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全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全县人口16.16万,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儿女在这里和谐相处。
循化人多地少,少数民族聚集,交通区位偏远,发展路径单一。撒拉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63%,循化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之一。
循化地处黄河峡谷地带,属北低南高的中海拔山地,地貌的沟沟坎坎把土地“切割”得七零八落,全县总耕地面积18.2万亩,其中浅山面积8.9万亩、水浇地面积9.3万亩。循化降雨量少,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它蒸发的不仅仅是泥土里的湿气,还蒸发了十几万循化人辛勤耕耘的汗水!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而有了“黄河边的干循化”的称谓,靠天吃饭的日子,让循化的农民艰难生存——循化是国定贫困县。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和境内4座国家大中型电站工程建设,循化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支持国家的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退耕还林45561亩,为境内的4座梯级电站的建设让出耕地2.4万亩,这就使得沿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依靠土地持续增收是非常困难的。
上世纪80年代,不甘贫困的循化人面对人多地少、致富门路少的困境,毅然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走出贫瘠的土地,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从最开始的开办绒毛加工厂,到后来的组成青藏线运输大军,继而加入修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队伍,还有一部分群众怀揣生活中的拉面技艺,挤上了东去、南下的绿皮火车,在大江南北的大中城市开起了拉面馆。昔日,黄河波涛中的“筏子客”,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劈波斩浪、起落沉浮、艰难求索。
循化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群众所参与的各种商业活动,认为拉面经营是门槛低、风险小、投资少、收益快、普惠度高的产业,于是引导、鼓励群众走出山门,迈入城门,从事拉面经营。
创业初期,有“黄河浪尖上的撒拉人”之称的撒拉族同胞以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努力开拓拉面市场。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背着水壶和干粮,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寻找店铺,从“一炉火、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开始干起,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也感召着家乡的邻里乡亲们走出循化从事拉面经营。
循化县委县政府看准拉面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对拉面技术培训的力度,为市场培育、输送一批批拉面技术人才。从此,一碗面从生活拉向了市场,循化人把拉面的牌子挂在了大江南北的城市街巷,和青海拉面人一起让拉面逐步跻身中国快餐的行列,悄悄影响了国人的味蕾,并形成了“青海拉面”独特的文化记忆!
从2004年始,循化县委县政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35个拉面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了劳务办事处,为拉面务工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为拉面人的子女上学问题排忧解难,同时积极推动和帮助拉面务工人员自觉融入当地政府管理,依法文明经营,并服务于“输入地”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此时,循化拉面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循化县委县政府适时引导拉面人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属于青海区域品牌的产品形象,助推拉面产业快速发展,于是“撒拉人家”品牌应势而生,产业发展已现雏形,“撒拉人家”被评为青海省六大劳务品牌之一。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依据这一纲领性文件,青海省和海东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海东市促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拉面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近几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强化组织领导,综合分析研判,制定“政府统筹、就业主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思路,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拉面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把拉面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同时助推品牌引领和产业升级。
该县紧紧围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目标,面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谋生技能为重点,改变以往短期培训变为到“输入地”在岗实训,以全国“撒拉人家”为品牌的拉面店为载体,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落实“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从“跑堂”实训成“拉面匠”,掌握一技之长后,再扶持成“拉面老板”——即是一条一年当跑堂,两年做面匠,三年成老板的“123”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以此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加快全县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拉面产业扩面转型发展。
拉面产业的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循化拉面产业向做大做强发展。循化县积极利用拉面品牌的影响力,拉动循化辣椒、花椒和薄皮核桃(两椒一核)及牛羊肉等区域特色产品的销售,带动了循化清真食品产业园的发展,推动了循化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催生了“艾麦尔”“达山”“白驼”“仙红”“天香”等与拉面产业相融合的拉面调味品加工、肉食类加工和副食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实现了一二三产带动、联动发展,促进了循化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多年来,循化县采取了政府贴息扶持、金融机构予以大力支持、银行推出“530贷款”、小额惠农贷款等措施,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循化县现有与拉面产业相关的企业120家,农业合作社440家,就业人数6000多人。
拉面产业释放出较好的民生效应,使拉面人闯了路子、换了脑子、创了牌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实现了“五子登科”,改变了一种活法!
