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试题蕴含着高考命题的特点,也昭示着高考命题的方向。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是提高高三政治备考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以一组2014年高考《政治生活》中有关“公民”的试题为例,给2015年高考备考的考生提供帮助。
《求学》提醒: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此组试题虽都是围绕《政治生活》中公民这一主体命制的,但依托的背景材料各不相同,命题切入角度各显神通,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更非千篇一律。
【备考秘籍】
一、关注热点——入情入境是关键
热点,是高考命题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高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热点本身,而往往是以试题情景材料的形式出现的。情景材料往往内蕴丰富信息,是解题作答的重要依托。如本组试题中的各个设问,如果离开情景光看设问,是很难作答的。因此,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不能就热点问题而复习热点问题,关键在于把热点问题转化为具体情境,真正使政治复习入情入境。
1.培养习惯,情知交融
有同学可能会等着老师来复习热点。其实,高考复习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主要还要靠考生自己来把握。高考试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提供情景,要求考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对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要逆向训练,养成通过报纸、电视、资料等各种途径关注时政问题的习惯。因为单纯的知识复习是无趣的,也是低效的,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为知识创设具体情景,自觉把学科知识“挂靠”到具体情景中去,这不仅能使知识由“死”变“活”,而且能实现知识和情景有机交融。
2.增强意识,信息提取
本组试题中的第1题,要考生分析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就必须把握“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是什么;第2题,要求考生分析“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的原因,就要把握材料中市民对何不满、刘某因何被拘。备考复习中的热点复习,主要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把握试题情景材料的信息。因此,面对情景材料,我们要增强提取信息的意识,要自觉地“钻进去”,养成逐字逐句细细研读的习惯,能够把材料信息读全,并在此基础上把与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读出来。这种读取信息的能力,只能依靠考生平时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逐渐养成和提高。
3.提升能力,知识转换
面对试题提供的情景材料,我们不仅要能“钻进去”,还要能够“跳出来”,能够把从情景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转换成政治学科的学科语言,完成最后的答题。如第1题中要把公民参与“五水共治”转换成履行义务——生态保护的义务;如第2题中要把政府公开车牌拍卖收支情况,但政府最后没有列出明细要转换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政府应该政务公开;刘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要转换成在行使权利时没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等。考生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这种把材料信息转换成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以本为本是基础
围绕《政治生活》中公民这一主体,命制了设问角度不同、考查知识点有异的五道高考试题,我们在惊叹命题者命题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如何来更好地掌握?注重知识精度、把握知识广度、追求知识厚度,应该是这组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1.注重精度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或显性或隐性(即通过材料进行限定)地都会对所要运用的知识做出限制性要求。如本组试题中的要求,第1题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第二题是“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的相关知识,第3题中是“人大和政府”(显性)和“公民的权益”(隐性)的知识,第4题和第5题则均是隐性的,运用的是关于公民的监督权和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这要求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对这些知识必须有十分精准的把握,如果模棱两可,就可能在答题中出现偏差,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2.把握广度
知识点是零散的,但零散的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知识应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知识系统。每一道题目所涉及的也许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的点,但在进入高考考场之前,我们是不知道到底考哪些知识点的。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中所能做的,就是要对知识做好整体上的把握,才能不管碰上什么题目,都能够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和调用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围绕公民这一核心概念,就可以按照图1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系统。
3.追求厚度
