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份被称为中国猪肉养殖业的“最糟糕时刻”,“最糟糕”的注脚是一组令人心悸的数据:中国生猪价格已从2009年1月的13.41元/千克跌至4月的9.88元/千克,累计下降26%,创下近年来最大跌幅。因为肩负着我国物价指数变化风向标的使命,生猪养殖也注定成为今年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内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是坚持还是放弃
H1N1的一声喷嚏,令全世界拉响警报。已经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生猪行业再度蒙上阴影。作为养猪第一大国的中国,养猪业也难抵风雨。
养殖户抱怨养猪像炒股,“猪贱伤农”和“吃不起肉”交替出现,2007年猪肉火爆的价格曾经让养猪变得如此热门,甚至连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都曾传出打算养猪的消息,而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表示要成为中国“IT养猪第一人”,很多房地产商更是直接开始进军养猪业。然而时过境迁,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蜂拥而至的养猪者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让猪肉变成了白菜。
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2006年生猪年底存栏数比2005年减少了16.9%,这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一路高歌猛涨,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4月,肉价达到了顶峰,一度比行市差的时候翻了一倍。行业人士直言,养猪从2007年底开始进入暴利时代。
养猪也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煤老板和房地产开发商等不搭边的行业投机者纷纷加入养猪队伍,2008年,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外资的介入更把养猪推向了高潮。
但是,盲目扩张导致生猪供给严重过剩,2008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大跌,由最高时的每斤10元跌至每斤6元的成本价,部分地区甚至跌破成本价,养猪业的泡沫终于面临破灭。“甲型H1N1流感疫情此时爆发,更是加速了原本就在下跌的猪肉价格。”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表示,生猪开始集中出栏和抛售,而疫情加速了生猪价格触底,“比原来估计的提前了半个多月”。
据我国养猪第一大省四川反映,目前猪粮比价已经降至6比1,低于国家规定的预警线,一些养猪大户都在亏本维持,倘若猪贱伤农的状况不能扭转,可能引发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从而重演肉价飙升的一幕,给通胀卷土重来造成可能。显然,对养猪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不能光靠市场自行调节。政府必须在加大对养猪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监督与预警机制,确保养猪业有一个稳定与均衡发展的大环境。据了解,猪肉直到明年这个时候都会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
如此矛盾,令市场分析家们对今后到底该防通缩还是防通胀拿不定主意,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也跟着模糊不清。
北京农学院博士马同斌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养殖户最好避免盲目扩大规模,也不能因为肉价下跌了就做出一些杀鸡取卵的举动。“因为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周期性,如果本轮下跌中,养殖户现在因为亏本严重而空栏,很可能导致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又会出现新一轮肉价暴涨。”
因此,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就不能不密切关注猪肉与食用油价格的起伏变化。特别要注意研究引起它们大起大落的背后原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避免物价出现不该发生的波动。
表面上看,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动荡不定,主要是市场供求变化在起决定作用,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生产与流通的严重脱节,导致养猪业不断在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圈子里越陷越深。
价格需打破“蛛网”
其实农副土特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状况并不是稀罕事,经济学理论早就已经对此研究透彻了。著名的蛛网理论,描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该理论针对的就是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产品从最初的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自然时滞周期,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生猪生产则需要10个月左右。因此当市场需求出现衰退、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后,下一期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就会大幅减少,这就直接导致次年上市的农产品供应量大减,市场价格随之转而大涨。而涨价后的农产品市场,又会刺激再后一期的投产数量,反过来导致来年上市供给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跌,继而新的投产数量会随之而下降,一个新的价格暴涨到暴跌循环再继续沿袭下去。
也就是说,尽管猪肉价格涨跌变化看似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是完全有经济规律可循的。农产品供给数量无法因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这一产业特征才是价格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猪肉价格的涨跌问题其实也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相关的应对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已。2007年在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调控部门曾大力鼓励生猪饲养,其中诸如“每头能繁母猪财政补贴100元钱”的措施几乎达到了鼓励极限。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那时候的鼓励政策并无疑义,只是在“蛛网”逆向波动扩大的迹象出来之后,相关的政策调整却显得有些滞后。早在去年9月,当人们还在关注外资大举介入养猪行业时,农业部的相关专家就已经开始预警猪肉供给过剩的问题,认为母猪增长过快,并预计2009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增加较多,在春节消费高峰过后,价格就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建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市场出现新一轮波动。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身处“蛛网”里面的人们却往往只关注现价而忽视了对未来的警示,这一点即使是行政调控部门也不能例外。调查显示,去年对于猪肉市场的补贴政策非常之高,在南京地区,地方的补贴标准是每平方米猪舍可以得到100元,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大干快上”自然难以避免。由此观之,正是由于“蛛网”规律的作用,导致本是立足于平抑周期波动的政策,反而在现实中成为放大波动的诱因,这才是在目前猪肉價格出现暴跌之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的关键。
其实,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平抑猪肉价格波动也并不是很难,政策核心就在于改变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建立国家主导的猪肉产品储备库,便于在市场供给不足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二是建立生猪期货交易,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市场波动的风险,避免暴涨暴跌造成的投资损失;三是鼓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逐步淘汰个体养猪,借此来提高供给方对于市场波动的信息理解能力。笔者相信,伴随着市场内平抑机制的完善,即便无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动,也至少能够大大缓解肉价暴涨暴跌问题,由此最终才能够让猪肉价格变化不再成为新闻。
