龙头景区被取消“5A”资质,将这一矛盾扩大化。3、旅游活动对旅游地负面影响大。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合理、旅游者环保意识的缺乏,造成了诸多旅游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诸如甘肃敦煌月牙泉,水域面积逐年减少,水位急剧下降,最大水深只有1米。
二、张掖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优势
(一)丰富的湿地资源。
张掖现有湿地210420.42hm2,占国土面积的5.02%,且张掖湿地地处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带,是多种珍稀濒危鸟类迁徙途中的停留栖息地和中转站。[3]
(二)独特的湿地景观。
“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是张掖典型的湿地景观。再加上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有雪山又有沙漠与湿地相映,构成一幅独特的沙漠绿洲之景。
(三)区位与交通条件。
张掖市居中四向。境内有兰新铁路横贯全市,由兰州—张掖—乌鲁木齐的兰新铁路,列车可通达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新开通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更加缩短了张掖与兰州、乌鲁木齐、西宁等周边城市的距离;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已建成通航。这些都为张掖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几年,张掖湿地旅游乘着张掖旅游兴起的东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地方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硬伤。例如湿地公园内,游乐设施及餐饮设施缺乏,城市公交发车间隔过长,交通不便,都制约着张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重开发轻保护。
开发者、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湿地在旅游开发中生态遭到破坏。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经营者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
(三)旅游文化载体不突出。
张掖古时是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而独有的裕固族更赋予张掖一种别样的风情。但就目前张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来看,除了基于本身自然风景的开发外,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在其旅游产品中凸显,大大降低了张掖湿地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缺乏吸引力。
四、张掖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经营理念,加大政企合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服务功能区建设,多引进一些大型水上娱乐设施,打造精品湿地旅游品牌。
(二)加大旅游文化载体发掘。
充分将农耕文化、裕固族文化融入湿地旅游中,大力发展以采摘园、农家乐、裕固民俗为载体的生态湿地体验旅游,真正打造出具有张掖独特魅力的湿地生态旅游產品。
(三)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提高从业门槛,注重提高其组织独立工作的能力,重视训练其良好的仪容仪表,鼓励从业人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打造质量过硬的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品牌。
(四)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在政府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应动员当地居民加入湿地保护,使当地居民了解到保护与开发共存而产生的效益要要远大于、长于消费湿地而得的利益。让他们在依靠湿地旅游生存的同时,参与到湿地保护与宣传工作中,不能因保护湿地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使他们对保护湿地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因居民的活动对湿地产生威胁。
参考文献:
[1]罗清.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前景的分析[DB/OL].(2012-11-15).http://www.cnki.com.
cn/Article/CJFDTotal-GQGA200816029.htm
[2]潘立樊.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DB/OL].(2008-12-08).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341685.aspx
[3]掖市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汇编(2005年)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
作者简介:方园(1986-),女,汉族,甘肃高台县人,助理工程师,管理学学士,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湿地生态旅游。王国成(1968-),男,汉族,甘肃高台县人,高级工程师,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湿地科普教育。陈鹤(1987-),女,汉族,甘肃临泽县人,助理工程师,文学学士,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方向:湿地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