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18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苏州举行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苏州)授牌仪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尤学贵、副主任陈明、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等领导同志,与来自江苏省教育系统的代表共二百多人出席活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处长马亮同志主持了授牌仪式。授牌仪式上,江苏省教育厅还表彰了“创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单位”,张家港等12个市(区)全部榜上有名,同时还授予沧浪区实验小学等18所学校“创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荣誉称号。
一、加强《标准》的实施应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作了“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报告,其中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几项工作:
1. 《标准》的发布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质量的重大举措和有效手段。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于2002年9月正式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始朝着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标准》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全国教育信息基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发布。因此抓紧落实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完善、推广和应用就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 《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配合《标准》的发布,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标准》的实施,包括:制定和发布《标准》实施办法,开展《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准入制度,加强《标准》在教育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应用等。经过5年的推广和实施,《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卓有成效。目前,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内的42个地区获得教育部关于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批复,其中正式授牌的13个;内蒙古、海南、湖北等省区正在积极申报中,《标准》应用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已经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 《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成效显著
示范区建设不仅对各区域《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而且由于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在地方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示范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示范区在建设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队伍和专业人才,为教育部今后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试点和试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着手全面实施《标准》,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掌握《标准》、应用《标准》已成为整个战线的共识。
4. 巩固成果,积极推进
《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今后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进行,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与《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使《标准》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落实,以教育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特别是把应用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二、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在会上总结了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并明确指出:
1.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全省广大中小学已全面实现“校校通”,苏南不少地区实现了“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教育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盛赞苏州所取得的成绩。他说, 苏州是我省经济、科教、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率先做了许多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教育宽带网,实现了独立建制中小学全部建有多媒体教室,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接入10兆以上光纤,重点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苏州还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 “班班通”,今年又成功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标准》应用示范区,这不仅是对苏州五年创建工作的肯定,也是苏州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和应用成果的一次生动示范和展示,更是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作出了表率和积累了经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力争打造首个教育e城市
苏州市教育局鲍寅初局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他说,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苏州始终以信息化为纽带,并坚持以应用为指导,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04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确定我市为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从那时起,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试点,分步实施,全面推广。今年年初,创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苏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创建工作的规划与领导
信息化是当今现代化建设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07年底随着5市、7区先后通过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苏州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正在向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大目标迈进。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高度重视。1998年,我市召开首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信息化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实施的五个教育行动计划之一;2000年,我市正式成为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200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工作任务。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市教育局又召开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2006、2007连续两年,创建《标准》应用示范区被纳入各市、区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及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创建工作格局的形成,从组织和政策的层面上保证了“示范区”建设在全市所有独立建制学校得到贯彻落实,解决了“示范区”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
2.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苏州市建设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是指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符合《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并建立一条快捷的教育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体来说,明确了以下任务和目标:
(1)通过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逐步完成教育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工作的标准化。
(2)通过建设区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系统,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率达到100%,初步实现学生、教师、教学、科研、体卫、设备、房产、办公等业务管理信息集中化、标准化、电子化。
(3)通过《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全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地级市、县级市、区和学校之间教育管理信息的双向交流,拓宽教育管理信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服务面,尽快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教育统计及管理信息等教育数据资源的网上收集与发布、采集与抽样、交流与共享。
3.落实创建工作的步骤和重点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条线分割产生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创建的推进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我市采取的办法是试点先行,分期推进。
2004年,市教育局制定《苏州市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分解阶段性任务。2004、2005年,平江区、金阊区教育局先后进入试点。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试点采取组织培训、安装软件、录入数据与上传,全区统一安装教育部《标准》示范软件,进一步取得了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为全市启动“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2006年,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沧浪区同时启动“示范区”建设,创造了“做中学”的新型培训方式, 2007年,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全市所有辖区全面推进。到目前为止,独立建制学校全部完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平台初步建成,为在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实现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4.做好创建工作的提高与扩展
《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成,为新形势下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促进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张家港市和沧浪区的学校有效地运用示范软件提供的成绩统计柱形图功能,快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策略调整,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平江区在完成学生基本数据和教师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自觉完成了全区学校资产管理数据录入,充分发掘“示范区”软件的功能,把资产管理也纳入了统一标准的管理平台,扩展了统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领域,使之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
其次,促进了管理平台与其他项目的整合应用。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等地都出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软件应用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平台与学校使用良好的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整合,逐步形成诸如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学校安全保卫电子化管理、学生学籍与缴费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等信息化公共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应用水平,充分彰显了区域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第三,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技术工作的教师全程参与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技术工作,在培训中创造了“做中学”的好方法,在数据录入、上传过程中与教育部委托技术部门共同指导学校的数据录入、上传、统计报表生成与上传,指导各市、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对各种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水平提升很快,形成了自我服务的技术队伍。
记者在会议现场还了解到,继成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后,苏州市还将根据示范区软件的特性和教育信息化的实际,确定教育信息化的三项阶段性目标:一是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包括教育行政、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七个方面的公共服务;二是健全学生常规管理体系。把示范区软件与学生学籍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互动、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方面获得即时与跨时空的优质服务。同时用好成绩管理系统,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帮助;三是实施教育“一卡通”,以目前示范区的统一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包括图书馆、餐厅、公共交通、金融、电子安全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招生阅卷、就医(社保)等在内的信息化服务“一卡通”,力争将苏州打造成江苏首个高等级的“教育e时代”城市。
