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表现成因;举措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
(1)不良习惯具体表现
农村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①做人的基本态度与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动随便;二、三年级学生存在撒谎、欺骗他人的问题,有的学生不爱护公物、不注重公共道德;四、五年级的学生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没有爱心、态度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等等。②个人生活习惯。普遍表现为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贪玩、不爱学习,生活作息无规划。③人际交往。一部分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谈心交流,不少孩子甚至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与邻里之间关系冷淡,不肯与邻里亲近;与同学在一起相处不懂礼貌谦让,因小事闹得不愉快。④学习习惯。小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不爱做作业,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吃苦精神。⑤心理品质。自控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自卑,有的学生任性急躁、蛮横霸道,很难调控和处理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
(2)不良习惯形成原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因素:第一,家庭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然而农村地区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也不可避免长期处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与此同时,农村父母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很难正确地指导和教育孩子,再加上家庭硬性条件不太理想,所以,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社会因素。表现为: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儿童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②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少年儿童培养的投入。③负面的消费文化对少年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④村镇教育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第三,教育因素。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与教育工作的失误存在一定的关联,如应试教育促使师生关系极为紧张,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不当等。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举措
(1)言传身教,充分发扬老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模范表率作用的心理基础在于模仿,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以身传教,充分发挥老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以此达到既定目标。小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所以老师可以紧抓这一特点,先行导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动作与习惯,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身边和社会上的榜样人物,以他们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作为素材,告知小学生成功的取得离不开自身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拓宽路径,多渠道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
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要扩展培养路径,努力丰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渠道,加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程。首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孩子树立强烈的意识,适时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组织活动,例如,可针对小学生写作、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针对数学学科的精准性特征增强小学生认真思考、自我反省的能力。其次,要多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可尝试带领小学生拜访孤寡老人、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从而进行更好的自我教育。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导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伤害他人说“对不起”、感谢他人说“谢谢”等等。
(3)善于指导,引领学生观看有益的节目作品
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调乏味,不少学校未设有专门供小学生娱乐玩耍的空间和设施,所以农村小孩子只能在做完作业之后与小伙伴们做游戏,或者看看书和电视节目。书籍、电视节目中蕴含着好的信息、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广大小学老师务必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趣,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好的书刊,观看一些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此外,农村不少地方还存在封建迷信、赌博等违法活动,这些活动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老师严厉要求学生不可参与其中,杜绝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4)重视教育,兼顾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
第一,要注重家庭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要义,然后由家长引导孩子在接人待物上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行为,待人文明,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此外,还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全面。第二,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力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对具体的行为习惯有严明要求,告诫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启发学生自觉性;另一方面,则运用隐性教育达到既定目标,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与完善。第三,要加强社会教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相应组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抑或带领农村小学生走进文明城市,学习多种良好的习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皆兼顾的基础上实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顺利养成。
好习惯能够造就人,坏习惯可以摧毁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為习惯的养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共进,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小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表现成因;举措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
(1)不良习惯具体表现
农村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①做人的基本态度与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动随便;二、三年级学生存在撒谎、欺骗他人的问题,有的学生不爱护公物、不注重公共道德;四、五年级的学生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没有爱心、态度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等等。②个人生活习惯。普遍表现为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贪玩、不爱学习,生活作息无规划。③人际交往。一部分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谈心交流,不少孩子甚至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与邻里之间关系冷淡,不肯与邻里亲近;与同学在一起相处不懂礼貌谦让,因小事闹得不愉快。④学习习惯。小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不爱做作业,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吃苦精神。⑤心理品质。自控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自卑,有的学生任性急躁、蛮横霸道,很难调控和处理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
(2)不良习惯形成原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因素:第一,家庭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然而农村地区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也不可避免长期处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与此同时,农村父母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很难正确地指导和教育孩子,再加上家庭硬性条件不太理想,所以,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社会因素。表现为: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儿童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②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少年儿童培养的投入。③负面的消费文化对少年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④村镇教育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第三,教育因素。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与教育工作的失误存在一定的关联,如应试教育促使师生关系极为紧张,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不当等。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举措
(1)言传身教,充分发扬老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模范表率作用的心理基础在于模仿,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以身传教,充分发挥老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以此达到既定目标。小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所以老师可以紧抓这一特点,先行导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动作与习惯,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身边和社会上的榜样人物,以他们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作为素材,告知小学生成功的取得离不开自身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拓宽路径,多渠道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
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要扩展培养路径,努力丰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渠道,加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程。首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孩子树立强烈的意识,适时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组织活动,例如,可针对小学生写作、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针对数学学科的精准性特征增强小学生认真思考、自我反省的能力。其次,要多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可尝试带领小学生拜访孤寡老人、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从而进行更好的自我教育。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导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伤害他人说“对不起”、感谢他人说“谢谢”等等。
(3)善于指导,引领学生观看有益的节目作品
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调乏味,不少学校未设有专门供小学生娱乐玩耍的空间和设施,所以农村小孩子只能在做完作业之后与小伙伴们做游戏,或者看看书和电视节目。书籍、电视节目中蕴含着好的信息、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广大小学老师务必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趣,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好的书刊,观看一些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此外,农村不少地方还存在封建迷信、赌博等违法活动,这些活动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老师严厉要求学生不可参与其中,杜绝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4)重视教育,兼顾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
第一,要注重家庭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要义,然后由家长引导孩子在接人待物上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行为,待人文明,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此外,还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全面。第二,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力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对具体的行为习惯有严明要求,告诫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启发学生自觉性;另一方面,则运用隐性教育达到既定目标,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与完善。第三,要加强社会教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相应组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抑或带领农村小学生走进文明城市,学习多种良好的习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皆兼顾的基础上实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顺利养成。
好习惯能够造就人,坏习惯可以摧毁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為习惯的养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共进,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