知识不仅是平面的,更应该是立体的,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努力追求知识的厚度。这种厚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本身的或内在的角度:如本组试题的5个设问中,第2、4两问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设问的;1、5两题是从怎么办的角度设问的;而第3题则是两者兼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同一块知识,这其实就体现了知识的厚度。当然,即使同一知识,在回答不同角度的问题时,其用法和表述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我们区分、运用。二是知识外在的关联度:如第3问中把公民和人大、政府相联系,第4和第5问中则把公民和其他参加听证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这是知识厚度的另一种体现。
三、有效练习——练中有得是根本
练习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练习的质量和效益甚至决定着高考的成败。但有不少考生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停留在机械的“大水漫灌”式的题海战中,效率低下。
1.把练习当考试:把题做好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知,而是我们不做。把练习当考试,这是老生常谈了。但仍有很多学生对平常的练习持马虎态度,特别是对主观题的训练。因此,到考试的时候,有些题目就会“看着眼熟,做着手生”,不少考生只能是走出考场后追悔莫及。原因何在?平常练习马虎惯了,习惯成自然,进入考场,想不马虎也难,出现不必要的失分自然在所难免。因此,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我们首先要从意识上正确对待练习,只有把平时的练习当考试,像对待考试一样认真练习,才能在考试中保持平常练习的轻松心态,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当然,这里的把练习当考试,把题做好,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审题,也包括书写,以及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标号清晰等要求。
2.把答案当靶子:把题想透
在备考复习中,得到练习的正确答案并不是最终目的。拿到题目的参考答案以后,我们要善于把题目的答案当靶子,把题目想透: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这个答案的课本依据在哪里?答案与设问的连接点在哪?答案与材料是如何结合的?自己的答案跟参考答案的差异何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总有一些同学是“只管做,不管想”,导致题目做了虽多,但分析和解答题目的能力却没有提高多少。考生的答题能力,既是练出来的,但更是想出来、悟出来的。
3.把结果当起点:把题用足
有不少同学面对练习,以做好为目标,题目做好,任务完成。其实,这样的练习肯定是低效的。聪明的做法,是把一个经过自己思考、已经完成的题目作为新的思考的起点,看看这个题目可以做些怎样的改编,如设问角度的变换、知识限定的变换等,以及改编后的题目应该怎样组织答案。像本组试题中的第4、5两题,某种角度看就是提供给我们的一组非常典型变式,当然我们还可以再作变换,如“以听证会参与者的角色参加地铁票价调整听证会,你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假若你以听证会参与者的角色要在地铁票价调整听证会上发言,请你列出发言提纲”等等。这样,对参加听证会一块的知识我们差不多都涉及了,不管碰到什么类型的相关问题,自然能够轻松解决。
《求学》提醒: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此组试题虽都是围绕《政治生活》中公民这一主体命制的,但依托的背景材料各不相同,命题切入角度各显神通,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更非千篇一律。
【备考秘籍】
一、关注热点——入情入境是关键
热点,是高考命题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高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热点本身,而往往是以试题情景材料的形式出现的。情景材料往往内蕴丰富信息,是解题作答的重要依托。如本组试题中的各个设问,如果离开情景光看设问,是很难作答的。因此,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不能就热点问题而复习热点问题,关键在于把热点问题转化为具体情境,真正使政治复习入情入境。
1.培养习惯,情知交融
有同学可能会等着老师来复习热点。其实,高考复习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主要还要靠考生自己来把握。高考试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提供情景,要求考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对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要逆向训练,养成通过报纸、电视、资料等各种途径关注时政问题的习惯。因为单纯的知识复习是无趣的,也是低效的,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为知识创设具体情景,自觉把学科知识“挂靠”到具体情景中去,这不仅能使知识由“死”变“活”,而且能实现知识和情景有机交融。
2.增强意识,信息提取
本组试题中的第1题,要考生分析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就必须把握“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是什么;第2题,要求考生分析“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的原因,就要把握材料中市民对何不满、刘某因何被拘。备考复习中的热点复习,主要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把握试题情景材料的信息。因此,面对情景材料,我们要增强提取信息的意识,要自觉地“钻进去”,养成逐字逐句细细研读的习惯,能够把材料信息读全,并在此基础上把与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读出来。这种读取信息的能力,只能依靠考生平时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逐渐养成和提高。
3.提升能力,知识转换