一、加强《标准》的实施应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作了“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报告,其中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几项工作:
1. 《标准》的发布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质量的重大举措和有效手段。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于2002年9月正式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始朝着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标准》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全国教育信息基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发布。因此抓紧落实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完善、推广和应用就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 《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配合《标准》的发布,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标准》的实施,包括:制定和发布《标准》实施办法,开展《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准入制度,加强《标准》在教育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应用等。经过5年的推广和实施,《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卓有成效。目前,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内的42个地区获得教育部关于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批复,其中正式授牌的13个;内蒙古、海南、湖北等省区正在积极申报中,《标准》应用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已经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 《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成效显著
示范区建设不仅对各区域《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而且由于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在地方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示范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示范区在建设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队伍和专业人才,为教育部今后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试点和试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着手全面实施《标准》,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掌握《标准》、应用《标准》已成为整个战线的共识。
4. 巩固成果,积极推进
《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今后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进行,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与《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使《标准》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落实,以教育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特别是把应用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二、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在会上总结了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并明确指出:
1.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全省广大中小学已全面实现“校校通”,苏南不少地区实现了“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教育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盛赞苏州所取得的成绩。他说, 苏州是我省经济、科教、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率先做了许多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教育宽带网,实现了独立建制中小学全部建有多媒体教室,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接入10兆以上光纤,重点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苏州还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 “班班通”,今年又成功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标准》应用示范区,这不仅是对苏州五年创建工作的肯定,也是苏州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和应用成果的一次生动示范和展示,更是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作出了表率和积累了经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力争打造首个教育e城市
苏州市教育局鲍寅初局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他说,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苏州始终以信息化为纽带,并坚持以应用为指导,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04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确定我市为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从那时起,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试点,分步实施,全面推广。今年年初,创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苏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创建工作的规划与领导
信息化是当今现代化建设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07年底随着5市、7区先后通过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苏州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正在向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大目标迈进。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高度重视。1998年,我市召开首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信息化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实施的五个教育行动计划之一;2000年,我市正式成为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200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工作任务。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市教育局又召开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2006、2007连续两年,创建《标准》应用示范区被纳入各市、区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及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创建工作格局的形成,从组织和政策的层面上保证了“示范区”建设在全市所有独立建制学校得到贯彻落实,解决了“示范区”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
2.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苏州市建设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是指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符合《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并建立一条快捷的教育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体来说,明确了以下任务和目标:
(1)通过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逐步完成教育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工作的标准化。
(2)通过建设区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系统,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率达到100%,初步实现学生、教师、教学、科研、体卫、设备、房产、办公等业务管理信息集中化、标准化、电子化。
(3)通过《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全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地级市、县级市、区和学校之间教育管理信息的双向交流,拓宽教育管理信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服务面,尽快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教育统计及管理信息等教育数据资源的网上收集与发布、采集与抽样、交流与共享。
3.落实创建工作的步骤和重点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条线分割产生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创建的推进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我市采取的办法是试点先行,分期推进。
2004年,市教育局制定《苏州市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分解阶段性任务。2004、2005年,平江区、金阊区教育局先后进入试点。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试点采取组织培训、安装软件、录入数据与上传,全区统一安装教育部《标准》示范软件,进一步取得了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为全市启动“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2006年,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沧浪区同时启动“示范区”建设,创造了“做中学”的新型培训方式, 2007年,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全市所有辖区全面推进。到目前为止,独立建制学校全部完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平台初步建成,为在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实现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4.做好创建工作的提高与扩展
《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成,为新形势下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促进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张家港市和沧浪区的学校有效地运用示范软件提供的成绩统计柱形图功能,快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策略调整,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平江区在完成学生基本数据和教师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自觉完成了全区学校资产管理数据录入,充分发掘“示范区”软件的功能,把资产管理也纳入了统一标准的管理平台,扩展了统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领域,使之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
其次,促进了管理平台与其他项目的整合应用。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等地都出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软件应用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平台与学校使用良好的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整合,逐步形成诸如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学校安全保卫电子化管理、学生学籍与缴费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等信息化公共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应用水平,充分彰显了区域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第三,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技术工作的教师全程参与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技术工作,在培训中创造了“做中学”的好方法,在数据录入、上传过程中与教育部委托技术部门共同指导学校的数据录入、上传、统计报表生成与上传,指导各市、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对各种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水平提升很快,形成了自我服务的技术队伍。
记者在会议现场还了解到,继成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后,苏州市还将根据示范区软件的特性和教育信息化的实际,确定教育信息化的三项阶段性目标:一是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包括教育行政、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七个方面的公共服务;二是健全学生常规管理体系。把示范区软件与学生学籍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互动、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方面获得即时与跨时空的优质服务。同时用好成绩管理系统,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帮助;三是实施教育“一卡通”,以目前示范区的统一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包括图书馆、餐厅、公共交通、金融、电子安全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招生阅卷、就医(社保)等在内的信息化服务“一卡通”,力争将苏州打造成江苏首个高等级的“教育e时代”城市。