猪肉对中国的意义远远不只是老百姓菜肴中的一道基本原料。食品占据了中国CPI将近33%的比重,而猪肉在食品类别中的权重估计至少在10%。如果政府不能阻止又一次猪肉供应危机,2007年的情况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重演,有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一 口)
是坚持还是放弃
H1N1的一声喷嚏,令全世界拉响警报。已经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生猪行业再度蒙上阴影。作为养猪第一大国的中国,养猪业也难抵风雨。
养殖户抱怨养猪像炒股,“猪贱伤农”和“吃不起肉”交替出现,2007年猪肉火爆的价格曾经让养猪变得如此热门,甚至连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都曾传出打算养猪的消息,而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表示要成为中国“IT养猪第一人”,很多房地产商更是直接开始进军养猪业。然而时过境迁,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蜂拥而至的养猪者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让猪肉变成了白菜。
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2006年生猪年底存栏数比2005年减少了16.9%,这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一路高歌猛涨,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4月,肉价达到了顶峰,一度比行市差的时候翻了一倍。行业人士直言,养猪从2007年底开始进入暴利时代。
养猪也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煤老板和房地产开发商等不搭边的行业投机者纷纷加入养猪队伍,2008年,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外资的介入更把养猪推向了高潮。
但是,盲目扩张导致生猪供给严重过剩,2008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大跌,由最高时的每斤10元跌至每斤6元的成本价,部分地区甚至跌破成本价,养猪业的泡沫终于面临破灭。“甲型H1N1流感疫情此时爆发,更是加速了原本就在下跌的猪肉价格。”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表示,生猪开始集中出栏和抛售,而疫情加速了生猪价格触底,“比原来估计的提前了半个多月”。
据我国养猪第一大省四川反映,目前猪粮比价已经降至6比1,低于国家规定的预警线,一些养猪大户都在亏本维持,倘若猪贱伤农的状况不能扭转,可能引发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从而重演肉价飙升的一幕,给通胀卷土重来造成可能。显然,对养猪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不能光靠市场自行调节。政府必须在加大对养猪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监督与预警机制,确保养猪业有一个稳定与均衡发展的大环境。据了解,猪肉直到明年这个时候都会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
如此矛盾,令市场分析家们对今后到底该防通缩还是防通胀拿不定主意,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也跟着模糊不清。
北京农学院博士马同斌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养殖户最好避免盲目扩大规模,也不能因为肉价下跌了就做出一些杀鸡取卵的举动。“因为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周期性,如果本轮下跌中,养殖户现在因为亏本严重而空栏,很可能导致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又会出现新一轮肉价暴涨。”
因此,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就不能不密切关注猪肉与食用油价格的起伏变化。特别要注意研究引起它们大起大落的背后原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避免物价出现不该发生的波动。
表面上看,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动荡不定,主要是市场供求变化在起决定作用,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生产与流通的严重脱节,导致养猪业不断在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圈子里越陷越深。
价格需打破“蛛网”
其实农副土特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状况并不是稀罕事,经济学理论早就已经对此研究透彻了。著名的蛛网理论,描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该理论针对的就是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产品从最初的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自然时滞周期,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生猪生产则需要10个月左右。因此当市场需求出现衰退、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后,下一期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就会大幅减少,这就直接导致次年上市的农产品供应量大减,市场价格随之转而大涨。而涨价后的农产品市场,又会刺激再后一期的投产数量,反过来导致来年上市供给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跌,继而新的投产数量会随之而下降,一个新的价格暴涨到暴跌循环再继续沿袭下去。
也就是说,尽管猪肉价格涨跌变化看似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是完全有经济规律可循的。农产品供给数量无法因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这一产业特征才是价格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猪肉价格的涨跌问题其实也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相关的应对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已。2007年在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调控部门曾大力鼓励生猪饲养,其中诸如“每头能繁母猪财政补贴100元钱”的措施几乎达到了鼓励极限。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那时候的鼓励政策并无疑义,只是在“蛛网”逆向波动扩大的迹象出来之后,相关的政策调整却显得有些滞后。早在去年9月,当人们还在关注外资大举介入养猪行业时,农业部的相关专家就已经开始预警猪肉供给过剩的问题,认为母猪增长过快,并预计2009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增加较多,在春节消费高峰过后,价格就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建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市场出现新一轮波动。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身处“蛛网”里面的人们却往往只关注现价而忽视了对未来的警示,这一点即使是行政调控部门也不能例外。调查显示,去年对于猪肉市场的补贴政策非常之高,在南京地区,地方的补贴标准是每平方米猪舍可以得到100元,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大干快上”自然难以避免。由此观之,正是由于“蛛网”规律的作用,导致本是立足于平抑周期波动的政策,反而在现实中成为放大波动的诱因,这才是在目前猪肉價格出现暴跌之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的关键。
其实,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平抑猪肉价格波动也并不是很难,政策核心就在于改变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建立国家主导的猪肉产品储备库,便于在市场供给不足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二是建立生猪期货交易,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市场波动的风险,避免暴涨暴跌造成的投资损失;三是鼓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逐步淘汰个体养猪,借此来提高供给方对于市场波动的信息理解能力。笔者相信,伴随着市场内平抑机制的完善,即便无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动,也至少能够大大缓解肉价暴涨暴跌问题,由此最终才能够让猪肉价格变化不再成为新闻。
猪肉对中国的意义远远不只是老百姓菜肴中的一道基本原料。食品占据了中国CPI将近33%的比重,而猪肉在食品类别中的权重估计至少在10%。如果政府不能阻止又一次猪肉供应危机,2007年的情况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重演,有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一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