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不仅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必备的基础平台。根据高职通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按照T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课程;课程体系
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世界各国竞相努力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通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除了对工程设计人员的众多需求以外,还需要大量受过高职教育的通信高技能人才,即具有现代通信企业生产一线从业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的专业理论,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与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通信运营的某些关键技术和技能,能熟练操作、使用与维护通信企业的相关设备设施,持有某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能独立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服务难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
素质结构分析法将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知识型、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变化。高职通信人才属于知识—技能型人才,因此应采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职通信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T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T”中的横“—”对于通信类高职学生而言,代表其基本素质和一般能力培养的横向拓宽,以满足毕业生社会就业的适应性。“T”中的竖“|”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且特别强调通信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针对性。“T”型模式中的横“—”与竖“|”是密切联系、互为支撑的,横“—”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竖“|”是由横“—”发展起来的,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水平受一般能力与基本素质水平的制约,而通信专业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一般能力与基本素质。横“—”与竖“|”的重合部分则构成学生的核心能力。T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毕业生终身学习,并以就业为导向。终身学习需要受教育者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满足在通信企业从业过程中因技术发展、设备更新或转岗而需要的不断学习;以就业为导向则要求高职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需要。T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兼顾通信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
基础课程体系的作用根据通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基础课程体系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与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服务于专业学习,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三是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适应职业生涯中的转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基础课程体系构成的原则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主潮,也是通信企业择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学生应具备的思想观念、意志品德、职业素质、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社会责任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2.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信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基础课程要与就业方向有直接关联,要体现出就业方向与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课程设置要精简实用,目标明确。
3.以服务专业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原则。基础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培养要求为重要依据,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能力无关的课程,大力强化能力培养。
4.以“必需、够用”为根本原则。基础课教学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注意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注重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
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T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横“—”所代表的横向扩展能力可分解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交流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对横向扩展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作用,可把基础课程体系设计成为模块化结构,组成公共政治课、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课程群,课程群分为必修课程群与选修课程群两类。在课程体系中,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要求。模块群则具有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涵盖宽泛的专业面,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灵活组合,既可适应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及时更新知识,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T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横“—”与课程模块和课程群间的结构见下页图)。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课程群”,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性要求;第二层次为“职业基础课程群”,是以通信专业为背景的职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开设满足各通信专业特殊需求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第三层为“发展课程群”,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服务专业为基础,以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基础课程模块群可初步实现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需求,落实就业理念的目标,实现对学生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T”上面的“—”与课程模块和课程群间的结构图
课程教学的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率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提高课程效率。如可将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整合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门课程。再如根据通信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可将《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整合在同一门课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改革教材教法,应突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可按专题进行,采用案例法、讨论法、观摩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此项改革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加深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促进作用,可使学生容易理解本学科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规则,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重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团队作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形成,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按照“以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根据多种教学形式探索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采取开卷与闭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等形式。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考核应着重渗透能力考核的因素,如加强平时实践操作成绩、调查报告成绩、小论文成绩的考核等,引导学生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2]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3]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作者简介:
张新瑛(1949—),女,河北隆尧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万红(196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课程;课程体系
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世界各国竞相努力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通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除了对工程设计人员的众多需求以外,还需要大量受过高职教育的通信高技能人才,即具有现代通信企业生产一线从业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的专业理论,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与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通信运营的某些关键技术和技能,能熟练操作、使用与维护通信企业的相关设备设施,持有某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能独立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服务难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
素质结构分析法将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知识型、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变化。高职通信人才属于知识—技能型人才,因此应采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职通信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T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T”中的横“—”对于通信类高职学生而言,代表其基本素质和一般能力培养的横向拓宽,以满足毕业生社会就业的适应性。“T”中的竖“|”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且特别强调通信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针对性。“T”型模式中的横“—”与竖“|”是密切联系、互为支撑的,横“—”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竖“|”是由横“—”发展起来的,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水平受一般能力与基本素质水平的制约,而通信专业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一般能力与基本素质。横“—”与竖“|”的重合部分则构成学生的核心能力。T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毕业生终身学习,并以就业为导向。终身学习需要受教育者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满足在通信企业从业过程中因技术发展、设备更新或转岗而需要的不断学习;以就业为导向则要求高职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需要。T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兼顾通信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
基础课程体系的作用根据通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基础课程体系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与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服务于专业学习,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三是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适应职业生涯中的转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基础课程体系构成的原则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主潮,也是通信企业择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学生应具备的思想观念、意志品德、职业素质、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社会责任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2.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信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基础课程要与就业方向有直接关联,要体现出就业方向与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课程设置要精简实用,目标明确。
3.以服务专业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原则。基础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培养要求为重要依据,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能力无关的课程,大力强化能力培养。
4.以“必需、够用”为根本原则。基础课教学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注意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注重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
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T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横“—”所代表的横向扩展能力可分解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交流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对横向扩展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作用,可把基础课程体系设计成为模块化结构,组成公共政治课、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课程群,课程群分为必修课程群与选修课程群两类。在课程体系中,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要求。模块群则具有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涵盖宽泛的专业面,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灵活组合,既可适应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及时更新知识,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T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横“—”与课程模块和课程群间的结构见下页图)。通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课程群”,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性要求;第二层次为“职业基础课程群”,是以通信专业为背景的职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开设满足各通信专业特殊需求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第三层为“发展课程群”,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服务专业为基础,以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基础课程模块群可初步实现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需求,落实就业理念的目标,实现对学生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T”上面的“—”与课程模块和课程群间的结构图
课程教学的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率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提高课程效率。如可将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整合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门课程。再如根据通信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可将《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整合在同一门课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改革教材教法,应突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可按专题进行,采用案例法、讨论法、观摩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此项改革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加深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促进作用,可使学生容易理解本学科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规则,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重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团队作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形成,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按照“以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根据多种教学形式探索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采取开卷与闭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等形式。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考核应着重渗透能力考核的因素,如加强平时实践操作成绩、调查报告成绩、小论文成绩的考核等,引导学生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2]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3]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作者简介:
张新瑛(1949—),女,河北隆尧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万红(196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