2018年9月底,循化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少数民族县。循化县委、县政府认为,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巩固扶贫成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循化县的拉面产业,将依托青海拉面店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量、渠道和人力优势,做强企业,壮大产业。以拉面产业链为中心,推动关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拉面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拉面产业总部基地,建设食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食材及特色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商中心,建设金融结算和服务中心,着力提高拉面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互推互动。
循化的拉面产业,是海东拉面产业及青海拉面产业发展的缩影和典型。自2017年开始,青海拉面人先后把拉面店开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尼日利亚、日本等6个国家。青海拉面产业的成熟发展,为青海拉面跨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给予了满满的自信。
循化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大好的历史机遇,致力于市场品牌升级、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主题品牌连锁经营和国内外市场开拓,面对充满商机的国际市场,引导企业跨出国门,融入丝绸之路的大战略、大发展之中。
循化拉面人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雕刻在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年轮上,为中国餐饮业打造了一个享誉全国的拉面快餐的餐饮品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指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成功培育了一个特色拉面产业,成就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梦想。
循化人多地少,少数民族聚集,交通区位偏远,发展路径单一。撒拉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63%,循化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之一。
地不养人的循化走出山门
循化地处黄河峡谷地带,属北低南高的中海拔山地,地貌的沟沟坎坎把土地“切割”得七零八落,全县总耕地面积18.2万亩,其中浅山面积8.9万亩、水浇地面积9.3万亩。循化降雨量少,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它蒸发的不仅仅是泥土里的湿气,还蒸发了十几万循化人辛勤耕耘的汗水!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而有了“黄河边的干循化”的称谓,靠天吃饭的日子,让循化的农民艰难生存——循化是国定贫困县。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和境内4座国家大中型电站工程建设,循化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支持国家的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退耕还林45561亩,为境内的4座梯级电站的建设让出耕地2.4万亩,这就使得沿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依靠土地持续增收是非常困难的。
上世纪80年代,不甘贫困的循化人面对人多地少、致富门路少的困境,毅然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走出贫瘠的土地,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从最开始的开办绒毛加工厂,到后来的组成青藏线运输大军,继而加入修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队伍,还有一部分群众怀揣生活中的拉面技艺,挤上了东去、南下的绿皮火车,在大江南北的大中城市开起了拉面馆。昔日,黄河波涛中的“筏子客”,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劈波斩浪、起落沉浮、艰难求索。
循化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群众所参与的各种商业活动,认为拉面经营是门槛低、风险小、投资少、收益快、普惠度高的产业,于是引导、鼓励群众走出山门,迈入城门,从事拉面经营。
创业初期,有“黄河浪尖上的撒拉人”之称的撒拉族同胞以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努力开拓拉面市场。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背着水壶和干粮,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寻找店铺,从“一炉火、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开始干起,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也感召着家乡的邻里乡亲们走出循化从事拉面经营。
模式創新之中扶贫攻坚
循化县委县政府看准拉面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对拉面技术培训的力度,为市场培育、输送一批批拉面技术人才。从此,一碗面从生活拉向了市场,循化人把拉面的牌子挂在了大江南北的城市街巷,和青海拉面人一起让拉面逐步跻身中国快餐的行列,悄悄影响了国人的味蕾,并形成了“青海拉面”独特的文化记忆!
从2004年始,循化县委县政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35个拉面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了劳务办事处,为拉面务工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为拉面人的子女上学问题排忧解难,同时积极推动和帮助拉面务工人员自觉融入当地政府管理,依法文明经营,并服务于“输入地”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此时,循化拉面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循化县委县政府适时引导拉面人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属于青海区域品牌的产品形象,助推拉面产业快速发展,于是“撒拉人家”品牌应势而生,产业发展已现雏形,“撒拉人家”被评为青海省六大劳务品牌之一。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依据这一纲领性文件,青海省和海东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海东市促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拉面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近几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强化组织领导,综合分析研判,制定“政府统筹、就业主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思路,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拉面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把拉面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同时助推品牌引领和产业升级。
该县紧紧围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目标,面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谋生技能为重点,改变以往短期培训变为到“输入地”在岗实训,以全国“撒拉人家”为品牌的拉面店为载体,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落实“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从“跑堂”实训成“拉面匠”,掌握一技之长后,再扶持成“拉面老板”——即是一条一年当跑堂,两年做面匠,三年成老板的“123”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以此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加快全县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拉面产业扩面转型发展。
联动发展以实现产业融合
拉面产业的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循化拉面产业向做大做强发展。循化县积极利用拉面品牌的影响力,拉动循化辣椒、花椒和薄皮核桃(两椒一核)及牛羊肉等区域特色产品的销售,带动了循化清真食品产业园的发展,推动了循化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催生了“艾麦尔”“达山”“白驼”“仙红”“天香”等与拉面产业相融合的拉面调味品加工、肉食类加工和副食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实现了一二三产带动、联动发展,促进了循化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多年来,循化县采取了政府贴息扶持、金融机构予以大力支持、银行推出“530贷款”、小额惠农贷款等措施,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循化县现有与拉面产业相关的企业120家,农业合作社440家,就业人数6000多人。
拉面产业释放出较好的民生效应,使拉面人闯了路子、换了脑子、创了牌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实现了“五子登科”,改变了一种活法!
2018年9月底,循化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少数民族县。循化县委、县政府认为,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巩固扶贫成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循化县的拉面产业,将依托青海拉面店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量、渠道和人力优势,做强企业,壮大产业。以拉面产业链为中心,推动关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拉面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拉面产业总部基地,建设食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食材及特色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商中心,建设金融结算和服务中心,着力提高拉面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互推互动。
循化的拉面产业,是海东拉面产业及青海拉面产业发展的缩影和典型。自2017年开始,青海拉面人先后把拉面店开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尼日利亚、日本等6个国家。青海拉面产业的成熟发展,为青海拉面跨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给予了满满的自信。
循化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大好的历史机遇,致力于市场品牌升级、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主题品牌连锁经营和国内外市场开拓,面对充满商机的国际市场,引导企业跨出国门,融入丝绸之路的大战略、大发展之中。
循化拉面人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雕刻在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年轮上,为中国餐饮业打造了一个享誉全国的拉面快餐的餐饮品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指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成功培育了一个特色拉面产业,成就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