面对试题提供的情景材料,我们不仅要能“钻进去”,还要能够“跳出来”,能够把从情景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转换成政治学科的学科语言,完成最后的答题。如第1题中要把公民参与“五水共治”转换成履行义务——生态保护的义务;如第2题中要把政府公开车牌拍卖收支情况,但政府最后没有列出明细要转换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政府应该政务公开;刘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要转换成在行使权利时没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等。考生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这种把材料信息转换成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以本为本是基础
围绕《政治生活》中公民这一主体,命制了设问角度不同、考查知识点有异的五道高考试题,我们在惊叹命题者命题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如何来更好地掌握?注重知识精度、把握知识广度、追求知识厚度,应该是这组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1.注重精度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或显性或隐性(即通过材料进行限定)地都会对所要运用的知识做出限制性要求。如本组试题中的要求,第1题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第二题是“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的相关知识,第3题中是“人大和政府”(显性)和“公民的权益”(隐性)的知识,第4题和第5题则均是隐性的,运用的是关于公民的监督权和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这要求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对这些知识必须有十分精准的把握,如果模棱两可,就可能在答题中出现偏差,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2.把握广度
知识点是零散的,但零散的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知识应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知识系统。每一道题目所涉及的也许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的点,但在进入高考考场之前,我们是不知道到底考哪些知识点的。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中所能做的,就是要对知识做好整体上的把握,才能不管碰上什么题目,都能够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和调用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围绕公民这一核心概念,就可以按照图1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系统。
3.追求厚度
知识不仅是平面的,更应该是立体的,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努力追求知识的厚度。这种厚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本身的或内在的角度:如本组试题的5个设问中,第2、4两问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设问的;1、5两题是从怎么办的角度设问的;而第3题则是两者兼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同一块知识,这其实就体现了知识的厚度。当然,即使同一知识,在回答不同角度的问题时,其用法和表述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我们区分、运用。二是知识外在的关联度:如第3问中把公民和人大、政府相联系,第4和第5问中则把公民和其他参加听证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这是知识厚度的另一种体现。
三、有效练习——练中有得是根本
练习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练习的质量和效益甚至决定着高考的成败。但有不少考生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停留在机械的“大水漫灌”式的题海战中,效率低下。
1.把练习当考试:把题做好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知,而是我们不做。把练习当考试,这是老生常谈了。但仍有很多学生对平常的练习持马虎态度,特别是对主观题的训练。因此,到考试的时候,有些题目就会“看着眼熟,做着手生”,不少考生只能是走出考场后追悔莫及。原因何在?平常练习马虎惯了,习惯成自然,进入考场,想不马虎也难,出现不必要的失分自然在所难免。因此,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我们首先要从意识上正确对待练习,只有把平时的练习当考试,像对待考试一样认真练习,才能在考试中保持平常练习的轻松心态,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当然,这里的把练习当考试,把题做好,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审题,也包括书写,以及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标号清晰等要求。
2.把答案当靶子:把题想透
在备考复习中,得到练习的正确答案并不是最终目的。拿到题目的参考答案以后,我们要善于把题目的答案当靶子,把题目想透: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这个答案的课本依据在哪里?答案与设问的连接点在哪?答案与材料是如何结合的?自己的答案跟参考答案的差异何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总有一些同学是“只管做,不管想”,导致题目做了虽多,但分析和解答题目的能力却没有提高多少。考生的答题能力,既是练出来的,但更是想出来、悟出来的。
3.把结果当起点:把题用足
有不少同学面对练习,以做好为目标,题目做好,任务完成。其实,这样的练习肯定是低效的。聪明的做法,是把一个经过自己思考、已经完成的题目作为新的思考的起点,看看这个题目可以做些怎样的改编,如设问角度的变换、知识限定的变换等,以及改编后的题目应该怎样组织答案。像本组试题中的第4、5两题,某种角度看就是提供给我们的一组非常典型变式,当然我们还可以再作变换,如“以听证会参与者的角色参加地铁票价调整听证会,你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假若你以听证会参与者的角色要在地铁票价调整听证会上发言,请你列出发言提纲”等等。这样,对参加听证会一块的知识我们差不多都涉及了,不管碰到什么类型的相关问题,自然能够轻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